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小学《构建高效课堂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
听课评议表
执教者 |
朱春漫 |
评议人 |
姚丽娟 |
备课组 |
六数 |
内容 |
解决问题的策略 |
时间 |
2011.4 | ||
我听了朱春漫老师的课后,心里有很多体会,我认为这一节课对我们数学教师进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起到了一定引领的作用。我的评议结果如下:
朱老师老师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引入,揭示“转化”,轻松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教学激起学习动机。教学中,吴老师遵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思考性和开放性,本着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设计思路,他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五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揭示“转化”;(二)、教学例题,感知“转化”;(三)、回顾举例,体验“转化”;(四)、重组练习,运用“转化”;(五)生活小结,深化“转化”。他首先出示例1的两幅图,让学生猜一猜这两幅图的面积大小,并且提问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的猜测?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配以图片演示。(将其转化成长方形比较)对照图片继续追问:(1)第一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上面的半圆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2)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左右两个半圆分别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指名回答后,他又再次用图片演示“转化”过程。一边演示,一边和同学共同叙述转化:第一幅图把半圆向下平移5格后转化成了长方形;第二幅图把左右两个半圆旋转180度后转化成了长方形;通过演示、回顾、叙述学生经历了转化的过程,丰富了感性认识,这时又适时点拨:在图形的变化过程中形状发生变化,面积不变,都转化成相同的长方形,所以一、二两幅图的面积也相等。在“变与不变”的讨论中,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转化可以化繁为简,能清晰地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
我的看法:1.在这个环节中,我认为适当铺垫,比直接出示例题,比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认识转化要好,另外我觉得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在探索交流的基础上,然后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学生对图形的具体转化方法获得清晰的认识,从而感受转化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好策略,而吴老师的图片展示没有那么形象直观。
2. 在“数与代数”领域,吴老师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首先出示一道分数加法计算题1/2+1/4+1/8+1/16。老师没有充分教给孩子的转化方法,我的想法是:如果用通分的方法,学生感觉很麻烦。顺势提问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策略来化繁为简呢?如果有困难,老师给一些提示:如果把这个大正方形看作“1”(点击)。这些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义?教师配以课件演示。并强调单位“1”相同。提问:求得是这些涂色部分一共是多少?你能转化成一个什么问题呢?引导学生说出从空白部分入手,把这个加法算式转化成一个减法算式也能求出它们的和。
评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