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6月份学习材料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30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梁晓英
努力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创造性的学洋思,打造有特点的数学教学
如何将已有的经验与洋思高效的课堂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将洋思经验为我所用?在县训中心和中心学校研训站的指导下,我们如下达成共识:
1、研教材 
洋思课堂教学的高效与高效的集体备课密不可分,而集体备课的核心部分就是集小组力量,齐研教材。比如:每学期暑期集训期间,学校利用一天的时间,分备课组结合课程标准对新学期教材进行了集中研讨,明确学期教学重点,理清学期教学思路,为新学期有效教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此以外,我们集体备课,加强课堂有效性探讨,比如:集体备课备什么?我们数学组教师形成共识,在情境创设、问题串设计、课堂作业设计、重点内容以及重点习题等方面,做了一些有效尝试,通过落实集体备课,关注教材研讨,以促使课堂教学水平整体提升。
2、研课堂  课堂是教学主阵地,也是活学洋思的最好切入点,我们在活学洋思过程中,力求通过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来达到改进教师课堂的目的。这方面,我们注重三研:
一研理念:洋思课堂学习的核心是“先学后教,当堂学会”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仅停留字面上,不认真领会模式中所蕴含的内在实质,那么就会浅尝辄止,其结果只会是邯郸学步,不仅学不到“真经”,还会忘记自己的“步子”。我们学校的做法是:在10月下旬,召集所有的骨干教师和研修组长召开了一次“活学洋思专题研讨会”,通过群商共议,最后达成了学洋思重在学习洋思课堂对学生全体的关注;重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强化课堂训练、做到“堂堂清”等共识。
我们数学组更是结合洋思课堂教学实录,进行微格评课,采取从“照搬+实践+思考+创新”的路子,以学洋思为抓手,促进我们的课堂教学高效。
二研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洋思中学经过多年实践、反复论证,结合学校实际探讨出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但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照搬照抄、全盘引进,而是结合数学学科实际,全体数学组教师通过专题研修会达成共识,形成操作性较强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的课堂模式是:“情境创设巧引入; 出示目标导自学;探究学习达目标;典例精讲突重点;当堂训练夯基础;目标检测堂堂清。”
三研实践:有了操作模式,为了检验模式操作的实效性,我们还进行了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实践研究活动。教学实践研究目前已进行了两轮,具体操作程序是:第一轮分研修组推荐确定一名教师提供课例,课例由集体备课组结合研修组集体探讨出的“学科教学模式”进行集中准备的基础上展示,展示时研修组所有教师参与听课,填写评课卡,然后分研修组进行“如何在常规课堂上更有效体现洋思精神”的专题研究活动,活动中,先由授课教师针对洋思精神的有效体现与无效体现进行说课,然后由全组教师结合课例对洋思精神的有效体现和无效体现进行专题研究,最后集体修正“学科教学模式”,明确课堂教学中必须加以改进的问题,并推荐两名教师准备第二轮专题研讨课例;第二轮由研修组推荐出的授课教师根据修正后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研究课例,在全组教师参与听课的基础上,认真组织第二次专题研讨,第二轮专题研讨由各研修组结合课例中暴露的问题自主确定研究专题,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更好的体现洋思课堂教学精髓。
二、研训站指导下的数学研修活动
为了让学校的研修活动成体系,切合学校自身实际,学校研训站每学期一开始就下发学期各研修组主题研修安排,今年我们数学组将围绕以下四件事下功夫:
1、分研修组建立“高效课堂问题库”,并观摩洋思录像课进行微格评课;
2、教导处统一组织骨干教师进行“高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
3、分研修组开展“打造高效课堂样板课活动”;
4、分研修组开展“高效课堂达标课验收”活动。
三、学生是上帝
如果你把学生当天使,那你每天就生活在天堂里;如果你把学生当魔鬼,那么,你每天就生活在地狱中。
一)    培养好的习惯
高效课堂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密切配合的双边活动,是创造性的劳动过程, 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涯中游刃有余。洋思的成功经验,开始,我们很多数学教师总是很不以为然,教学实践中,因为学生习惯因素往往导致“画虎不成”的状况,分析之,是我们的学生习惯方面还不能适应洋思做法,因此,我们就从七年级开始,从“如何预习?如何作业?如何阅读?如何讨论?如何评价?”等方面,狠抓学生习惯。这些年来,我们总是非常注重学生的习惯培养,从七年级到九年级,我们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学会对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负责。只有你自己可以支配你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学生能够统筹安排自己每天各学科的学习时间,学习能力肯定能上升。
2、不要只顾着学习,要多跟同学交流,多问老师。学问学“问”,你不问怎么行呢。希望你的班上或你的周围有和你同样兴趣的同学或朋友。
3、在学习中无论遇到了什么问题,你都要尝试各种方法来学习,这样,你将逐步能创新学习。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导致的成绩低下,往往占到相当大的比重,面对困难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一个学生的做人,对学生一生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4、建立学习小组,大家互相帮助,资源共享,质量的提高是离不开这个最基本的管理单元的。学习小组也是科任教师落实一切教学管理行为的抓手。
5、训练是学好数学最重要的方法,所以,大家要认真完成作业。
6、华罗庚奥数其实离我们很近。每学期,我们总是选择性地沿用一些奥数题,激发兴趣、发现数学苗子,在教学中,我们也注重拓宽、挖深,我们学校在这方面起步迟,所以,我们每年中考高分得分非常不理想,把奥数引进课堂,是我们现在正打算程式化的事情。
二)如何学好数学?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高效课堂离不开学生的思考、体验,更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帮助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来适应数学学习:
1、要有学习的紧迫感。(如何对待软任务)
 同学们仔细想一想,什么时候你的学习效率比较高呢?可以这么说,赶作业的时候学习效率高;考试之前的学习效率高;为应付课堂老师的提问,在课间十分钟,突击时效率高。这是为什么呢?这时的学习任务具体,时间有限,完成任务与否的后果“严重”。因此,这时注意力十分集中,学习效率就高。
可是,对于那些软任务,也就是完成与否老师并不追究的学习任务,如预习、复习等,不少同学就缺乏积极性了,他们很少给自己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规定出完成任务的时间、找出检查的办法,更不考虑这项任务完成的好坏将给学习带来什么后果。由于这样的学习缺乏紧迫感,因此学习效率就低。
 2、要善于检查自己的学习效率,并进行及时的调整。
 不少同学学习效率低的原因是学习后从不“停不来,回头看一看”。比如:一天的学习结束后,想一想:今天学习了多少内容?掌握得如何?花了多少时间?这样想一下,查一查,就可以对今后的学习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例如每天做作业时,记下完成作业所用的时间,第二天上学见到其他同学时,问一问别人做作业用了多少时间。如果发现自己用于做作业的时间多了,就要分析一下,是自己的知识没有掌握好,还是解题方法太笨,或计算能力太差……经常这样找差距,学习效率就会逐渐提高了。
 3、要善于“捕捉”每一个时期影响自己学习的主要原因。
 我们知道,学习效率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就要经常分析这些因素的变化并进行调整。常见的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有:学习的动机、学习的目的、情绪、勤奋程度、专注程度、学习方法、学习基础、身体状况、教师水平、家庭影响、学习环境、集体和社会影响等。不同的学生,或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期,影响其学习效果的因素往往不尽相同。善于“捕捉”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并加以改进,就可以使学习效果不断提高。
 4、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在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中,在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之后,同学们应该想一想,自己是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学习的。认真与优秀生的学习方法、老师和书本指导的方法进行对照,取长补短,直到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止。
 我们再来说说数学训练。我认为训练的目的就是熟悉各种题型,并找出自己还不会的。所以,在训练上要习惯把重点放在错题和做得比较吃力的题,对于已经做过的并且一看就会的题我们就没有必要反复去做。
四、集众智无敌于天下
“集众智无敌于天下”是我们一直畅行的,每学期,我们数学研修组成员总是首先积累以往的成功经验,彼此交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困惑和问题,成立问题研修库,让我们的数学研修更具针对性,为教师所喜闻乐见,能够真正促进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
1、我们的问题库
⑴新课程中优差生如何兼顾?
⑵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⑶如何用普通话通俗易懂地讲解数学题?
⑷如何照顾后进生?
⑸怎样落实“堂堂清”?
⑹大班教学如何保证质量及教学任务的完成?
2、我们每位教师的经验点滴荟萃
郑文光:科学的探究过程设计是有效、高效的基础;
胡胜华:高效的起源在于学生,我们应该首先考虑“如何激发学生情趣”;
田弟国:学洋思模式次之,学洋思“对全体学生负责”就是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
孙银香:内容要准备充分,训练要扎实;
李荣慧:讲究有效的方法,强调有效的训练素材;
向桂英:习题要精选,注重自主训练,强调自我评价;
蒋寿强:好的学案设计更重要;
张  军:痛下心来,有“舍”才能有“得”;
陈志红:课堂上关注学生学法指导最重要;
许第兵:让教学过程水到渠成;
李先元:用问题驱动学生思维。
五、个性化、有特点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我们崇尚“探究”,探究是一切数学活动的源泉,在这方面,我们把握以下三点:
1、找准探究起点,顺应学生探究需要是有效探究的前提。
美国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而是带着已有的特定行为倾向和独特的经验来面对学习环境和新的学习任务的。这就明确的告诉我们: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兴趣等基础就是探究的起点,找准探究起点,顺应学生需要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1)、从学生已有认知的错误点和模糊点开始切入。
学生已有认知并不都是正确的和清晰的,而这往往就是探究的切入点。正如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所说:“不愤不启”。
2)、从科学现象与已有经验的矛盾点开始揭秘。
建构主义认为,主动探究是儿童的天性,他们一次次地遇到不解的现象、内心失去平衡而努力恢复平衡,这正是其知识结构不断建构和丰富的最自然的过程。教师有意制造科学现象与已有经验间的矛盾,就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小石子,会打破学生原有经验的平衡,让学生在努力恢复平衡中走向探究。正所谓“不悱不发”。
3)、从学生认知背景的独特性开始生发。
要找准探究起点,就要分析学生的认知背景。认知背景不同,学生对探究有不同的需要。比如城市与农村孩子的认知局限性考虑。
4)、从已有的零散认识开始梳理提升。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学生的已有经验是璞玉,是颗颗散落的珍珠,这些经验经过点拨梳理提升,学生的经验便走向了科学。
比如,学生在探究多边形外角和的时候,教材生发的“小明跑步”情境,学生借助图形在了解了外角的基础上,很简单地猜测到外角和是360度。教师在这里可以从周角这个学生最熟悉的知识点出发,借助才学过的平移,到达探究要求;课程的议一议中,把该知识借助已经学过的内角和知识,因为每一内角和每一外角之和是180度,从而得到有效的解决问题。
2、把握探究重点,科学的过程设计是有效探究的基础。
一节课只有45分钟,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有若干个环节,如果拘泥于完成全部探究过程,显然时间不够。要想在45分钟里获得最大限度的效益,则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设计,对45分钟合理分配,尽量避免无效时间,避免无效环节,让目标落实步步为营。
1)、把握探究重点,合理分配时间,避免无效时间。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之说: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停留在现在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显然,最近发展区是探究重点,要力保重点内容有足够的时间突破。如果我们在学生现在发展区用时过多,那么这段探究时间则是无效的。
2)、把握探究关键,精简探究活动,避免无效环节。
对于一个主题,教材中往往安排三两个探究活动,一个活动有时还要二次探究三次探究,因此,找准探究关键,删繁就简,避免无效环节是进行有效探究的重要策略。
3)、设计分层目标,步步为营,避免盲目探究。
人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总是由不会到会、由模糊到清晰、由片面到全面,探究过程也应逐步展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能无的放矢。设计有发展梯度、符合逻辑规律的过程,学生发展自然顺畅。
学生的认识和能力在环环相扣的探究过程中逐步提高。
3、动手之前先动脑,思维参与是有效探究的灵魂。
学生的探究容易受素材的影响,只关注于自己的玩,没有目的,没有方向,等玩够了,还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就是因为老师不关注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玩、有准备地去探究、思考着进行探究,这样就使孩子们的探究质量大打折扣,有可能课堂上“热火朝天”,实质上学生却一无所获。教师要在以下几个点上尤其重视学生的思维参与。
1)、猜测时要有根有据。
教师要善于引导根据已有的知识猜测本质,也就是充分地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2)、动手操作前要周密计划、指导有方。
为什么我们数学教师往往会摈弃活动,改为讲解呢?那是因为,活动的效果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活动的组织能力低下,学生在动手时,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理性思考问题,搞的热闹,却无实效。
所以,教师要周密计划,包括活动素材的课前准备,活动分小组进行,安排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动手,不是人人都来操作,如何巧妙配合,观察什么?思考什么?谁记录,谁做中心发言人?这些都要通过教师多次的活动课,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活动探究习惯。
3)、探究时方法要灵活。
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正确的,教师不应过多地约束学生的多元思维。因此,教师要有开放的意识,启发学生思维,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才能保证更多的学生参与探究。
4)、交流时要质疑和反思。
交流是双向互动的,听者要有质疑,说者要有反思,大家在思维碰撞中提高。结论得出要重证据,要符合逻辑。
教改春风急,宝塔有回音,几回风雨路,坎坷中求真。都镇湾镇中心学校数学组,近几年来,在数学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有力的尝试,虽然说成绩有所上升,但是,我们自己也感到很多方面的不足:一是大多数数学教师深感从教数学数载,拿笔写文章难了;二是我们自诩为野战部队,教无定法的认识中,我们的课堂教学经历了“同中求异”到“异中求同”的无数尝试,但数学课堂总也花哨不了,艺术不成。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