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备课组6月份学习体会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30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梁晓英
 
芙蓉小学
“学习+实践”体会卡
__数学课题__组
学习内容
努力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姓    名
朱春漫
任教年级、学科
六数
学习时间
2011.6
 
 
 
 
 
 
 
 
 
今天学习了《努力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下面谈一下我的收获:学生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而是带着已有的特定行为倾向和独特的经验来面对学习环境和新的学习任务的。这就明确的告诉我们: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兴趣等基础就是探究的起点,找准探究起点,顺应学生需要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1)、从学生已有认知的错误点和模糊点开始切入。
学生已有认知并不都是正确的和清晰的,而这往往就是探究的切入点。正如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所说:“不愤不启”。
2)、从科学现象与已有经验的矛盾点开始揭秘。
建构主义认为,主动探究是儿童的天性,他们一次次地遇到不解的现象、内心失去平衡而努力恢复平衡,这正是其知识结构不断建构和丰富的最自然的过程。教师有意制造科学现象与已有经验间的矛盾,就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小石子,会打破学生原有经验的平衡,让学生在努力恢复平衡中走向探究。正所谓“不悱不发”。
3)、从学生认知背景的独特性开始生发。
要找准探究起点,就要分析学生的认知背景。认知背景不同,学生对探究有不同的需要。比如城市与农村孩子的认知局限性考虑。
4)、从已有的零散认识开始梳理提升。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学生的已有经验是璞玉,是颗颗散落的珍珠,这些经验经过点拨梳理提升,学生的经验便走向了科学。
比如,学生在探究多边形外角和的时候,教材生发的“小明跑步”情境,学生借助图形在了解了外角的基础上,很简单地猜测到外角和是360度。教师在这里可以从周角这个学生最熟悉的知识点出发,借助才学过的平移,到达探究要求;课程的议一议中,把该知识借助已经学过的内角和知识,因为每一内角和每一外角之和是180度,从而得到有效的解决问题。
2、把握探究重点,科学的过程设计是有效探究的基础。
一节课只有40分钟,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有若干个环节,如果拘泥于完成全部探究过程,显然时间不够。要想在40分钟里获得最大限度的效益,则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设计,对40分钟合理分配,尽量避免无效时间,避免无效环节,让目标落实步步为营。
1)、把握探究重点,合理分配时间,避免无效时间。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之说: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停留在现在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显然,最近发展区是探究重点,要力保重点内容有足够的时间突破。如果我们在学生现在发展区用时过多,那么这段探究时间则是无效的。
2)、把握探究关键,精简探究活动,避免无效环节。
对于一个主题,教材中往往安排三两个探究活动,一个活动有时还要二次探究三次探究,因此,找准探究关键,删繁就简,避免无效环节是进行有效探究的重要策略。
3)、设计分层目标,步步为营,避免盲目探究。
人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总是由不会到会、由模糊到清晰、由片面到全面,探究过程也应逐步展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能无的放矢。设计有发展梯度、符合逻辑规律的过程,学生发展自然顺畅。
学生的认识和能力在环环相扣的探究过程中逐步提高。
3、动手之前先动脑,思维参与是有效探究的灵魂。
学生的探究容易受素材的影响,只关注于自己的玩,没有目的,没有方向,等玩够了,还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就是因为老师不关注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玩、有准备地去探究、思考着进行探究,这样就使孩子们的探究质量大打折扣,有可能课堂上“热火朝天”,实质上学生却一无所获。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