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 教学反思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古诗的学习,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是让他们用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诗中的意思,去体验诗中的情感,从而感受语言的美。
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真正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深刻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我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情况调查。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发现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不但不认识诗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连字音也读不准,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我喜欢情境教学,喜欢让孩子在情境中轻松学习课文,与文本产生共鸣。于是,我一开始就由“鹳雀楼”的图片入手,介绍他名字的由来,突出他的雄伟高大,吸引了诗人登楼,然后就跟随诗人的脚步,登楼观景,登楼明理,相机出示古诗,学习诗句。本课的情境创设,我利用的是网上淘来的符合古师情境的彩图,形象的帮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中的景色。接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更进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尽”。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这是这首古诗中要阐明的道理。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让学生畅谈自己在生活中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在识字写字环节,我也是费了一番脑子的:“楼”字加强学生生活中识字的意识;“雀、依”字抓住会意字的特点分析字形,理解字义;“入”字板书强调字形;“欲”字通过查字典理解字义,养成学生经常运用字典的习惯;写字指导“雀、楼”时,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突出“字重心”这一书写要领。期间,在小朋友的表演唱环节掀起了课堂的高潮。其实这是一个意外的生成,我的本意只是欣赏古诗新唱,没想到周蒙阳小朋友将自己对古诗用优美的肢体语言表达了出来,我立即修改预设,让他当众表演,让大家都有效地与古诗产生了共鸣。
总的的来说,这堂课基本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只是在创设一两句作者登楼看美景的环节,孩子们观看静态的图不会描述黄河的磅礴气势,破坏了情境,本意是既发展一下孩子的口语表达,又将孩子带入诗的情境,结果失败了。看来,教学设计还得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整教学环节,在引出诗句前由老师生动描述,在出示诗句后再让学生自由谈谈,或者将静态的图改为动态的视频,我想这才能达到我设想的目标,让课堂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