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课堂弥漫情感的芬芳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1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让品德课堂弥漫情感的芬芳
  ----浅谈小学高段常识型品德课中学生情感的有效激发
 
众所周知,情感在品德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控制着学生心灵大门的启合。但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推进到五、六年级,我们却遇到了一个难题:面对教材中出现的许多常识性、历史性课文,知识味浓而情感性不足,许多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把握上容易出现偏差,一不小心就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知识型的常识课,忽视了品德学科的情感性。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准确地解读教材,处理好知识教学与情感激发的关系,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点是值得我们品德教师深思的。听了2008年浙江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比活动的参赛课,我们深有感触,那就是:知识性与情感性的和谐融合,处处弥漫情感芬芳的品德课堂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一、知情统一 ——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和谐整合
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拥有这样的意识,便使整堂课有了教学的灵魂和方向。而在五、六年级的很多常识性的品德课教学中,我们看到有些教师就比较注重知识目标的达成,而忽视了情感目标的到位。
本次教学活动中,有两位教师执教《天有不测风云》。本课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下年级第二单元“地球生病了”中的第二篇课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什么是自然灾害及常见的自然灾害的种类;感受重大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的精神,感受“天灾无情人有情”。下面我们来看两位教师在处理“了解常见的自然灾害,感受其危害”的教学片段:
教师A:
师:看视频“唐山大地震”。看后,你有什么想说?
生:(沉默了一会,没人发言)
师:(课件出示)仅仅23秒,夺走了24万人的生命,整个唐山一片废墟。这真是——天有不测风云。(板书课题)除了地震,你还知道哪些自然灾害?它们有什么危害?
生:小组学习自然灾害的种类,展示、介绍课前搜集的资料。(学生介绍了地震、台风、干旱、森林火灾、传染病……)
师:你还想了解哪些自然灾害?学生说,教师随机出示一组组图片并介绍:寒潮、非典、禽流感、印尼海啸、重庆旱灾、湖州水灾……
师:看了这一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生:自然灾害的种类真多!自然灾害的危害可真大。……
 
教师B:
师:能说说下雪带给你的快乐吗?
生:(个个都很兴奋)下雪天我们可以堆雪人、打雪仗、滚雪球……
师:你们还记得08年2月的那场雪灾吗?课件出示湖州(本次赛课放在湖州)人们受雪灾的图片及相关的统计资料。(其中有经济损失、受灾人口、倒塌房屋、农作物受灾面积等具体数字。)看到哪里让你特别惊讶?
生:(纷纷举手)我看到经济损失这么多非常惊讶,没想到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大雪,竟然也能变成灾难。
生:我感到非常可惜,这么多的庄稼被毁了,农民伯伯的心血白费了!
生:我感到非常痛心,这么多的房子倒塌,这么多的人无家可归……
师:出示全国统计雪灾危害的数据图表,交流:看了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想说?
(生畅所欲言,感触颇多)
师:你还知道哪些自然灾害?(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资料)……
看完这两个片段,我们很明显地感受到教师A注重自然灾害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体验,虽然学生认识了自然灾害的很多种类,但他们对于这些灾害的感受是肤浅的,是表面的。课堂中教师只顾对学生进行知识“轰炸”,只考虑到知识目标的达成,而忽略了情感目标,让学生去感受这些自然灾害带给人们的危害。
让我们捧起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用心研读。《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将品德、行为规范、历史与文化、地理等教育做了有机的融合。这种综合是一种内在的有机整合,这种综合产生的是一种‘化合物’,是一种‘合金’,而不是各种教育的拼盘。《天有不测风云》一课虽将很多的常识融入其中,但我们不能将知识的教学与情感体验分割开来,完全被知识所迷惑,先达成知识目标,再完成情感目标,而应力求在教学过程中使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和谐地整合。
教师B为我们很好地演绎了这一过程。从纯知识的角度而言,自然灾害只是一些亟待师生进行知识“解剖”的自然现象。但一旦给知识注入情感,自然灾害就变得鲜活了。它让学生感到震惊,感到痛心,感到可惜……它不再是遥远的印尼海啸、唐山大地震,而是眼前的记忆清晰的08年雪灾。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要说,心灵得到了释放,也激发了学生对天灾无情的深切感受,更为后面的学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奠定基础。
二、水乳交融——教师情感与学生情感和谐涌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 学生的情感是在具体的情境中产生,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有激情,把自身的激情传导给学生,以教师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品德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师生真情流动的过程。所以,我们教师都要专情于教材,反复研读,使教材中的情、教师的情、学生的情融为一体。教师用充满情味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以真情点燃真情,以真情传递真情。请看几位教师的上课片段:
1、以境促情
[片段1]《圆明园在哭泣》(感受圆明园的残破)
师:可是今天,当我们走进圆明园,看到的只剩下了这些:(播放残迹课件)
那些价值连城的珍宝去哪里了?那些美轮美奂的建筑去哪里了?那些仙境般美丽的园林又在何方?圆明园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模样?
生在如泣如诉的陶埙声中观看圆明园残迹的图片。
师:这头受伤的石狮子是历史的见证者,他默默地趴在残垣断壁上,仿佛在对我们诉说。他想告诉我们一段怎样的历史?
教师深情、悲愤地诉说,立刻把学生带进了那令人伤感的画面,带进了那段屈辱的历史,为整节课的学习营造了一个悲情、忧愤的学习氛围。
2、以思促情
[片段2]《圆明园在哭泣》(感受圆明园的毁灭)
师:播放录象《火烧圆明园》片段,教师没有激情讲述,只让学生静静地看、默默地感受。
师:这把大火烧毁了什么?
生:(沉默了好一会儿,也许还沉浸在画面的悲愤中)
师:没有催促,耐心地等了一会。
生:(悲伤地)这把大火烧毁了圆明园中的一切。
生:这把大火烧毁了一座万园之园。
生:这把大火烧毁了中国人的心,烧碎了中国人的心……
在学生看录象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去激情讲述,只让学生静静地看、默默地感受。此时此刻,拥有几十名学生、数百名听课老师的大教室里静悄悄的。学生们在看,在想。在学生独立思考的时候,老师没有喋喋不休地去唠叨和提醒,而是耐心地等待学生去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思考,这将是课堂最真最美的时刻。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 从后续教学来看,学生在沉思中是有所得的。而这个“得”不是教师硬塞给他(她)的,是他(她)自己思考的结果。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思绪能入万千层!”
3、以情促情
[片段3]《战争何时了》
(在了解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和灾难后,课件出示战争中孩子的画面,并配上凄凉的音乐。教师动情讲述战争中的儿童。)
师:炮声中,孩子们的整个世界都变了,他们陷入无尽的痛苦。为了生存下去,他们也拿起了武器;看到敌国的军队开进家园,他们害怕,他们哭喊,他们不知道这一次的离别是否就是永远,逃离自己的城市,等待他们的又是什么?贫穷和饥饿像影子一样伴随着他们的童年。满目狼籍,他们不明白世界怎么是这个样子?子弹呼啸而过,孩子们只有无助。他们挣扎着,却不得不面对死亡,他们从心里发出呼喊:“救救我!”(教师边讲边流下眼泪)
生:(专注地看着、听着,很多学生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看完后,全场静默了几秒钟)
师:此时,你想说什么?
生:战争真是太可怕了。战争让孩子们经历了太多的痛苦。人们为什么要发动战争伤害这些无辜的孩子?
生:(边哭边说)战争中的孩子真是太可怜了,他们失去了父母,无家可归。他们还得忍受贫穷和饥饿,真是惨不忍睹!
生:我们真是太幸运了,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我希望永远不要发生战争。
……
听着教师动情的讲述,听着学生发自内心的呼唤,我想在场的听课老师没有不被感动的。看似非常遥远的战争题材,由于教师挖掘了教材中的情——战争中的孩子,从而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使学生走近了战争中的孩子。也由于教师的情味语言,如此动情的话语,如此深情的讲述,更是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哭泣,为战争中孩子的孤独无助,为侵略者的贪婪残暴。孩子们情不自禁地质疑:战争何时了?发自内心地呼唤:要和平,不要战争!教师真正做到了以真情传递真情,以心灵感动心灵,师生的道德情感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三、水到渠成——有效体验与知识传授和谐统一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和激励。” 在品德教学中,如果只从理性上传授给学生一些道德知识、道德规范而没有伴之必要的情感体验,那么这样的品德教育只能存之于脑,停之于口,而不能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对于教材中的有些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做到有效体验与知识传授的和谐统一,并在感悟中升华道德情感。
有位教师在《圆明园在哭泣》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教材中列举的六个不平等条约,体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了解那段屈辱的历史,教师安排了两个体验环节。
体验一:加一加,算一算,体验赔款金额多。
教师出示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让学生加一加,算一算,并与当时清朝政府的财政总收入进行对比。通过计算,学生了解到当时赔款金额约11.94亿两白银,以1901年清政府的财政总收入1亿多白银计算,如果一分也不支出,清政府需要10年才能赔清。然后让学生谈谈感受。此时学生震惊了,他们从来没想到11.94亿两白银,是如此大的一笔费用,是如此庞大的一笔债务!而当时的清政府竟然答应了,孩子们对清政府的这一举措简直愤怒了,从而对当时政府的腐败无能有了更深切的了解。
体验二:涂一涂,画一画,体验割地面积大。
教师让孩子们四人小组合作,在清朝疆域图上画出被帝国主义列强割占的领土。刚开始,孩子们还挺高兴,在地图上涂涂画画,到最后发现,大半个清朝版图都被帝国主义列强割占了。此时,孩子们沉默了。有个学生愤愤不平地站起来说:“我们为什么要把那么多的土地割让给别人?为什么不跟他们讲道理?为什么不跟他们打?……”一连串的为什么,问出了全班人的心声,问出了一段屈辱的历史。此时教师再让学生看书、看资料,自己找出答案。我想,此时 “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已深深地烙印在学生心中,从而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学习的爱国情感教育就显得水到渠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自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总之,教学常识型的品德课时,我们不能忘记情感的融入,力求使知识与情感目标和谐整合;用教师的情味语言,以真情点燃真情,使教师、教材与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和谐涌动;努力创设有趣的活动情境,化抽象、枯燥为形象、生动,使有效体验与知识传授达到和谐统一,让品德课堂弥漫情感的芬芳!让学生身在其中、乐在其中、学在其中,真正实现知识与情感交融,实效与趣味共生!
 
参考文献:
[1] 楼秀萍、翁晓芳. 知识与情感交融 实效与趣味共生[J]. 小学德育,2007,(5):11—12
[2]彭崎华. 真情,让品德课堂充盈着和谐美[J]. 小学德育,2007,(18):22—23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