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备课组活动记录
时间 |
2011.2.23. |
地点 |
会议室 |
主持人 |
邹彩虹 |
参加人员 |
董晓平 孟丽勤 杨洁 马桂玉 陈芳 邹彩虹 | ||||
活动过程内容记录 |
1. 请教过五年级数学的老师谈谈本册教材的大体情况。
2. 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确定本学期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 各备课组成员确定科研课题。 |
时间 |
2011.3.2. |
地点 |
会议室 |
主持人 |
董晓平 |
参加人员 |
董晓平 孟丽勤 杨洁 马桂玉 陈芳 | ||||
活动过程内容记录 |
1.学习《五年级(下册)“方程”教学问答》的文章。
2.简述各自的学习体会,谈谈本单元的教学建议。 |
时间 |
2011.3.9 |
地点 |
会议室 |
主持人 |
陈芳 |
参加人员 |
董晓平 孟丽勤 杨洁 马桂玉 陈芳 邹彩虹 | ||||
活动过程内容记录 |
畅所欲言谈谈对《公倍数和公因数》一单元的理解:
董:本单元内容较抽象,应在现实的情境中教学概念,让学生通过操作领会公倍数、公因数的含义。例1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例3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都是形成新的数学概念,都应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领会概念的含义。
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通过活动领悟公倍数的含义,教材不仅体现在例题的教学中,还落实到练习里。第23页“练一练”在2的倍数上画“”,在5的倍数上画“○”。从数表里的10、20、30三个数既画了“”又画了“○”,体会它们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是2和5的公倍数。练习四第4、7、8题都是与公倍数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涂颜色、填表格、圈日期等活动体会公倍数的含义。
邹:是的,要突出概念的内涵、外延,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概念的内涵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一切对象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公倍数是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公因数是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可见“几个数公有的”是公倍数和公因数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属性。在倍数、因数的基础上教学公倍数、公因数,关键在于突出“公有”的含义。
马:集合图能直观形象地显示公倍数、公因数的含义。要指导学生正确填写集合图,通过填写集合图,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公倍数的含义。
孟:运用数学概念,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并会应用多种方法熟练找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
杨: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要教吗?
通过商讨大家一致认为要教,可为后续教学分数的约分打好基础。 |
时间 |
2011.3.16. |
地点 |
会议室 |
主持人 |
陈芳 |
参加人员 |
周彩虹 孟丽勤 杨洁 马桂玉 陈芳 (董晓平请假) | ||||
活动过程内容记录 |
1. 回顾第三单元的得失。
2. 第四单元《认识分数》教材分析 |
时间 |
2011.3.23 |
地点 |
多媒体室 |
主持人 |
梁晓英 |
参加人员 |
董晓平 孟丽勤 杨洁 马桂玉 陈芳 邹彩虹 所有本校数学老师 | ||||
活动过程内容记录 |
1. 听孟老师上课题研究课《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2. 各数学老师评议研讨。(见课题组评议材料) |
时间 |
2011.4.8. |
地点 |
会议室 教室 |
主持人 |
董晓平 |
参加人员 |
董晓平 孟丽勤 杨洁 马桂玉 陈芳 邹彩虹 | ||||
活动过程内容记录 |
1. 听陈芳、朱春漫两位老师上汇报课。
2. 针对组内老师陈芳的一节课《找规律》进行评议。 |
时间 |
2011.4.13. |
地点 |
会议室 |
主持人 |
陈芳 |
参加人员 |
董晓平 孟丽勤 杨洁 马桂玉 陈芳 邹彩虹 | ||||
活动过程内容记录 |
1. 学习小学数学教师2011年第3期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实录及反思》。
2. 备课组成员谈谈各自的心得体会。 |
时间 |
2011.4.20. |
地点 |
会议室 |
主持人 |
陈芳 |
参加人员 |
董晓平 孟丽勤 杨洁 马桂玉 陈芳 邹彩虹 | ||||
活动过程内容记录 |
1. 各老师谈谈各班的期中检测情况。
2. 期中检测总结分析:
学生试卷分析:
(1)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较好,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2)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表现在学生填空题、选择题、应用题,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新知识体验不深,头脑中建立的概念不清晰、不扎实。
(3)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表现在稍复杂的数据和文字都会对一些能力较弱或习惯较差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如,卷面上有不少单纯的计算错误、抄错数据等低级错误。
改进措施 :
1、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注重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丰富的情境教学,让学生感受学数学的乐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强化知识的运用和延伸。大部分学生虽然对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但在对有关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的综合运用时,总是含糊不清,因为他们对定义只是机械地记忆,并没有理解领会知识的联系,也就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在学生已掌握理解的前提下,要强化所学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理解、运用,对所学知识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延伸拓展。
3、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养成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享受学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信心,不断提高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
时间 |
2011.5.4.-5.10. |
地点 |
会议室 |
主持人 |
陈芳 |
参加人员 |
董晓平 孟丽勤 杨洁 马桂玉 陈芳 邹彩虹 | ||||
活动过程内容记录 |
1. 研讨《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需注意的问题。
2. 马桂玉老师上研讨课《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一课时。
3. 对马桂玉老师的课进行评议。 |
时间 |
2011.5.11. |
地点 |
会议室 |
主持人 |
陈芳 |
参加人员 |
孟丽勤 杨洁 马桂玉 陈芳 邹彩虹 | ||||
活动过程内容记录 |
1. 为师徒同台献课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备课组成员商讨如何上好《圆的认识》一课。
2. 邹彩虹、杨洁两位老师试上本课,组内成员提出合理修改建议。 |
时间 |
2011.5.25. |
地点 |
会议室 |
主持人 |
陈芳 |
参加人员 |
董晓平 杨洁 马桂玉 陈芳 邹彩虹 朱春漫 陆云芳 姚丽娟 梁晓英 | ||||
活动过程内容记录 |
1. 梁晓英、邹彩虹、杨洁三位老师谈谈各自的教学设想、教后体会。
2. 在座的听课老师进行评议。
3. 马桂玉老师谈谈赴上海听课的感受。 |
时间 |
2011.6.8. |
地点 |
会议室 |
主持人 |
陈芳 |
参加人员 |
董晓平 孟丽勤 杨洁 马桂玉 陈芳 邹彩虹 | ||||
活动过程内容记录 |
制定期末复习计划:
1. 参照教材期末《整理与复习》,有目的、有重点的分段复习,促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公因数和公倍数:复习时,要抓住公因数、公倍数、等一些重要的概念,把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区别开。这些内容是以后学习分数和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务必要求学生掌握好。分数和意义和性质: 复习分数和意义和性质,要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叫做分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如何。让学生知道,分数可以表示一个量,当一个量不能用整数个计量单位来表示时,可以用分数表示;分数还可以表示两个量的关系,在复习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弄清分数与整数、小数的联系,以及分数单位、约分和通分等重要基础知识,为学生今后学习分数的计算和应用题打下扎实的基础。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注意使学生弄清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另外,还要注意使学生掌握在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怎样算比较简便,真正提高学生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计算是复习中的重点内容,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训练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势在必行的。另外方程、圆也是复习重点。
2. 对重点知识设计练习,进行相应的练习,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3. 进行综合练习,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
4. 具体措施:(1)、在复习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注重方法的指导,给学生渗透必要的复习方法、数学思想,注重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
(2)、精心设计练习题,注重练习题的综合性和层次性,做到练习适量、适度。
(3)、加强口算基础题目的练习和易错题的讲解,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减少计算的错误,增加练习的次数。
(4)、针对学生集中的问题,设计有效的复习试卷,采用先做后讲再强调,再反复、变化练习,提升学生解题的能力,注重复习的反馈。
(5)、找准问题,分类辅导,分层练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做基本练习,优异的学生尝试拔高练习。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6)、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审题、思考的习惯,逐步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
(7)、建立“一帮一”互助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逐渐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