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学科教研>>数学组>>备课组>>中数活动记录
中数活动记录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29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高丽芬

时间

2017-11-29

地点

会议室

主持人

高丽芬

参加

人员

高丽芬、陈丽娟、陆运芳、陈艳  林燕  濮红磊

<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析

一.例1在平均分食品的活动中引出分数1/2

1.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的数量不是整数时,可以用分数表示。

 2.直观形象地感受一个蛋糕的二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分数1/2的写法、读法、各部分名称。  

   3.‘试一试’要求学生在一张长方形纸上做出1/2,进一步理解这个分数的意义。他们会有不同的折法,会在不同位置上涂颜色,甚至会用不同大小、不同长宽的长方形。只要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长方形的1/2.

二.例2在同样大小的圆纸片上涂出它的1/21/41/8,让学生自主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

 1.先做出圆纸片的二分之一,把例1的学习成果带到例2里,作为认识其他几分之一的平台。

2.学生做圆纸片的四分之一、八分之一,要先思考这两个分数‘是什么意思’,根据自己的想法把圆纸片对折、涂色;要充分交流做出的分数,以及思考和做法,形成这两个分数的概念;要适当概括1/21/41/8的意义,初步得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3.比较两个几分之一的大小是看着图形进行的。两个分数分别表示在两个同样形状、同样大小的图形上,哪个分数涂色的面大,这个分数比较大。这里暂时不得出抽象的法则‘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只要感受‘平均分的份数多,每一份就小’。

 

 

 

 

时间

2017-12-13

地点

会议室

主持人

高丽芬

参加

人员

高丽芬、陈丽娟、陆运芳、陈艳  林燕  濮红磊

陈丽娟《认识分数》评课

陈艳:情境引入,激趣引导,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分水果活动,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问题的探究。怎样分小朋友才会觉得满意,学生想到了平均分。通过平均分的结果有时能用整数表示,有时不能用整数表示的生活现象,让学生体会分数的产生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同时引出了教学内容几分之一的认识。

陆运芳: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陈老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正方形纸进行一次或几次对折,然后用彩笔涂上颜色。这样,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各方面准备很充分。如教师事先准备好了水果、纸片(圆形、正方形),学生准备了正方形纸片等,能看出陈老师是个考略周到细致的好老师。

濮红磊:板书的设计很有新意。陈老师为了避免板书时花费太多时间,她采用了把板书的内容事先写在纸上,粘在黑板上,既节约了宝贵的时间,又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值得我在的教学中借鉴。

练习形式多样并富有梯度性。

高丽芬:对于陈老师的《分数的意义》的这堂课,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这节课主要是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分数的含义,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也就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一种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些物体。

教学中陈教师从平均分一个苹果导入,复习把一个物体作为单位1进行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并让学生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此环节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切入点。在认识1/2基础上,教师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放手让学生借助学具自己去创造分数、研究分数。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我们欣喜地发现,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分数,他们有各自独特的发现。不仅顺利地认识几分之一,而且还创造出了几分之几的分数,并且还能举生活中的实例来验证,说明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在这"做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创新火花不断地迸发出来,不断体验到创造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时间

2017-12-20

地点

会议室

主持人

高丽芬

参加

人员

高丽芬、陈丽娟、陆运芳、陈艳  林燕  濮红磊

《认识平行线》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学过直线、射线、线段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一单元主要是要学生掌握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互相关系,学习平行线与垂线的有关概念。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在教学内容上启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要掌握平行线的概念,认识生活中存在的平行线,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并学会用直尺、三角板等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构建知识结构。

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感知生活中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现象,初步认识平行线,会画平行线;第二段感知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现象,初步认识垂线,学习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认识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最后安排了练习六作为本单元知识的综合练习。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将该单元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情景,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生活中的平行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能正确地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3、情感与态度

渗透分类思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提高学生欣赏平行美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和良好的信息素养。

教学重点:结合日常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教学难点:1、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特征。2、能借助直尺、三角板等工具画平行线。

三、教材编写特点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空间与图形”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的想象能力。本单元正是向学生介绍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这一空间知识,同时为学生将来学习几何学奠定一定的基础。

1.引进丰富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

丰富的生活情境,是学生认识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基础。教材一方面结合具体的生活实例引入学习的内容。例如,认识平行和相交时,呈现了路灯、跑道、高压电线竿等实景照片,路灯的灯柱和横竿是互相垂直的,跑道上划分跑道的线是平行的,高压电线竿的支架是相交的;认识垂直时,呈现了窗户和地砖的实景照片,引导学生观察,抽象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另一方面,在初步感知平面上的平行和垂直现象后,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生活实例充实学生的认识,并引导学生用获得的初步认识找出更多的实例。例如,在教学平行后为学生提供了黑板、秋千架和五线谱的五条横线的照片;教学垂直后,为学生提供了镜框、墙面和三角尺的照片。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平行和垂直。

教材在教学认识平行、相交(包括垂直)时,都按照“从具体场景→抽象出“标准图形”→回归生活举例”的顺序,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帮助学生建立对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的科学认识。教学时,第一个环节要先让学生观察照片上的实物,描述实物上两条线的相应位置关系。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二个环节,帮助学生抽象出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给出概念的描述。这时的位置关系大多是“标准位置”的,便于学生形成对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的表象。第三个环节,先为学生提供一些变式的正例,充实学生的认识,同时要求学生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比如“黑板的上下两条边互相平行”不能说成“黑板的边互相平行”;最后引导学生自己举出生活中平行,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平行的认识,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

平行概念的两点内涵是:在同一平面内和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受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制约,让学生理解“在同一平面内”是有难度的,因此,教学时不要对此提出过高要求,只要让学生知道这一前提就可以了。理解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教学的重点。由于画在纸上的直线都是有限长的,因此,有的画出来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本质上是相交的,如从高压电线杆的支架抽象出的两条直线,其实看起来不相交,从直线的概念理解就是相交的。教材希望学生通过交流,加深对相交的认识,进而体会不相交的含义。  

教材还注意结合学过的平面图形,让学生联系两条直线的平行的知识,通过操作,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点,发展空间观念。如第41页第3题,第44页第2题,第47页第8题。

3.通过画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平行线加深体验。

揭示了平行的概念并不意味着对平行就有了深刻的认识。教材在学生认识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之后,分别安排了画出一组平行线,以及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过直线外的一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等内容。教材都是先安排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在看图自己尝试用工具规范地画。画平行线的教学,既是操作方法的教学和技能的培养,也是概念的具体应用,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

四、教学建议

根据教学内容及学校、学生的特点,学生自愿结合成学习小组,34人或56人一组,主要采用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的学习策略。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研究、小组讨论等方法去获取知识。从运动会上常见的场地或器材入手学习本节课的新知识,利用多媒体学习并掌握平行线的特征,了解生活中的平行现象。在折一折、摆一摆、画一画中进一步理解平行线。通过学生的探索与教师的指导掌握用直尺、三角板画平行线的方法。接着,教师可设计一个“闯关”游戏,最后在学生欣赏平行的事物中,结束全课。

教师的“教”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学”。其教学方案也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教学中我采取“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巩固深化,构建知识——欣赏、感受平行美”的教学结构,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多观察实验、多合作、多交流,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而是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帮助者、引导者、监控者。

教学中,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准备好相关的材料,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在提出画一组平行线或垂线的要求后,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讨论,然后再画。

2)要组织交流,允许学生修正、完善自己的方法,还要让学生用多种方法对画出的平行线进行验证。

3)注意展示平行的多种变式,帮助学生认识克服生活中的“水平”“竖直”对数学中的平行的制约与局限。

五、评价建议

评价本单元学生的学习情况,应考察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与主动性,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和创新意识,以及对内容的理解情况,以定性描述方式为主。

知识与技能方面:能否感受现实情境中的平行现象;是否认识平行线;是否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数学思考方面:是否从现实的平行现象到抽象出相应图形的过程中形成对平行的认识,具有相应的空间观念;能否在现实场景中指出平行的现象,在一些平面图形中找出互相平行的线段;能否在练习中产生联想,获得一些新的发现。

解决问题方面:能否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探索画平行线,归纳出画平行线的步骤和方法。

情感与态度方面:能否主动与他人合作,善于倾听他人的看法;能否在老师的帮助下表现出学习兴趣。

总之,教师要用活教材,让数学回归生活。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地展开“数学化”的探索,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发现”,经历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清晰地呈现“数学化”的思考,使他们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时间

2017-12-27

地点

会议室

主持人

高丽芬

参加

人员

高丽芬、陈丽娟、陆运芳、陈艳  林燕  濮红磊

陈艳《认识平行线》评课

陈丽娟:整堂课将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当作了数学活动的过程,在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广度”上下功夫,我们看到教师尽可能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得到体验,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图形。为他们认识抽象图形提供直观支撑。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成功。这是我所评价的第一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提高。

林燕:创设了纯数学研究的问题情境,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本课在设计导入时,并没有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而是直接进入纯数学知识的研究氛围,带领学生先进行动手操作,把运动前后的铅笔位置在纸上作上记号,然后进行梳理分类。突破原来仅依靠直接观察得出概念的做法,而是将平移的操作方法移植到平行线的认识上,通过学生在方格纸上平移铅笔的过程,引出互相平行的概念。这样的安排不仅使运动的物体与静止的图形结合在一起,也为认识图形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课上使我们感受到通过平移引出平行线很好的解决了“永不相交”与“同一平面”的两大难题。

陆运芳: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在这一环节中沈老师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平行线,体会平行线在生活中的作用。学生从身边的实物形状,如黑板、课桌、课本……的两条对边到运动场上的直跑道、电线杆……验证了平行的意义。当老师出示一些平面图形要求学生指出上面有几组平行线段时,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种挑战,也进一步深化了平行的意义。

高丽芬:整节课,老师创设的学习气氛是宽松和谐的,注重了数学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注重了自主探索和接受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交流、发言;还注重了课堂教学的合理评价,体现了知识线与情感线的相辅相成。

1、设疑激情: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课始沈老师让学生随意摆两根小棒导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通过分类辨析,突出两条直线相交与不相交的区别,并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理解了“看上去不相交的两根小棒,看成直线可以无限延伸的话是相交的”。从具体图形中抓住了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永不相交的特征,让学生理解“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去探索知识,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习,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在新课教学中,沈老师出示了一组判断题,让学生根据刚才所学的平行的意义,“判断哪两条线互相平行,为什么?”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辨析,进一步理解了“直线、不相交”等关键词,而且借助长方体的操作、多媒体演示立交桥等,得出了“不同平面”和“同一平面”的区别,使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从而使学生主动反思刚才关于“平行” 的定义,产生了完善定义的内在需要,这时师生共同补充完整定义就水到渠成了,难点被有效突破。

 

 

 

 

 

 

 

 

时间

2018-1-03

地点

会议室

主持人

高丽芬

参加

人员

高丽芬、陈丽娟、陆运芳、陈艳  林燕  濮红磊

期终复习

单元教学目标

第 一    单元

1 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及积在100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能正确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能通过把两、三位数看作相应的整十、整百数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

2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能灵活运用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发展数学思考,积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 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意识,提高合作交流能力,逐步养成细心读题、认真计算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等良好习惯

第 二 单元

1.    使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学会用从条件出发思考 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从条件出发思考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体会从条件出发思考是解决实际问题常用的策略之一,进一步发展简单推理的能力。

3.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 三 单元

1.    使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学会用从条件出发思考 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从条件出发思考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体会从条件出发思考是解决实际问题常用的策略之一,进一步发展简单推理的能力。

3.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 四 单元

1.    使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学会用从条件出发思考 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从条件出发思考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体会从条件出发思考是解决实际问题常用的策略之一,进一步发展简单推理的能力。

3.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 五 单元

1 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学会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探寻阶梯思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从条件出发思考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体会从条件出发思考是解决实际问题常用的策略之一,进一步发展简单推理的能力。

3,  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 六    单元

1 通过观察实例和动手操作,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知道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

2 在识别平移或旋转前后的图形、用合适的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等活动中,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

3,  在认识、制作、变换图形的过程中,增强对图形及其运动变换的兴趣,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第 七 单元

1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吧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分数。

2 能借助只管比较两个几分之一或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点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3 在认识分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培养观察、操作、简单推理和表达交流的能力,发展数学思考,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4 体会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