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追求有效课堂》的结题报告
刘丽萍
品德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如何让课程资源在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堂的教学设计等方面体现有效性,发挥其最大效益是一个关键。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既可以丰富目前课程的资源内容,又可以培养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同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该做到为教学服务,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因此,我们着力研究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性问题,引导教师关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学实效性服务,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经历了近两年的研究,《合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追求有效课堂》课题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研究成果,全体课题组成员在不断的探索与思考中也取得了较大的成长与进步。
一、 研究背景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其中,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科书内容呈现方式的特殊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职责和任务、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等也决定了必然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二、课题研究情况综述
二、课题研究情况综述
(一) 研究目标、研究重要观点
1. 小学品德课程的总目标与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小学品德课程的总目标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善于合作、乐于探究、乐观自信的人格品质;丰富课程内涵,使课程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推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改革,形成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丰富经验;形成相应的课程资源包;培养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
2. 研究重要观点
我们的重要观点有两个:
(1)要想推动学生的发展,靠传统的资源观(教材、课桌、黑板)是不行的。儿童必须在更加丰富的课程资源的引领下走进课程,走向生活。
(2)教师在积极研究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要树立起鲜明的课程意识、资源意识,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教学经验、情感世界和人生智慧都充分地融入到课程中去,使课程走进自己的生命历程,将教学与自身主动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在学生的成长中不断学习,不断获得专业的发展。
(二) 研究要求
要求每个课题组成员能够及时听课、评课、总结、反思,能每月撰写随笔反思,每学期进行课题研究小结。在两年中,每个课题组员均规范地落实了课题研究要求,为本课题的结题做好了必要的工作。
三、 课题研究的探索与思考
(一)课题研究形成的主要观点
1. 关于文献研究
《合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追求有效课堂》是一个本土化的研究课题,在确立该课题时,我们已经寻找了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研究,比如《品德课程标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导论》、《有效教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及策略》等。也参照了其他兄弟学校在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的经验文章,但总体而言不多。于是,我们拓展思路,在搜寻关于品德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整合、资源有效性等主题的专著或文章方面继续努力。虽然仍然不多,但多少都有借鉴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将这些“他山之石”及时上传至课题专题网站,供所有成员学习。
2. 关于品德课程资源内容研究
就文本而言,主要关注、挖掘“教材的空白点”,就音像而言,主要关注“课前、课中、课后”的资源开发与延续问题,就环境而言,主要关注物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就人物而言,主要关注教师、学生、家长等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通过大家在研究课堂上的观察与整理,最初我们的研究发现了以下几种基本策略:1.合理开发班级生活策略。如《我们的班级》一课,上课老师就紧紧围绕同学们四年的班级生活,讨论自己的收获和感动。2.巧妙利用学校的争章活动资源的策略。如《我最爱看的书》一课,评价被延伸至课外,与学校的“阅读和美星”评比活动相结合。通过结合,可以更有效推进学校的争章活动,可以与品德学习相互促进,在活动中主动体验,获得认知与情感的提升,从而促进学生品德的积极内化。3.精心选择身边的社会资源策略。如在《一起来寻根》的教学中,能将淹城文化遗址巧妙利用,替代教材中的相应内容,让学生在离自己更接近的社会生活中感受生活。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逐步概括出了以下几大策略:1.调用法,包括直接调用和间接引用法;2.叠加法;3.迁移法; 4.转换法,包括(1)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化,(2)从单一到多维的转化,(3)从遥远到贴近的转化。这样品德课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就非常丰富了,就可以给学生更多灵活的知识,使课堂教学更有生活气息。
(二)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以上主要观点均不是一蹴而就的。近两年内,课题组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1.以课堂为主阵地,紧紧围绕课题展开教学研究活动
两年多来,课题组坚持每学期进行一次教研活动,我们所上的研究课涉及一至六年级十二册教材,有的是围绕单元展开研究的。每一次的教研活动课题组都会提前发出通知,让参与者做好如下准备:一是与执教者同步钻研教材,二是带着课题思想走进课堂。在听完课后就是“头脑风暴”式的评、议课。在研究课公开教学的磨砺中,组员们逐渐地成长着,他们对教材的处理、对课程资源预设和教学设计的精心、对学生的循循善诱、对课程性质的准确把握,都让课题研究有了足够的人力资源支撑。
2.以学习为抓手,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底蕴
除了课堂教学实践外,课题组注重成员的理论学习提升。两年多来,每次活动雷打不动的是要进行理论学习。然后进行沙龙交流,大家围绕某个共同关注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效果颇佳。同时这样的学习让课题组成员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找到了一些理论支撑,写出了较有质量的学术论文,在省市级报刊杂志或评比活动中屡获佳绩。
3.以参与活动为契机,打开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视野
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了市级品德研讨活动、评优课活动等。有效的活动让课题组成员打开了视野,开阔了眼界。
4.创造性地设计、编制研究手册与评价表,为研究留下痕迹
(1)编制了“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表”。该评价表是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特点而制订的,包括:教学目标,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师素质、教学效果等方面。
(2)及时在专题网站中留下研究痕迹。我们能及时在芙蓉小学品德学科网上上传课题组活动通知、课题组成员随笔、反思、论文等。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收获与成果
(一)较好地完成了研究任务
我们的课题研究指向的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这不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的。我们同时还重视“品德课程”的重要特性——富有情感熏陶、培养、浸润功能。因此,可以说,在关注“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同时,我们在发现并挖掘品德课程更深层次的价值意义。
1.研究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目的之一是指向唤醒道德敏感。
所谓道德敏感,王泽应在他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道德敏感性》一文中指出,道德敏感是一个人德心、德行和德性的集中表现,是源于道德认知和道德信仰基础上的道德情感、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的综合表现,是人们对道德的价值追求和付诸道德行为的动力源泉。作为小学教育,小学生道德敏感的培养主要侧重于对真与假、是与非、好与坏的判断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品德课程教师立足生活资源,发现身边的道德教育素材,并以教师对生活特有的敏感去唤醒学生的道德敏感。
(1)引导学生处处留心,事事用心,拥有“敏感的心”。
一般说来,小学阶段道德品质是构成思想品德内容的主要因素,儿童时期又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期。因此,为小学生开发更多的具有道德教育价值和意义的生活资源非常重要。以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单元设置为例,第一单元是“我和我的同学”,第二单元是“我要安全地成长”,第三单元是“我的成长与家庭”,分别是立足学生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三方面安排的。因此,我们有意识地根据教材内容去开发不同生活范畴的道德教育资源,让学生逐渐拥有“敏感的心”。在教学《有多少人为了我》时,老师有意关注了学校生活资源,将平时孩子们不怎么留心的食堂师傅、清洁工人、老师们在休息时间辛苦工作的场景录下来,做成DV节目配乐播放给学生看,很多同学心灵受到了震撼。因为孩子们以前并不知道他们的辛苦,是教师巧妙地整合了生活资源,唤醒了孩子们的良知,也擦亮了孩子们的双眼,引导他们去看,去听,去想,敏锐地捕捉一切具有教育价值的生活。
(2)善于捕捉最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源,拉近时空距离,激发“敏感的情”。
当教材内容出现相应的教学题材时,教师应当非常敏感地捕捉并利用相关资源,因为教学内容并不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和祖国一起成长”为例,《身边的变化》《感受村民选举》《隔海相望》三篇课文的学习内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怎样让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呢?需要寻找身边比较合适的资源来“激活”他们的道德感受。比如,教学《身边的变化》时适逢全国上下正轰轰烈烈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年。无论是电视媒体还是周围的宣传广告,无不营造着“巨变”的氛围。如果课堂教学撇开这样的大环境进行本对本的教学,那么学生必定索然无味,因为离他们实在太远。但假如就从“寻找身边的变化”切入,引导学生去看一看、听一听、去查查相关资料、去拍拍身边的美景的话,他们必定能切身感受到如今的生活多么美好。这样的“敏感”是需要教师触发的。
2.研究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研究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我们已经形成的观点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思考以下问题:课前:如何寻找、筛选、挖掘资源并为我所用。课中:资源如何呈现?是老师给、学生给还是动态生成……课后:如何及时归类、整理,这点非常必要。我们还对磨课形成了以下观点:磨课磨什么?要注意几个问题:(1)整体理解教材,判断内容把握;(先考虑内容的取舍,再考虑形式的创新。不可颠倒。)(2)寻找突破线索,牵一发动全身;(设计要讲究突破点,资源的充分用足很关键。与其蜻蜓点水,不如用深用透,如《筑起血肉长城》中的《国歌》成了一条线索,三次回还往复的出现或演唱都是递进式、螺旋式的提升。)(3)注意资源取舍,一切回归生活。(磨课就是反复论证,什么是最合适的,最佳的。所以,要适时做出资源的取舍、调整安排。原则是:一切回归生活,不要舍近取远。)(4)考虑学生实际,兼顾个人特长。(语言、活动等可以根据各人特长来定,扬长避短,但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的所得。是“教会”还是“学会”,是灌输还是体验,要根据实际来决定。)
3.研究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切入点可以是“三点”
(1)教材存在许多空白点,提供给教师二度开发教材很大的空间。
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要使课程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教师必须从被动的执行教材转变为主动参与课程、融入课程,在课程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的经验和对学情的了解,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一方面充分的利用文本资源,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关注社会生活中最新的发展和变化,把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教材,把大自然中、儿童生活中,社区活动中、网络信息中的相关资源及时的充实进来。《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来呈现课程内容。因此在课程内容的构建上,并不是社会生活、历史、地理、道德、政治、经济、环境和法律等知识块面的简单相加,也不是按照这些知识领域原来的知识体系来编排的,因此在课程内容上有跳跃、剪切、交叉等现象。这样,就给教师在教学中留下了许多可以填补的空白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某一领域的内容,有效的填补这些空白点,从广度上拓宽儿童视野,从深度上加深其对课程的认识,拓展文本的内涵和外延。在教学《在餐桌上》时,教师抓住大部分学生在校用午餐的资源适时补充了集体用餐如何文明的礼仪教育,这样的“补充”,课题组成员已经充分意识到并在教学设计时作为重点进行思考、补充,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也让品德课程走向生活的目标逐步达成。
(2)寻找课程的生长点,不断丰富品德课程的内涵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文本比较简约,它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一种提示和引导,给教和学都留下了较大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区、本校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在生活中,校园里,课堂教学的进程中,师生对话的过程中,随时捕捉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话题、信息、社会动态、音像资料等,生成一些新的学习主题,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更加适合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教学《绿色小卫士》时,教师捕捉到教育的契机,发掘了身边的大棚种植蔬菜、养鱼专业户的教育资源,带领学生走进田野、鱼塘,开展有意义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明白:品德课程的教学远不是课堂上的任务,它必需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内化到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3)发现时代的适切点,体现品德课程的与时俱进
目前的教材是2005年6月编写的,且在不断地修订,在编写过程中编者已充分考虑到了品德课程与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在教材中出现了多篇与时代脉搏合拍的教学内容,比如,《心中有规则》中的话题是由2003年的非典引起的,《我做志愿者》是站在将要迎来北京奥运会的立场编写的,而《害人的邪教》让学生了解了法轮功。《生死不离》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编写的。在具体教学中我们更需要从学生的角度、站在时代发展的立场实施教育。在2008年教学《身边的变化》时,正逢举国上下欢庆改革开放三十年。如果只是就教材实施教学的话,可能品德课程里就缺失了与时俱进的元素,也错过了实施有效教学的最佳契机。课题组老师整合资源的意识让我们的学生多了许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教师组织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信息交流会,让学生从网络、报刊、电视等媒体自主搜集相关资料,在今昔对比中、在彼此交流中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祖国发展的辉煌成就,获取“我为祖国感到自豪”的成就感与光荣感。
4.研究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要被“资源”所累,忽略了情感价值。
我们最担心的就是:因为研究课程资源问题,于是研究者只需要整天坐在电脑前搜集资料制作课件,花费大量时间,而忽视教材本身品德课程价值与意义的挖掘。其实,品德课非常讲究课堂氛围的营造与情感的激发。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活动资源。课堂润泽的师生关系更是“亲其师,信其道”的诠释。如一位老师在《生死不离》一课教学时直抒胸溢的情感表达感染着学生,使整堂课都沉浸在缅怀、感伤、纪念之中。像这样的课,我们并不提倡老师一定要流泪,让学生一定要流泪,但老师不掩饰自己对那些伟大教师的感动与钦佩而流泪,是真情流露,实实在在地打动了孩子的心。都说现在的孩子麻木了,我们反观我们的道德情感教育,是不是本身就存在着教得冷漠、教得空洞、教得虚假等问题呢?是不是我们老师本身也变得麻木了呢?如果说,教育应该有温度与情感的话,那么,首先老师应该有温度与情感,以情激情,才是最好的教育。所以,我一直记得一位专家的友情提醒:品德课教的痕迹要淡些,多一些平等的谈话交流,让课堂润泽起来。
(二) 培养了优秀的教师
课题研究本身指向的是学科建设,但往往作为成果之一的是“人的发展”。这里的“人”不仅指学生,还指向研究者本身。本课题的研究培养了优秀的青年教师,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
课题组每一位成员两年多来也有了多方位的发展提升,陈丹君参加了武进区的师能大练兵大赛,荣获了一等奖,并代表武进区参加了常州市的比赛,获得了三等奖;她撰写的《拨动情弦 奏响生命之曲》《浅谈品德课体验性学习的误区及对策》获江苏省一等奖,《把握角色 演绎精彩》发表于省《生活教育》,《回归生活 演绎精彩》发表于《新课程》……刘丽萍两次担任了郑陆片的品德教研活动,《实践作业:品德历练的一剂“良药”》发表于《课程与教学》,《巧用实例之弦,奏效高效之曲》获江苏省教海探航三等奖,《众里寻他千百度,作业吹放花千树》获江苏省师陶杯三等奖……
虽说荣誉并不能完全说明什么,但毕竟每位成员努力过,荣誉的背后是实力的提升。他们抓住在课题组共同成长的大好机会,表现出了强烈的积极要求上进的欲望和状态。这一点,是比获得几张荣誉证书更加可贵的。
以上是对近两年来本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展开的认真而扎实的研究工作的总结、反思、报告。我们将站在新的起点,且行且思,期待在品德课程的研究领域创出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