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他千百度 作业吹放花千树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27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刘丽萍
 

众里寻他千百度  作业吹放花千树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品德课堂也悄悄地“旧貌换新颜”,教师们努力构建生活化的品德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情感,强化认知,从而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课堂热热闹闹,大部分学生兴趣盎然,似乎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可是回归真实的现实生活,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茫然失措,难以把握自己。追溯根源,是我们忽视了学生广袤的课余生活,忽视了对德育作业的研究。审视现有的作业,要么是完成一本填图册,要么是“空头支票”,这不利于品德教学目标的达成,也有悖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想提高品德课的有效性,努力改变以往那种说一套做一套的两张皮现象,我们品德教师就要在课后巧妙设计合理有效的实践作业,采取精确的措施,从而引导学生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使品德教学真正达到内化,最终成就学生美好的一生。

【关键词】量身定“作” 因势利导  适时帮助

【课堂回放】

一次在教《伸出我的手》时,正当学生们声情并茂地读着《手》的诗歌时,忽然有一个学生伤心地哭了起来,原来是她新买的《再被狐狸骗一次》的封面被同学不小心撕破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都被吸引了过去,我望着这伤心的学生,想到这课的教育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于是我说:“这位同学心爱的书破了,他现在非常伤心,大家有什么办法让这位同学高兴起来呢?”撕破她书的学生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请你原谅。明天我赔你一本。”有的学生说:“不要哭,我把我的书和你的书换一下。”有的学生说:“我可以用胶带纸帮你粘起来。”正如我愿,“那就让我们一起帮忙,把她的书恢复原貌吧!”看到热心的同学这么帮助她,孩子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并连声说谢谢!我抑扬顿挫地说:“你们看,同学之间只要你帮我,我帮你,我们就会成为一个快乐的集体。以后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亲如一家。”学生们频频点头,纷纷表示要成为我口中的人。我很为自己骄傲:能巧妙地抓住那个学生哭的机会,变偶发事件为教育良机,使学生心灵受到了洗礼:要学会关爱他人,真诚对待他人。我也相信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会如课堂表现一样会去关爱他人了。

【课后冲击】

过了几天,正当学生在认真做作业的时候,一位学生“哗啦啦”地呕吐了,顿时教室里弥漫着一股难闻的味道,学生纷纷用手捂住鼻子,嘴里不断地说:“真臭,臭死了……”甚至有同学埋怨:“怎么不会到厕所里去吐,可害死我们了。”我立刻询问谁愿意去食堂弄些煤屑把呕吐物扫掉,所有学生一声不吭。当我把目光投向他的好朋友时,他立刻低下头继续写作业。

我陷入了沉思:明明知道了要关爱他人,课堂上也真实地去做了,可为什么当真有事情发生时却那么冷漠?“品德”这一剂“良药”难道失效了?这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我教学的失策?

【教师探究】

    学生只会在课堂这个特定的场合环境下,才会表现出较好的行为、思想和品德来。看来是我对教学目标中的隐性因素没有充分挖掘,只注重考虑学生获得道德认识、道德判断方面的收获,而对学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改变、丰富与提升重视不够,导致学生们谈起思想认识大都能讲得头头是道,但面对现实生活却常常不知如何是好,甚至迷失了做人的准则。学生说的多,做的少,知道的多,体验的少,没有形成真正的道德信念,从而使“品德”这一剂“良药” 失效了。

【破茧而出】

那么,怎样让我们的“品德”这一剂“良药”不再失效?在品德教学实践中,我追寻着———

要想真正提高品德课的有效性,努力改变以往那种说一套做一套的“两张皮”现象,就必须在知与行之间搭建一座作业的桥梁,才能在“课程实施中自觉的、有意识的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才能“把课程带出课堂,使课程延伸、扩展到课堂之外,让课堂教育的作用辐射于整个生活,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效果。”(鲁洁,《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马卡连柯曾说:“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须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而儿童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如果不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不通过多种活动去刺激学生的感官,进行及时的训练与实践,那么,即使是已经认同的道德标准也会较快地遗忘,已经升华的道德情感也易渐渐地冲淡。细细思量,这正是给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德育需要实践的历练,为此我们要设计合理有效的实践作业,使课中所学、所得、所感、所悟,真正转变为课后所用、所做、所行、所为,使课堂教学中业已内化的知、情、意、行等品德因素,能够在课外生活世界中得以践履和彰显,从而使“品德”这一剂“良药”真正有效。
   
措施一:精准解读教材,量身定“作”

设计作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达成德育目标,更有效地完成品德教学任务。因此,在设计实践作业之前,我们首先要深入地分析、解读品德教学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在四年级《我们和诚信在一起》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很多课堂上学生们说得头头是道,都知道待人真诚才能取信于人的道理,但在实际生活当中说话不诚实,不守承诺。所以要让学生改掉这些不良习惯,绝不是一两节课的问题,它要在实际生活中靠具体的行动来打造,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话题。我教学本课时,在课的最后让他们每人设计一张“诚信卡”,上面写上自己有关诚信的信条,每天坚持按照上面的要求去做,并且每两周进行一次总结汇报,看谁做得较好,谁做得还不够,时刻拉紧诚信教育这根弦,这样通过课外延伸,使课堂内外有效的结合,真正让品德课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它独特的作用。相信,长期以往,诚信的种子就会在学生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措施二:紧扣学生心理,因势利导

1.趣味性

孩子不愿意吃饭,一位聪明的家长就用椰壳给他盛饭,结果孩子胃口大开,吃得津津有味。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椰壳效应”。那么,我们品德教师为何不把如此妙计用于品德教学呢?相信只要我们能巧妙包装,学生定会对品德课后作业乐此不疲。

例如在教学《绿色小卫士》第一课时后,我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污染生态环境的图片或资料。一般老师都会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下节课我们要继续上《绿色小卫士》。请大家回去观察一下身边有哪些污染环境的行为。”结果可想而知,大部分的学生是把它抛之脑后,此时,我们就不妨用“椰壳”来包装一下这道作业:“同学们,近来有许多自然界的受害者纷纷向我诉说冤情,他们有森林、河流、空气、泥土……他们都说自己受到了人类的伤害。下节课上,我们的‘环保法庭’将开庭审理这些案件,你们愿意当他们的律师,为他们伸冤吗?”一听此言,学生立即兴趣盎然。我趁机布置任务:“各位小律师,你可以选择12个受害者,通过调查取证,看看他们到底受到了哪些伤害?让我们来比一比,哪位小律师最优秀!”顿时,教室里一片欢呼,学生都为自己即将拥有的角色而兴奋不已。果然,学生完成的作业也是前所未有的出色,图片、实物照、视频等样样齐全。可见,作业经过巧妙的包装,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真正促使学生付诸行动了。

2.生活性

“生活性”是品德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正如鲁洁教授在《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一文所说的那样:要使学生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得的一切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的生活、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等。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在某一年龄阶段在生活中可能遭遇到的人、事、物,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可能产生的烦恼……因此,我们要善于调动、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生活中鲜活的实例,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生活性强的作业。

比如《逛商场》教学后就可以布置学生上超市购物,了解如何购物才能做到文明购物、明白消费;再如教学《衣食的来源》后,由于身处农村,就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去调查暖棚种植、考察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机械……对这样生活化的作业学生兴趣盎然,于是在轻松、有趣的作业过程中,学生自然地体验到了生活,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增进了学生对良好行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生活的真切体验。

生活在不断变化,我们教师要做个有心人,使作业与时俱进。今年教学《可爱的家乡人》时,我深情地说:“同学们,今年八月我们常州市要接受全国文明城市的验收,作为常州的小主人,你准备怎样做好可爱的家乡人,为常州增光添彩呢?请你们在78页上写好你的服务计划,然后与朋友形成特别行动小组,付诸于行动,真正为家乡贡献一份微薄之力。”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与朋友商量,有的监督家人文明过马路,有的站在马路边及时制止不文明的行为,有的在小区进行文明出行的宣传……学生们快乐着,提升着,完善着。

3、差异性

千篇一律式的作业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且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都“千人一面”,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甚至会使学生形成“双重人格”。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它的核心就是认真地对待个别差异。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就是对学生的个性差异的不尊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在作业中,对待有差异的学生,制定差异性的作业目标,选择差异性的作业内容,更易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更易于学生道德知识的内化,从而改善学生的道德行为,促进其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如:教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第五册《生活要节俭》这一课,老师首先了解到,在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生活条件的差异十分大,于是,他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了差异性的作业目标、选择了差异性的作业内容:对生活条件优越的同学,让他们做“参观父母工作时的情景,制定零用钱计划表(内容有:谈观后感,计划一个月零食用钱,学习用品用钱,买书用钱以及存储几元的打算等)”,“比比谁的新衣服穿的时间长”的生活实践作业。而对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在给予节约表扬之后让他们做“比比谁的衣服既实惠又大方”,“节俭计划表(内容有:口渴时怎么办?怎样节约草稿纸?)”的生活实践作业。让不同的学生通过不同的作业来体会生活要节俭,在作业中提高自身素养,在作业中达成教育目标。

措施三:适时提供帮助,使作有效

1、教师:雪中送炭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这个大舞台上应成为“主角”,而教师则应成为学生探究道路上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处于“平等中的首席”这个位置,但这种角色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降低,甚至是无足轻重。因为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所以在探究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我们教师需要明确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为主体并非排斥教师的指导,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给予必要的帮助,只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程度。

例如《别把花草弄疼了》有一道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到社区“分组调查花木种养情况,进行交流,并给当地管委会提出建议”。完成这道作业有相当大的难度。教师除了要精细指导外,还应提供相应的支持。其一,要按学生的居住区域划分小组,由他们推选组长和记录员;其二,点明调查的内容,主要是了解花木生长情况和保护措施;其三,教师要与街道、居委会的相关领导联系、沟通,恳请他们带领小朋友巡察种养花木的区域,这是对学生完成这道作业不可或缺的支持;其四,调查完后,小组应相互交流,把有关建议交给管委会。有了这种精细指导和相应支持,学生才能以课外作业为载体,有效地培养发现问题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家长:锦上添花 

品德的形成是离不开生活的,学生的校园生活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小学生的生活大部分是家庭生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需要家长的配合,品德与生活的教学需要家长的合作参与,实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

例如:《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八课《中秋与重阳》的第二个话题《尊老敬老过重阳》一课时,有这样的问题:重阳节,我们能为老人做什么?”“平时我们要怎样尊敬老人?。在教学时如果我们只在课堂上进行,那么活动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不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而若要学生真正参与家庭和社区中的尊老敬老活动,教师又不可能去一一落实、去指导。为此,教学时该教师就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让家长成为合作者,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延伸活动中。她把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在重阳节前一周上,制作了“家校联系卡”(见下表),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活动,要求家长和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为家庭、社区中的老人做好事,力所能及地去关心、理解、帮助老人。

附表:

尊敬的家长: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在九九重阳节到来之际,让孩子为家庭、社区中的老人们做一件(或几件)力所能及的事,请家长给以支持,谢谢!祝愿老人青春永在,健康长寿!(此表由孩子和家长填写)

1.重阳节我为____________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平时我为老人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家长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年级(  )班__________

学生家长__________

本次活动,由于家长的参与和支持,使学生尊老活动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不但解决了以前教学只说不练的问题,还解决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脱节的问题,使课堂教学、家庭教学和学生养成教育浑然一体,使得教学目标得到真正的落实,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就这样,精心选择、用心设计、苦心锤炼的品德“良药”,还会失效吗?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