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新课标下的“人文性”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22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缪晓燕
关注新课标下的“人文性”
——谈如何落实好新教材中“Story time”的语言实践
顾洁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英语课程的性质做了如下的界定: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人文性而言作了如下具体描述:“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也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
译林新版《英语》每一单元的Story time是单元的核心板块。Story time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旧教材中的Learn to say,也就是学会说语言。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语言,都是通过接触、理解、操练、实践,最后上升到运用,而Story time恰恰为学生提供了学说语言的空间。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听说,尤其是“说什么”和“如何说”。
一、“说什么”——理解掌握Story time的对话
教师在教学Story time时,可以通过课前铺垫、整体引入、分图教学、巩固操练等方式,而学生在学习对话的过程中也是从最先的语言接触到理解操练,最后到学会此篇对话。笔者发现课上最后的输出阶段,孩子们都能较好地完成操练,包括能够说出对话的内容,并进行适当的表演。然而,他们真的“会说”吗?
二、“如何说”——将课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能够说出书上的对话内容是最基础的。然而,在特定的情景下应该如何说话的确是我们经常容易忽视的问题。如在《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2 In the library(Story time)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对人物语气的模仿以及特定情境下应如何说话。比如在以下场景中,Liu Tao因为不知道在图书馆应该小声说话,于是就大喊Yang Ling。而Yang Ling的说话语气应是小声地说:Shh! Don’t shout.
接下来,我继续引导孩子们关注大情景下(In the library)的各个场景。如:Don’t talk. Don’t sleep. Don’t eat. Don’t run.学生通过一次次感知、模仿、操练,最后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表演的时候特别关注自己的语气,有的学生甚至说得比录音还好。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的正确引导,久而久之,孩子们才会知道不同的场合说英语的语气是不一样的,仅仅靠大声或小声读读课文单词是不够的,更多的是学会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语气表达出语言的意图。像围绕这一单元In the library开展必要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单元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并在深化主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懂得在图书馆里应保持安静,不要大声说话、追跑、吃东西。教师要让学生在一次次体验和运用中学习语言,改变过分强调知识讲解的教学方式。而学生只有通过对语言的感知和使用,才能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并及时将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只有关注了“人文性”,在使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其人文素养才能得到同步提升。但需要提及的是,人文性不是简单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说教式的思想教育,也不是随意贴个标签,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所学内容,促进学生良好的性格、品格、意志和合作精神等的形成。人文性的实现更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不是单单靠几堂课、几句鼓舞性的口号就可一蹴而就。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