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数学备课组活动记录(2017.9—2018.1)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30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朱燕

        

                低年级数学   备课组(教研组)活动记录表

时间

9.6 

地点

演播室 

主持人

朱燕 

参加

人员

朱燕 董晓华 顾雯慧  周琳  周小凤

 

1、交流讨论备课组活动计划。

2、安排各单元主备老师。

第一、第二单元:朱燕老师;

第三、第四单元:董晓华老师;

第五单元:顾雯慧老师;

第六、七、八单元:马桂玉老师。

3、安排备课组公开课。

周琳:连加、连减;

周小凤:9加几;

朱燕:认识线段;

董晓华:7的乘法口诀

马桂玉:观察物体

 

 

 

 

时间

 9.13

地点

演播室 

主持人

朱燕 

参加

人员

朱燕 董晓华 顾雯慧  周琳  周小凤  

集体备课交流反思:

 

《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1)》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教学通过不同的方法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

课始我创设了一个拔河比赛的情境导入新课。甲队和乙队要举行一次拔河比赛,甲队选10人,乙队选6人,可以吗?教室里立刻像炸开了锅,大部分学生说:“不行,这样不公平!” 我问:“那怎样做才算公平?”一个学生说:“乙队增加4人。”“为什么?”“和甲队人数一样多。”另一个学生说“把甲组人数减少4人。这样就和乙组人数一样多,都是6人才公平。”聪明的孩子还想到了甲队比乙队多4人,只要分出2人到乙队,两队都是8人就公平了。拔河比赛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我指出其实要想公平,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使两队人数一样多就可以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同样多”。(揭题)

教学例3时,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说出了跟情境题同样的想法,例3并没有对调整后的两串彩珠的数量提出限制条件,只要两串数量相等就行了。这样的问题结构开放,解法灵活,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也为后面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实际问题做一些准备。让孩子们回顾使两串彩珠同样多的方法时,有个别孩子对第三种移一移的方法还是摸不着头脑。在后面想想做做的解决问题里,体现的都是最基本的三种思路,使学生更深刻地把握解题的方法,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

本课不足的是给予孩子们思考的时间比较短,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得当。其次,动手操作时课堂纪律稍微有些欠佳。我觉得平时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更深更好的钻研教材,并且备课时候能充分预设孩子们的想法,这样上起课来才得心应手。

 

 

时间

9.20

地点

演播室 

主持人

朱燕

参加

人员

朱燕 董晓华 顾雯慧  周琳  周小凤

业务学习:小学数学低年级计算教学的思考

计算与大家的生活实际又息息相关。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更是贯穿于全过程。从每次测试卷来看,计算题的分数占总分数的30%左右,大约有80%的学生由于抄错数字、符号,看不准就下笔,或者退位减时,前一位退了,可计算时忘了减1,同样,做进位加位时,又忘了进位等种种原因而得不到计算题的满分(如右图)。很多家长甚至老师都认为是孩子粗心大意造成的后果,其实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表现,如学生对提高运算能力缺乏足够的认识;学生喜欢使用计算器;学生则认为计算很简单,而忽视对计算的基本训练,甚至训练不到位,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也有一部分老师只重视解题方法和思路的引导,而忽视了对运算过程的理解性、合理性、简捷性的必要指导等等这些现象都不容忽视。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作为师者的我们首先要端正态度,消除学生计算时的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计算教学本身就是跟枯燥乏味的数字搞“趣味活动”,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从而达到准、快的目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起好玩的游戏,数学的学习活动可真是枯燥得不得了。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渗入一些好玩的游戏。如小学数学第三册中的《七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我以谈话引入法作为引入,跟学生说,“今天我们到数学乐园玩,看船来了。小船是用什么来图形组成的?几个图形组成的?”“一只小船有7个三角形,就是一个七,1×7=7,一七得七。”“两只小船呢?”这样以此类推到七七四十九,通过让学生数小船图形的个数来认识七的乘法口诀,然后把练习题设计为数学乐园里玩的项目,如“谁是计算小能手”,“口诀对算式”,“比一比”,“生活中的应用”等等。让学生带着积极的心情来完成有关的练习题,这样学生在玩乐中获取知识,巩固知识,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平时我还以中外数学家的趣味故事或者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来激发学习的兴趣,还有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兴趣,更集中精神来进行计算,使课堂上的学习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持之以恒,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组织学生长期坚持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我的具体做法是以下三点:

第一、天天练口算。每天用5分钟来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重点练习,对于学生比较难掌握或者是容易出错的内容更要着重练习。练习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如:接力赛、夺红旗、找朋友、对口令、同桌编题交换完成并评分等,这样在进行训练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习积极性。

第二、进行对比练习。学生总会出现一些题目比较容易混错,如53+12错算为66,把个位的3+2错算为3×2=6,所以我在教学中会把它们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对比练习,这样让学生通过纠正错误来提高辨析能力。

第三、定期进行改错练习。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都会把它们收集在一起,定期上一节纠正计算的错题课,让学生当“小老师”指出错误的地方,说明原由并改正。这样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提高计算的准确率,还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

(四)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认真审题的习惯。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细心认真审题,但是对于计算题,很多学生都提笔就做,遇上相似或相近的数字、符号,往往出现抄错符号或抄错数据,甚至运算顺序错误。因此,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才动手解题。所以我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先审题,观察算式中的数字和符号的联系,再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要做到做题前心中有数。

2、养成检查的习惯。计算完后很多学生忽略了检查,其实检查可以把算错的查找出来,并改正,这样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所以老师要教育学生对计算的结果自觉检查,同时在教会学生用估算可判断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在减法中,差和减数应都小于或等于被减数;在加法运算中和应大于或等于每一个加数等等。

3、教师要做好表率作用。顾名思义“教学”就是老师教,学生就学,老师的潜移默化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当着非常大的作用,尤其是低年级的教学,所以老师平时板书和批改作业时,字迹一定要规范整洁;解决问题时,要带着学生先认识审题,再分析题目中的关系,思路要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总之,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在教学实践中得出:要想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计算教学和计算练习中要加强,使学生的计算既准确又迅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计算准确率的目的。教师还应该做好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对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认真分析错误原因,找出规律。总之,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靠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作为教师,首先自身要对计算法则、定律等运用自如,指导时才能得心应手,提高效果。 同时训练应持之以恒,绝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难以见成效的。在计算教学中,做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要把它和目前的新课标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等结合在起来,避免计算的单一性、枯燥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全班学生的整体计算能力得到更大地提高。

 

 

 

 

 

 

时间

 9.27

地点

演播室 

主持人

朱燕 

参加

人员

朱燕 董晓华 顾雯慧  周琳  周小凤

交流教学反思

《几和第几》

《几和第几》这一课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课重点是区分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几指的是一共是多少,第几指的是事物的顺序,是其中的某一个。在此之前,所有学生都在生活中接触过有关几和第几的现象和问题。教学几和第几,要提取这些现象,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研究、理解这样的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判断一共有几个并不难,而指出第几个必须考虑应从哪个方位数起,对他们来说要难得多,主要原因是孩子们平常用“几”表达的经验多,而使用“第几”来表达的生活经验较少。而且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年龄偏小,方位感较差,尤其是在区分左右方面,给“第几”的教学也增加了很多困难。 所以课堂上我设计了大量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几”和“第几”的认识。

教学时,我首先应用教材的主题图,排队买票的情境呈现,场景是静态的,缺乏动态性,不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我创设了这样一个语境:“老师带学生去动物园玩,进动物园之前要先买票,你们看,动物园一大早就有人排队买票了。”带领学生积极想参与到情境活动中。学生有的说:一共有5人排队;有的说:戴帽子的小男孩排在第2;有的说:小姑娘排在第5……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不断地体会几和第几的不同,这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学生容易接受,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在教学“想想做做”时,为了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我又特意安排了点灯笼游戏这一环节(想想做做第1题):从左边起点4个灯笼,从右边起点第4个灯笼。这一环节,不仅要训练几和第几,还要想到左右,开始稍微有点难度,不少学生只顾着4和第4,没考虑左右这方位。同样的题型,我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几和第几”的区别。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花了不少时间在引导学生完整表达上,特别是在教学“第几”时,在说是第几个之前,更要说清楚数数的方向,并让学生感受,数的方向不同,结果也不同,同一个位置有不同的表述方式。

这节课感觉还是教师讲述的过多,以后应该注意在教学活动中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解决问题。

 

 

 

 

时间

 10.11

地点

演播室 

主持人

朱燕 

参加

人员

朱燕 董晓华 顾雯慧  周琳  周小凤

交流教学反思:

《认位置》

 

今天上了认位置课,教学重难点是:认识左右。开始上课我就问小朋友喜欢上数学课的请举手,有的举左手,有的则是举右手,于是我马上规定好统一举手,这样就可以了解学生对于左右是否分清。之后我让学生找找身上还有哪些像左右这样一对一对的好朋友,学生都能说出一些,并能指出哪个是左边的,哪个是右边的。接下来让孩子做儿歌游戏:左手握拳头,右手握拳头;左边拍拍手,右边拍拍手;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知道左右在哪边。通过游戏,我发现少数学生还是分不清楚左和右,课后我就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接着我出示课本的主题图,直接问学生:看看小明在小红的哪面呢?在学生说出“小明坐在小红的左面”后,我马上追问:还可以怎么说?(引导学生说出:小红坐在小明的右面)。在让学生说说其他人或者事物的位置关系时,学生对于“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说得就比较到位。当找两个学生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时,学生都会说很好,我在谁的左边,我在谁的右边这样的句子用也很好。紧接着在练习 “想想做做第3题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苹果的上面是什么?苹果的下面是什么?苹果在谁的上面?苹果又在谁的下面?这样的设计学生比较感兴趣,尽管会有一些同学要答错,但通过老师点拨、引导,最终使他们更加深入、扎实地掌握了“上下”这一位置关系,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时间

 10.18

地点

演播室 

主持人

朱燕

参加

人员

朱燕 董晓华 顾雯慧  周琳  周小凤

林春香老师执教《商不变的规律》评课活动

朱燕: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教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林老师能创设《悟空分桃》的情境,引人入胜,铺垫充分,自然引出教学重点,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围绕中心问题积极思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的教学思想。在规律的总结上,教师没有直接呈现规律,也没有引导学生说出规律,而是相信同学们,让他们逐步总结,不断完善,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的能力。

周琳:在教学过程中,林老师能够恰如其分地设计课堂情景,使师生之间能和谐融洽地交流,使学生之间能团结合作,使探究活动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无论是准备题的环节,还是学习例题,训练巩固,拓展延伸,处处可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了对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找出准备题图表中的规律,得出结论;小组合作互相检查对方做题的准确率等。整节课自始至终都呈现出浓郁的、民主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平台,使得他们能够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的,非常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

顾雯慧:对于重点词语的强调非常有必要。例如“同时”“相同的数”以及为什么0除外等。练习形式多样有层次,突出了重点,在练习中深化了对规律的理解。同时也对学生练习会出现的问题做了很好的预设。如判断题中4题,让学生发现了商不变不是余数也不变。

董晓华:教学方法灵活,学法指导有效 。在整堂课中,教师的问题有的放矢,简单有效。引导学生通过围绕观察比较算式,探究规律,发现规律,表述规律时,只是简短地提示和亲切的笑容,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体现了教师的匠心,尤其是教师把规律延伸到“是不是这条规律适合所有的运算呢?”让学生通过验证得到“0除外”,“不能在加减法运用”,通过“猜测——验证——结论”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完善商不变的性质,渗透举反例证明的数学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发现、抽象概括、语言表达能及创新精神。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周小凤:板书设计是教学基本功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教师

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林老师的板书设计比较用心,做到工整美观、层次清楚、科学规范。而且能针对学生总结出来的商不变的规律,抓关键词进行强调,使学生真正能理解商不变的这一规律。

 

时间

 11.1

地点

演播室 

主持人

朱燕 

参加

人员

朱燕 董晓华 顾雯慧  周琳  周小凤

业务学习:如何营造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课堂的教学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我根据数学课的特点,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活泼好动的特点,尽可能地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巧用谜语、故事,激发兴趣

作为一名教师,只把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远远不够,还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陶醉其中,快乐学习。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喜欢猜谜语、听故事。根据这一心理特征,我把书上的知识编成一个个谜语或故事,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一年级上册《第几》这一课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特别能吃的人。一天,他到一家烧饼店吃烧饼,他吃了一个不饱,又吃了一个还不饱,直到他吃到第四个,他才觉得吃饱了。他拍拍肚子,叹口气说:“哎,要知道吃第四个能饱,先吃第四个该多好啊!”……讲完后,我问:“他说得对不对?为什么?”学生开始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最后学生告诉我:“不对,这个人吃了四个烧饼才饱,要是只吃第四个烧饼,他还是只吃了第一个。”我借机在黑板上写下了“第几”的课题。这样,这堂课的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学生们轻松愉快地掌握了“几个”和“第几”的区别。又如,在讲“认识钟表”这一章的内容时,首先让学生猜谜语:“一家三兄弟,高矮个不同,滴答提醒你,时间要珍惜。”我话音刚落,学生们高高地举起了小手,争着回答……这节课使学生情绪高涨地认识了整点和半点,同时又及时地向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动手操作实践,感悟新知

一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课堂上单凭教师讲,孩子们不感兴趣,还容易走神,课堂教学效果差。如果能够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亲自动手数一数、分一分、摆一摆、做一做,在操作实践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数的分解和组成》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我没有急于得出结论,而是让学生拿出学具盒里的小棒、小圆片或者小三角摆一摆、分一分,学生们在课堂上十分投入。这虽然看似简单,但由于学生的积极投入,亲自动手实践,很快就掌握了6~10的分解和组成。又如在教学《认识图形和物体》一课时,为了让孩子们分辨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我让孩子从家中带来各种各样的相关物体,比如乒乓球、魔方、茶叶盒、药盒,还有用彩纸剪成的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课堂上,我让孩子们比一比、摸一摸,具体感知这二者的区别。我还让孩子们用带来的立体物体摆一摆,用平面图形拼一拼,孩子们摆出了机器人、房子等各种美丽的图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三、巧用儿歌

儿歌是千百年来教学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将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引入到课堂教学,将教学内容隐藏其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如在讲11~20的认识中,引入这样的拍手儿歌:“一个十,一个一,合在一起是十一;一个十,两个一,合在一起是十二;一个十,三个一,合在一起是十三……”通过这首儿歌,学生了解并掌握了11~20各数都是由1个10和几个1组成的。像做15里面有()个10和( )个1,或( )个10和( )个1组成18这样的题时,孩子们偶尔出现错误时,一背儿歌,马上自觉地纠正了错误。那段时间,上课的预备铃一响,孩子们坐得端端正正,起劲地拍着小手,整齐地背着儿歌。我听着孩子们银铃般的声音,深深感受到他们那浓浓的学习氛围。

四、借助游戏巧破难题

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在学一些知识难点时,孩子们对所讲的内容似懂非懂,个别孩子一脸茫然,课后问孩子们一节课的收获,有的孩子一无所获。我冷静地思考这一现象,并不是孩子们的智力有问题,而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找到教学难点的突破口。于是我尝试着利用游戏辅助教学,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记得在做习题时遇到了这样的一个难题:“一口井深7米,一只青蛙白天爬2米,晚上滑下1米,问青蛙几天能爬出这口井?”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没有一个是正确的。于是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口井,讲解这道题,结果听懂的孩子寥寥无几。我灵机一动,在教室后面的水泥地上画了一口井,标上米数,让孩子们当小青蛙爬井,并让他们记住爬的天数。孩子们一下来了兴趣,争着当青蛙,第一个孩子在爬到第六天时又往下退1米,我进行了点拨,孩子们顿时恍然大悟,不约而同地说出了天数。下课铃响了,孩子们还在起劲地跳着,我没有惊动这帮学兴正浓的孩子们,悄悄地离开了教室。通过利用游戏辅助教学,让我找到了一条化难为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五、展开竞赛,激发兴趣

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是激发兴趣的有效手段。低年级学生求知欲强、表现欲强,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的信任和表扬。在教学中,我经常展开“比一比”“夺红旗”“口算小神童”等学习竞赛活动,使学生在竞赛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竞赛活动,优等生更加优秀,中等生有了较大的提高,连学困生也加入了竞争的行列,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回答问题积极了,作业变干净了,错题变少了……在竞赛活动中,全班学生有了整体提高。

兴趣是教学成功的秘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乐于学习,学会学习。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以激发,使我们的教学课堂精彩纷呈,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追求的目标。

 

 

 

 

 

时间

11.8

地点

演播室 

主持人

朱燕 

参加

人员

朱燕 董晓华 顾雯慧  周琳  周小凤

业务学习: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好处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促使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下面是我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几点收获:

一、小组合作学习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将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还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他们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而且还将学生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二、小组合作学习更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

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向组内成员阐述自己的看法,这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还可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爱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还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他们的视野,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强调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且每个成员都带有极大的热情,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人人都尽其所能,这样问题就变得较容易解决了。它为每位学生参与学习提供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发展学生的合作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感情的过程。它使每一成员都溶入集体中,增强了集体意识。

四、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合作学习把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它要求那些已经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的学生把知识和技能教给其它成员。作为讲授者的学生,为了能够教得更清楚、透彻,必须对所学的材料进行认真的阅读和分析。其它学生也希望在课堂上表现出色,因此他们就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自学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总之,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时间

11.15 

地点

演播室 

主持人

朱燕

参加

人员

朱燕 马桂玉 顾雯慧  周琳  周小凤

集体备课交流反思: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主要发挥学生已有的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进行迁移,引导学生自我完成对7的乘法口诀的探究、编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数学收获的幸福。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我力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在发展学习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

 一、注重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在课堂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7的乘法口诀的方法。主动、自主的获取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了主导、主体作用。根据读图,利用学生1--6编口诀的经验小组合作编口诀。学生因为有了前面口诀的学习经验,以及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可以很容易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因为2根毫毛能变出几个小猴的问题解决时,我就启发学生2×7表示2个7相加,所以学生在计算以后几个得数时都采用这种方法,为学生创编口诀搭建了脚手架,接着我就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诀的编制,进行小组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写出所编写的口诀,从后面口诀的汇报可以看出我这一环节的编排是非常的成功的,学生完全可以独立编写出7的乘法口诀。

 二、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

 我设计的“智闯三关”的每组练习主要是对7的乘法口诀进行巩固,然后设计了“小小邮递员”的游戏,对7的乘法口诀和算式进行综合练习,使练习有坡度,难度适宜,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人人主动参与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习习惯,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完这节课,我感触很深,虽然对学生的情况做了充分的分析,精心的设计教学程序,可几个问题的处理上还是不尽如人意。今后在课件的设计上还要下功夫,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还要深入研究,力争更好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真正快乐的学习和收获。

 

 

 

 

 

时间

11.22

地点

演播室 

主持人

朱燕 

参加

人员

朱燕 马桂玉 顾雯慧  周琳  周小凤

 

朱燕老师执教《9的乘法口诀》评课活动

 

马桂玉:朱老师在新授过程中前三个口诀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得出,后面的口诀教师留给学生自己探究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习的主体性,还加以强调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然后根据口诀写出乘法算式,理解两个乘法算式,并说明特殊情况,9乘9只有一个。对于记忆9的乘法口诀有给出来很多种不同的方法,如找规律,口算,同桌互查,手指操记忆等等。

 

顾雯慧: 课堂以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回忆前面学过的乘法口诀并理解乘法的含义,过度到本节课学习9的乘法口诀,迁移知识,学习新知。

 

周琳: 练习题的设计形式多样又有深度,在找9的乘法口诀规律中提到了很多规律,一是方便学生记忆,二是为以后学习9的倍数特征打下基础。最后学生在9元超市中,利用学习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周小凤:朱老师对学生表达能力训练比较关注,首先是在乘法含义上的表述,让学生能够完整的说完一句话,其次是在当小老师的环节上,学生登台说,且都表述的很流畅准确。

 

 

 

 

时间

11.29

地点

演播室 

主持人

朱燕

参加

人员

朱燕 马桂玉  顾雯慧  周琳  周小凤

 

周琳老师执教《连加、连减》评课活动

 

朱燕:在教学中,周老师出示情境图时,将整幅图分成三部分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先观察,然后引导学生叙述图意,周老师这样设计,便于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维,利于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以此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接下来引导学生,计算时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加减,再与后面的数相加减,这样做,学生很清楚地知道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来计算的,也为后面学习加减混合做好铺垫。

 

马桂玉:低年级数学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教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节课中,周老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讲课的语言、表情、神态、肢体动作等方面做到尽力适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

 

周小凤:周老师的这节课充分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自己主动的去探索去发现,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在自己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认识、掌握了新知识。

 

顾雯慧:连加、连减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有的学生经常会忘记或记错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为了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周老师非常强调让学生把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写出来,从而克服了学生由于记不住第一步算出的得数而造成的计算错误的情况,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时间

12.6

地点

演播室 

主持人

朱燕

参加

人员

朱燕 马桂玉  顾雯慧  周琳  周小凤

 

朱燕老师执教《认识线段》评课活动

 

周琳:朱老师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被拉直的毛线来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表示,建立线段的模型。再通过观察直尺、黑板、课本的边线,欣赏生活中的线段,正方形纸对折后观察折痕,以及沿直尺边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在教学设计方面,朱老师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了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通过拉出线段、画出线段、折出线段一系列操作活动,将理解概念与数学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探索能力。在课堂调控方面,教师也展现了自身内在的魅力。

 

马桂玉:朱老师用“小黄鸡、小象、小老虎”三只小动物的陪伴学习串联起所有的知识点,让小朋友们学得津津有味。课上,朱老师更注重利用多种感官联合感知线段,让学生经历了拉一拉,说一说,认一认,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而她那儿童化的语言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给在场老师们留下来深刻的印象。

 

周小凤:教学环节层次分明,循序渐进。 本课教学贯穿了这样一条主线“认线段(通过拉直毛线来认识线段特征)——辨线段(辨别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为什么)——找线段(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是线段)——折线段——画线段——数线段——连线段。 “折线段”中,由扶到放,先跟着老师学折一条线段,再自主折出一条比它长、一条比它短的线段;“画线段”中,由表及里,先通过儿歌学习画线段的方法,再看老师示范画一条线段,最后自己画一条线段;“连线段”中,由浅入深,由连两点之间的线段到连三点之间的线段,再到连四点之间的线段,不仅巩固了对线段的特征的认识,而且让学生对线段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了。总之,整个教学过程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顾雯慧: “画线段”这一环节,朱老师通过画一画,让学生亲身经历由一条直观的线到符号线段,反馈学生第一次所画的线段,找出不足之处后,教师再次利用儿歌示范,让学生再动手画一条正确的线段,逐渐地掌握了画线段的技能。学生再次画了一条正确的线段后,展示学生不同的画法,如横着画的,竖着画的,斜着画的,长的,短的……最后还可以同桌互相查一查,画对了吗?让学生体会线段可以不同方向,不同长度,来加深学生对线段的认识。

 

 

 

时间

12.20

地点

演播室 

主持人

朱燕

参加

人员

朱燕 马桂玉  顾雯慧  周琳  周小凤

 

周小凤老师执教《9加几》评课活动

 

朱燕: 凑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周老师从课开始的导入练习,到新授的例题计算方法的讲解一直很关注“凑十”这个知识点。尤其是在解决一共有几个苹果的问题时,能结合图示,让学生清楚地看到 “凑十”动态演示的过程。借助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化难为易,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凑十的算理,使原本很棘手的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马桂玉: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注重新旧知识的建构。周老师在新授之前先进行了10、9加1加几的连加练习,为后面的凑十法进行旧知唤醒。

 

顾雯慧:练习层次分明,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周老师设计的几道练习,每一题都有明确的目标。  

 

周琳:在本节课中周老师教态自然,语言亲切,能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适时地运用口令性的组织、调控的语言进行课堂教学,体现了较好的教学素养。

 

 

时间

12.27

地点

低办 

主持人

朱燕

参加

人员

朱燕 马桂玉  顾雯慧  周琳  周小凤

 

1、制定期末复习计划。

 

2、分工出好复习卷。

 

 

 

 

时间

1.10

地点

低办 

主持人

朱燕

参加

人员

朱燕 马桂玉  顾雯慧  周琳  周小凤

 

1、讨论如何进行低年级口算测试的赛前训练。

 

2、分工出练习卷。

 

 

时间

1.17

地点

低办 

主持人

朱燕

参加

人员

朱燕 马桂玉  顾雯慧  周琳  周小凤

 

1、集体批卷、登分。

 

2、期末测试试卷分析。

 

 

 

 

时间

1.24

地点

低办 

主持人

朱燕

参加

人员

朱燕 马桂玉  顾雯慧  周琳  周小凤

 

备课组工作总结。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