利用外来务工子女特点 开发《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举家迁移,相当数量的适龄儿童也进入暂住地附近的学校插班就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背景、行为习惯与本地学生差别较大,不仅对《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不断丰富。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利用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相关的各种课程资源,以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地域资源的开发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不少内容介绍了祖国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和各地风土人情,旨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活动范围有限,对于他们来说,家乡之外的区域基本上是一个陌生的空间。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自祖国各地,只要教师有效地挖掘这些学生的地域资源,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品德与社会》第二册《我国的行政区》时,我请外地学生回家后由家长帮助,收集有关家乡旅游名胜的图片和土特产的实物,以及家乡名人、美丽传说的文字资料。在上课时,一张张风景优美的照片,一样样各具特色的物品让全班同学大饱眼福。外地学生又声情并茂地介绍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描绘了家乡的美好蓝图。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了鲜活、多彩、真实可信的教学资源,超越了局限的教材内容,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而且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是那样的可爱,提升了热爱祖国的道德情感。
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资源的开发
家庭课程资源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但部分教师片面认为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素质不高且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因而容易忽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资源。其实,正因为外来人员在文化、职业、背景等方面有别于本地学生的家长,才会使我们的课程资源更加丰富多彩。
本校所在的区域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仿古家具制作基地,因此我在准备《品德与社会》第四册《腾飞的翅膀》中“家乡新兴行业”这一内容时,打算重点介绍家乡的仿古家具制作行业。通过调查了解到,班中有一半外地学生分别来自“木工和漆工之乡”安徽休宁、“雕刻之乡”河北曲阳,他们的家长是拥有传统手艺的能工巧匠,目前是古旧家具企业的骨干力量。上课时我邀请了两位家长来到课堂,为学生当场进行了刻花和描图的表演,博得了学生的阵阵喝彩。接着请他们介绍了占旧家具企业生产规模、出口创汇情况和发展前景,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在企业的工作状态。家长真实的讲解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包括外来务丁人员在内的劳动者,以他们的辛勤劳动,促进了本地经济的发展,给家乡的巨变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本节课的教学,许多学生消除了对外来人员的偏见,初步形成了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品质,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个人资源的开发
受家庭环境和生活经历的影响。与本地学生相比,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知识水平和纪律观念相对薄弱。但是,在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生活自理、承受挫折等方面,他们往往占有较大优势。所以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开发外来人员子女的个人资源.将促进他们与本地学生优势互补,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
比如在担任《品德与社会》第三册教学任务时,我学期初对与本学期教学主题有关的几个项目向外来人员子女进行了调查。调查中我发现他们平时做得比较好的有:每天的零花钱平均不到5角,基本上不挑吃穿;经常参与家庭劳动,甚至成为父母的小帮手;父母不在家时能料理自己的基本生活;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灰心丧气等。做得不够好的有:处理同学间的问题时方法简单粗暴;不能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等。掌握了这些情况后,我在课堂中利用外来人员子女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如在《失败怕什么》《谢谢你们,我的父母》《我也会当家》等课的教学中,我安排外来人员子女唱主角,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对本地学生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而在《当冲突发生后》《集体处处有规则》《集体力量大》等课的教学中,我则有意识地讣他们回顾以前的错误做法,说说应向本地学生学习什么,帮助他们逐渐向不良行为告别。所以通过开发外来人员子女的个人资源,教师找㈩了外地生与本地生的优缺点,并促使双方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求得了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