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老子在今天做老师 ---重读《老子》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20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陈祥娣
 
 
 
 
 
 
 
 
 
 
 
 
 
 
 芙蓉小学 “学习+实践”体会卡
________中年级数学_组
学习内容
假如老子在今天做老师 ---重读《老子》
姓    名
陈祥娣
任教年级、学科
三数
学习时间
2014.5.20
 
 
 
 
 
 
 
 
 
对效率的追求恐怕是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农业社会强调的是不违农时,而现代社会则流行“赶时间”。当今教育也无例外地被裹挟在速度与效率的浪潮中,巨大的生存压力与社会心理早已将为学的闲适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快一点,再快一点。家长期望孩子更快地发展,更快地掌握知识,更快地达到并超过同龄人的水平。可是,教育偏偏又不是一个快得起来的过程。
    人的发展也不可能是线性向前的。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例,没有哪种习惯的养成是老师说了,学生做了,就能行了。必然是有反复、会回头,而必须经过几次这样的反复,一个行为模式才可能逐渐生根。学习知识也是一样,我们可以很熟练地背出教育心理学中关于“旧知识结构同化新知”的相关理论,但是我们很少会去考虑,这个同化要花费多久时间,不同孩子花费的时间相差又是多么的大。正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回到新的起点,知识才有融合创新的可能。
 
芙蓉小学 “学习+实践”体会卡
________中年级数学_组
学习内容
假如老子在今天做老师 ---重读《老子》
姓    名
叶婷
任教年级、学科
四数
学习时间
2014.5.20
 
 
 
 
 
 
 
 
 
教学中,我们总习惯于贪求更多的学习内容、更多的学习时间、更多的强化次数。为的只是所谓的效率及考试的成绩。拿语文教学来说:教师拿到一篇课文时,总想面面俱到地教给孩子,把容易想到的、不容易想到的内容,一股脑儿地挖掘出来,再以某种方式传递给孩子。于是“满”就成了当前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课堂上“满”,课后也一样,教师和家长忙着用各种作业、“课外课”,尽可能地去抢占孩子的课余时间,最终,孩子的“课余”里只有“课”,而没有“余”了。
老先生说,长而不宰啊。所以,教师不要总是试图用什么方式去主宰学生的学习。教得太多,过度把控,就会消解学生的自我意识,妨碍学生的发展。
芙蓉小学 “学习+实践”体会卡
________中年级数学_组
学习内容
假如老子在今天做老师 ---重读《老子》
姓    名
马桂玉
任教年级、学科
三数
学习时间
2014.5.20
 
 
 
 
 
 
 
 
 
老子说,“化而欲作”(《第三十七章》),也就是万物化育成长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出现一些欲念,想要不切实际地做这做那了。从积极的角度看,物质世界与精神文化的发展,的确促使着人类社会的加速发展。
    但从消极的方面看,人的想法越多,制造的问题也越多。有些隐患也许不太可能预先避免,但减少人类过多的妄为、乱为,也许能够缓解很多时代性的危机。
    教育的问题也是如此。当我们发现“能做的事情其实有很多”的时候,对于有所准备,有所思考,如履薄冰的教师来说,可能就是机遇;而对于那些追求效应,追求名声,急功近利的教师来说,也许是教育的不幸。对此,老子开出的药方是“无为”,如何按这剂药方治病呢?
 
芙蓉小学 “学习+实践”体会卡
________中年级数学_组
学习内容
假如老子在今天做老师 ---重读《老子》
姓    名
林燕
任教年级、学科
三数
学习时间
2014.5.20
 
 
 
 
 
 
 
 
 
教师的“无为”是希望达到什么效果呢?老子说,“太上,下知有之”(《第十七章》)。类比过来,也就是让孩子知道有一个老师就行了,不要让孩子感觉,什么事都得由老师来做,而应努力让他们觉得是自己在做自己的事,这才是教育的理想状态。教师一味地“作为”,让孩子发现原来一切决定权都在教师那里,于是,课堂上孩子也许不会去思考真正的问题,而是想着如何去揣摩、迎合教师的心意了。教师要让孩子相信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给予机会让他们自己做事而不受干扰,教师只是从旁支持,似乎也就可以实现“无为”而“无不为”了。
    所以,老子的“无为”其实就是要我们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有为”和“有欲”的状态。不妄为,才能更好地去有所作为!
 
芙蓉小学 “学习+实践”体会卡
________中年级数学_组
学习内容
假如老子在今天做老师 ---重读《老子》
姓    名
高丽芬
任教年级、学科
四数
学习时间
2014.5.20
 
 
 
 
 
 
 
 
 
老子告诫:“不知常,妄作,凶”(《第十六章》),不知道事物变化的常态,不遵循儿童教育的常规常理,在晦暗无知的状态下随心所欲就是妄作,就会带来凶祸!这对罔顾常识、肆意妄为的教育者,不啻是当头棒喝!
    “常”还是虚静的心态。浮躁的社会不容易静下来,似乎不停走动、频繁活动、善于造势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太安静了反而会被人们遗忘。只是,有几个卓有成就的人是靠这样成功的?
    静的状态不是不动,而是要冷静,有思考,慎于决策,把思路理清楚。常常听到教师抱怨:越来越不知道该怎样教书、怎样上课了!甲专家说要往东,乙专家说要往西,越搞越糊涂。于是专家就成了“砖”家,教师要么干脆排斥理论,啥也不听,要么迷迷糊糊,忽左忽右。是谓不静!
 
芙蓉小学 “学习+实践”体会卡
________中年级数学_组
学习内容
假如老子在今天做老师 ---重读《老子》
姓    名
杨洁
任教年级、学科
四数
学习时间
2014.5.20
 
 
 
 
 
 
 
 
 
“常”是本初的状态。老子很喜欢两个喻体,一是水,一是婴儿。婴儿虽弱,但有很多符合大道的原初品质,他不计较、不炒作、不伪善。人在长大的过程中,实现了的也许远远抵不上遗失了的,特别是那些本初的纯真。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发出警告:“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为什么而出发。”以语文教育为例,上世纪末,有人批评语文教学效率太低,于是语文界就提出要“一课一得,得得相连”,从课程到教材再到教学,大家一窝蜂地讲知识点,建“知识树”,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与系统化。结果怎样?语文教学又懵懵懂懂地陷入了知识压抑人性的“沼泽”。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课程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不应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而应从语文的实践性、综合性的性质出发,着眼于儿童语文素养的培养。其实,这可视为是对语文教育本质和本源的理性回归!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