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家乡的民风民俗》有感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1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陈丹君
听《家乡的民风民俗》有感
四月中旬,我校刘丽萍老师参加了区312工程品德课程骨干教师的课堂教研活动。可以说整个教学活动相当出彩,受到了在座老师的高度称赞。一堂课,是一次提升,虽然我只是一个听课者,却也从中受到了很大启发。
首先感动于刘老师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正是因为一次次努力的备课、试教,虚心聆听、修改,最终化蛹成蝶,成就精彩。这也正应了一句话:好课是磨出来。
其次这堂课带给我一个最大的感想与思考:要想学生投入,老师得早入境,且要全身心地投入。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试上到正式教学,可以说我一路相随,然而就是这样一份差不多的教案、同一位老师,却呈现了截然相反的教学效果。在本校试上的几堂课里,总感觉效果一般,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中,参与的热情也一般;而在没有做任何的准备之下,又是借班上课这样一种情况下,课堂气氛却异常热烈:小手直举、小眼发光、小嘴直喊,学生参与的热情极度高涨。细细观察,老师上课的变化真不少:笑容多了,语言亲切了,肢体语言也有了,鼓励赞扬声一个接一个,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也多了……真是不可思议!想不到老师的一份改变,一份热情竟能让课堂变得如此和谐、生机盎然!又联想到沈老师为我们带来的那节课,课上沈老师声音抑扬顿挫、语言生动活泼,从课始到课结束,始终热情饱满,难怪课上亦是情趣盎然。所以在质问“学生为何反应平平,课堂为何一池死水”时,不妨质问一下自己:我投入了吗?我的语言够生动吗?我耐心等待了吗?我呵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童心了吗?我给孩子们鼓励了吗?……“未成曲调先有情”,作为老师,必须百分之百投入,必须提早入境。
再次从整个课堂教学设计谈一谈我的收获。我觉得刘老师的这节课很好的诠释了品德课程的精髓:生活化、综合化、活动化。我想从这三方面来谈谈我的一些感想和认识。
一、回归生活的课堂是充满真情的
生活是生命的轨迹,生命的基点应该是生活。关注儿童生活,回归儿童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
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本课教学设计力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唤起孩子对真实生活的回忆,共同探究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习俗,让他们欣赏熟悉的音乐、图片,充分调动他们已有的认识,在神话传说、春联、古诗词等文化信息的补充和交流中,进一步体验生活,感受传统节日中传递的亲情,感受传统节日中传承的文化。这样的课堂,学生是成长的。
二、开展活动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
教无定法,最初看到教材时,曾经以为刘老师可能会给我们上一节资料搜集展示课,没想到刘老师会以这样一种全新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另一种教法。这种全新的方式就是以一个活动把其他传统节日串联了起来。这种教法我非常欣赏,它避免了像这样并列板块之间如何教,如何体现方法的灵动这样一种尴尬、困惑,整个教学设计思路相当清晰。这种教法也考察了学生的知识经验,搜集信息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这种比赛的形式吊足了学生的味,调动了学生的情,激发了学生的思,享受了传统节日给我们带来的快乐!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知情统一。再次纵观本课,活动无处不在,教学开始,教者就创设的情境,以一首欢快的歌曲把学生带到过年欢乐的气氛中,使过年时的种种情景一个个重现在学生脑中,为畅谈第一个也是最盛大的春节这个传统节日作好充分的准备。课中通过赏一赏、听一听、猜一猜、背一背等多种形式不仅对传统节日的风俗有了了解,而且还知道了它其中蕴含的意义,感受到了中国深厚的节日文化,享受了传统节日给我们带来的快乐!结束时又让学生说一说、动一动过好一个有意义的端午节。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已毕,趣犹存”的境界。这样的课堂,学生是快乐的。
三、走向综合的课堂是发展的
品德课程是一门综合行动课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要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善于挖掘相通之处,有效整合,从而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在本课中我们看到教者把节日的文化与历史——神话传说,与语文——春联、古诗词、儿歌等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课堂就应该这样,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开发课程资源、生活资源,把有限的四十分钟逐步延伸、放大。
这样的课堂,学生是发展的。
    总而言之,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快乐、促进学生发展和快乐的课堂,老师需要铆足劲,下足功,既要全面把握课程理念和性质,精心设计,又要热情演绎。“编剧+导演+演员”,或许就是作为老师角色的最好诠释。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