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个性化诠释品德教材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1-12-1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个性化诠释品德教材的实践与思考

金华市开发区东苑小学     滕闽军

【摘  要】品德新教材灵活、多元的编排体系,活动式、生活化和对话式的呈现方式给予教师较大的利用与开发空间。笔者对“如何个性化地诠释教材”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尝试着在直面生活,动态施教中整合教材;在真情告白,互动生成中活化教材;在巧用留白,双向建构中拓展教材;在体验感悟,触及心灵中升华教材……以期在师生共创共生、求异创新中完成教材的再创造,使之真正成为师生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生命对话的载体,使之真正成为师生“自己的教材”。

关键词整合;活化;拓展;升华;个性化诠释

个性化诠释教材是一种独创的、新颖的构思,是教师留心生活、纵横信息、运用知识、凝聚智慧的创造性活动,它至少具有独创性、艺术性和可操作性三大特点。本文拟从操作的层面就个性化地诠释品德教材作些探讨。

一、直面生活  整合教材  动态施教

教材呈现的是静态的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的框架结构基本预设了教学的流程。但是品德课程是一门生活化课程,追求的是动态的、过程性的真实教育。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该坚持静态教材动态施教,直面学生的现实生活,根据生活中即时生成的、发展变化着的教育内容整合教材,以提升教材的亲和力,使得品德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连、相通、相融。

《今天吃什么》是教科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题。执教老师提出了“线面结合、综合渗透、拓展创新、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依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大胆灵活地处理了教材,调整了活动主题的排列顺序,将“萝卜白菜我都爱”、“我设计的午餐”、“小心病从口入”三个主题由浅入深地分解到“垃圾食品的自述”、“网上搜寻食物中的营养”、“医生的话”、“我设计的午餐”、“好孩子不挑食”等五个教学环节中,设计了《营养每一天》一课。这五个教学环节既各成主题又彼此联系,教学中循序渐进,层层推进,较好地实现了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的综合性目标。

另外,教师还运用互补原理调整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教材中呈现的文字、画面是静止的,“垃圾食品的自述”、“医生的话”等三维动画、录像是活动的,这是动静互补;教材中食品的营养介绍比较简略,而学生上网查找获取的食品营养知识非常丰富,这是详略互补;教材中食物的营养介绍是较抽象的,教师则安排了“组成临时家庭,举行配餐大赛”的教学活动,学生兴致勃勃地配出营养可口、实用合理的三餐是真实可感的,此为虚实互补。本堂课由诗歌学习激趣开始,至课中的上网选择资源,交流合作共享,到最后的体验感悟,当厨师配餐,个性评价,均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激起了学生表达、探究的欲望。

品德新教材不以学科知识或道德规范体系逻辑程序严密演绎,它多以灵活多元的生活逻辑来编排,常以主题引领、层级衔接的“单元主题——板块主题——主要内容”的体系结构呈现,没有明确的课时划分。教材内容的单元式分布、主题活动的点状结构以及活动式、体验式的呈现方式,赋予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更大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的生活原型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情感需要、实践能力和社会的实际,大胆灵活地处理教材,或更换、调整,或增减、重组形成新的教学主题,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结构,以具有弹性的、动态的流程实施教学,使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同构”。当学生与教材有了沟通、共鸣,有了理解、体验,教材就真实可信,就有生命力了。

教师在对教材进行整合时要注意:起步要实,即根据课程标准、针对学生实际制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处理要活,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图片虽然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但并不要求教师按部就班,可以从儿童生活中真实的问题切入,可以把生活场景中遭遇的事情重组,也可以让儿童来叙述自己的生活。内容要新,即在教学时应适时引入学生生活中的新材料、新观念、新信息。系统要强,即增加的补充教材应密切配合主教材,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以求更优的教学效果。

二、真情告白  活化教材  互动生成

教材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教材向学生叙述一个个生活事件,却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展示社会生活的全部。学习教材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我们应该把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纳入课程内容中,并由此调整、生成话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只有关爱学生才能打开其心扉,心心相印才能走进其心灵深处,也才会有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情告白。教学中学生真实的体验和反馈将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材真正被活化了!

以下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父母的疼爱》中“真情告白”的教学片段:

(播放音乐《我爱我的家》,同时滚动出示一组亲子照片,营造温馨的亲情氛围。)

师:同学们,在你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为你付出了很多,为你做了很多很多的事。他们为你所做的,你知道吗?你还记得吗?

(学生若有所思地沉默了好一会,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在后半夜发高烧。爸爸妈妈怕退烧药用多了有副作用,就用物理降温。他们用酒精药棉不停地擦我的手心、脚心和腋下;用冷毛巾敷额头,不停地换水……往往是不知不觉中一个晚上就过去了。

生:妈妈总是默默地为我做着一切:早上催我起床,为我梳头,给我烧早饭,替我准备茶水,还要徒步送我上学。为我烧可口的饭菜自己却舍不得吃一口……睡前还要帮我打理床铺,准备明天的衣物。

〔许多学生轻声应和着“是的”。〕

师:爸爸妈妈对你的疼爱,你感受到了吗?

(生有的应和“感受到了”,有的沉默不语,有的竟摇摇头……)

师:难道大家对父母的疼爱有着不同的感受?说说你的心里话,行吗?

生(有些激动):我知道爸爸妈妈是爱我的,疼我的。但我觉得爸爸妈妈把我照顾得太好了,我都没有自己的空间了。

生:我觉得爸爸妈妈太多的疼爱也不好,有时要试着让我们独立,要不然就培养我们的依赖和懒惰了。

生:我觉得疼爱是默默的支持和必要的帮助,父母为儿女做的事情太多太多,那不是疼爱,是溺爱了。

师(微笑着点点头):世上有一种爱是最无私的、最真挚,也是最长久的,那就是父母的爱。爸爸妈妈是我们永远的港湾,但小帆船总要远航。你们都长大了。懂事的你能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

(学生兴奋极了,纷纷举手示意要发言。)

生:当一天家,爸妈休息,我做家务,让爸爸妈妈享享清福。

生:每天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拖地、夹菜、倒洗脚水……

生:我知道爸爸妈妈对我最大的希望是平安、健康,我会好好照顾自己、用心学习,让爸爸妈妈开心、放心每一天。

……

教材中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而教师和学生由此创造出来的学习资源却是无限的。学生在“真情告白”教学过程中的交流、述说、碰撞成为生成性的“活资源”,使得教育内容更为广博。你看,师生赋予了“疼爱”更深层的涵义——每个父母都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孩子,但疼爱不是包办、代替,疼爱不等于溺爱。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课堂有生活的外延,有人生的阅历与生命的体验。可见,教学不一定是教教材,但一定是借助教材引发、生成问题,且师生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

“真情告白”是教师与学生群体和教师与学生个体围绕话题展开的双向和多向交流活动,其实是一种品德思辨活动。它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出自己的见解与意见,甚至允许他们讲错话。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里,学生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他们袒露自己真实的思想,把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无论是正确的、错误的、圆满的、欠缺的)都提出来。心中疑点亮开了,矛盾才会冲突,意识才会碰撞,观点才会鲜明,这样更能体现品德课以人为本的原则。其次,学生说出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心里话,这使课堂真实了起来,与学生亲近了起来,更具有吸引力。再者,教学的对象是最富有活力的孩子,他们开放性地、创造性地存在着,带着自己的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孩子对教材、观点、道理肯定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不同的理解,对与之相联系的实际问题肯定有着不同的看法,师生在“零距离”的自由心理状态下相互敞开心扉,一次次掀起对话的波澜,确实起到了活化教材的作用。

在“真情告白”之前,教师首先要搞清楚教材给了我们哪些信息,分别提示的是什么,要展开什么样的话题进行讨论。面对学生的“大实话”,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对立统一中寻找确切、新颖且有价值的解答,及时地组织学生自我解答难题、相互解答难题,教师则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点拨、启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应该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解疑答惑的全过程。

三、巧用留白  拓展教材  双向建构

浏览品德新教材你会发现教材的呈现形式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只有“片言只语”和一组组图片,且在图例之后都会出现“……”、“?”或要求学生直接动手写写画画的内容。借助这特定的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观点、创意及其分析和解决问题所获得的结论向教材进行倾诉和表达,这样学生和教材就进行了富有能动和创造性的双向建构。

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有趣的家乡风情》主题活动《一起采风去》中的留白是让学生订一份“淳朴的民风”文艺演出节目单。借助此处留白,笔者设计了“课前搜集——信息发布——讨论制作(节目单)——表演展示——再制作(金华名片)”等教学环节。

学生在课前自由组合成活动小组搜集、发现家乡金华的民风民俗,并以文字、图片、照相甚至录像的形式保存了下来。在课内召开了信息发布会,学生将丰富的素材一一展示,教师则协助分类,再组合,协助学生按金华的传说故事、名胜古迹、戏曲艺术及民间舞蹈……设计文艺演出的板块。经过一周准备的表演展示可谓精彩纷呈:学生讲述了“金华”地名的来历,“双龙泉”的传说,金华通济桥的传说,展示了金华双龙五洞十景、太平天国侍王府、八咏楼等风景名胜和宏伟建筑的照片。学生带来了金华的特产:酥饼、火腿、佛手、金丝琥珀蜜枣、浦江豆腐皮、磐安香菇,还有茉莉花茶……了解了“金华煲”、“兰溪鸡子果”、“博士菜”等风味小吃名字的来历,还现场跟着“默香酥饼”的师傅学做了金华酥饼。家乡戏婺剧《断桥》给学生带来了美的享受,学校道情班的同学现场表演了金华道情《金华大门朝四方》。录像“东方一绝——金华斗牛”场面还挺壮观的,片中斗牛场面之宏大,气氛之热烈,形式之奇特让人叹为观止!学生还带来了家乡迎龙灯时的“板凳龙”,并像模像样地舞了起来……他们在表演展示中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升华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留白”是教材中的弹性空间,意味着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需要参与教材的意义建构。它是我们尊重每个儿童独特的情感和生活体验、关注儿童的思考和创造能力的表现。上述案例中提到的留白为“创意性留白”。借助此处留白,教师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进行探索和研究搜集照片、图片、文字中积累有关金华人文风情的材料和事实。最后,学生在设计制作“演出节目单”、“金华名片”中创生出极具金华特色的乡土教材。在学生创生的“自己的教材”上凝聚着自己的思考和情感,留下的是心中最美的图片或文字。此时,教材已成为孩子的创作手册、心灵档案,成了孩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教材留白,是新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蕴涵着多重意义:留白使教材的功能得到了拓展,有利于对话,有利于开放,有利于实践,有利于探索,有利于使用地方性教材和实施校本课程……教材中留白的种类很多,有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去填补的展示性留白;有对未来行动计划的发展性留白;还有对对他人的评价、自己的反思的评价性留白;有的是侧重于绘画、剪贴的操作性留白;还有的是旨在激活想象、引发道德思考的省略性留白。这就需要教师先要结合教材,搞清楚留出空间的目的是什么,该怎样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活动。然后引领学生,借助留白,抒发心声,表达创意,促使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产生超出预设的“溢出效应”,实现教材、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重构与发展。

四、体验感悟  升华教材  触及心灵

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多是一种唯理性的教育。针对一种道德现象,学生往往只是运用道德知识加以解释、判断,说得头头是道,但这些道德知识却难以在现实生活中转化为行为。其实,对于道德价值的学习我们应该以情感性或体验性思维和态度加以把握,并在道德交往中设身处地地去领悟,获得道德经验和体会。教材是内含特定教学目标的载体,我们应该融入身心,人文地解读教材中呈现的生活场景,激起思考、评判的愿望和需要。当学生有情境化、形象化、现实性的体验感悟时,教育就会触及心灵,会更亮丽更打动人。

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怎样交朋友》“辨析角”中有这样一处场景:在学校的过道里,一名同学摔跟头了,另一名同学(小明)在一旁哈哈大笑。我想,编者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就事论事地评判对错,而应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融入自身情感与体验,引发道德思考,提升道德认识。

看到图中的小明我想到自己:在上班的路上,一位同事手捧两大袋作文本在跨小沟时被裙子牵扯,摔了个“嘴啃泥”,她趴在地上“哎呀、哎呀”起不来。说真的那情景实在让人忍俊不禁。我在后头独自捂嘴笑了一会儿,才敢过去安慰。因为我知道自己如果立马走过去,一定会忍不住笑出来,那必定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在教学中,我没有要求学生直接去评判图中小明的行为。因为可以设想评判的答案多是惟一的——小明错了!为什么错,应该怎样做,学生能把道理说清,把事情圆满“解决”。但是很可能是说说心动,没有行动,口头和行为未必是一致的!于是,我结合教材中的场景,讲述了自己类似的经历。之后我问大家: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特定的场景、明确的话题促使学生迅速把生活中遭遇的事情重组。之后好几位学生谈了相似的经历,在交流中,学生认为小明哈哈大笑情有可原,因为我们在那种情景下也可能会忍俊不禁。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笑,可能不是有意的,关键在于笑的场合可能会让人难堪、不舒服。

教材中的每一处细节都体现了编者的独具匠心:有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有的是提供一些信息;有的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激起解决问题的愿望……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教材中,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力求在个性化的体验中领悟到蕴涵其中的道德价值。

品德课程属经验型课程,体验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借助体验,生成新的意义,改造和重组自己的经验。我们应该对教材蕴涵的情感共鸣点进行的深入钻研,通过创设一种具体、生动、形象的与教材适应的情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亲历”的机会,都拥有体验的平台。学生一旦孕育了体验,就有自由倾诉的愿望,此时的真情表达正是借助体验而生成的个性语言。这种用心灵去体验的感觉会成为所有儿童刻骨铭心的真实感受,产生的无比强烈的行动意识或许会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而贯穿一生!

个性化地诠释教材给了教师和学生一方空间、一份权利、一些机会,我们可以去体验、去选择、去创造!当教材成为师生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生命对话的载体时,我们的品德教学就更灵动、更精彩!

值得一提的是,在个性化诠释教材时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任何教材都是特定教学目标的载体,离开教学目标奢谈什么个性化地诠释教材,好比在射“无的之箭”,不仅浪费时间,而且随意、不严谨的学风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品德新教材的教学目标是多维的、综合的,我们应该善于抓住隐藏在话题、范例或资源中的教学目标,理解它、认同它,然后再从教材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上去领会它、实现它、内化它。总之,个性化地诠释教材要以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课程特点、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为基础,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要以提高教学实效为根本目的,应该是在有效融合、同构教材基础上的动态异构吧!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