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第七单元《古诗两首》(第二教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懂得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变得聪明。
2、初步懂得写景说理的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4、初步了解古诗的书写条幅格式。
教学过程:
一、游戏热场,课前导入。(三幅图:2幅景色;1读书方面的漫画)
1、(课题:古诗两首,课前板书好)课前游戏:同学们,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就先来做个看图猜诗句的小游戏:看到这幅画面,你会吟诵起哪一首古诗呢?
【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也学习了一首关于读书的古诗《冬夜》,我们来背一背。
3、由此,你还想到了哪些读书方面的诗句或名言。
4、导入:同学们,刚刚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激励我们在书海里遨游,在书香中成长。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观书有感》。
二、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来,轻轻的打开书本,自己试着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名读。2人
3、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好这首诗。
5、初读之后,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呢?再默读下全诗,把它圈画出来。
三、逐句讲读,理解诗句。
过渡: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圈出了本课的三个生字,我们就先来看看。(PPt出示一、二两句)——一起读读这两句。
(一)讲读第一句
1、“鉴”这个生字你是怎么理解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2、追问:那“鉴”怎么会和镜子有联系呢?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么造的这个字。
——看,(出示动画,古文演变动画 (人) (目) (皿,水盆),(注意解说相机指引)。古人最初没有镜子,就在水中看自己的影像。所以鉴就有了镜子的意思。
3、拓展:你还在哪里看过这个字?(鉴宝;引以为鉴)
4、学写:你看,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就有不同的含义。让我们来写好这个字。正楷、行楷比较:看,他们有什么不同?是啊,部分笔画相连是行楷的基本特点,这样能提高我们的书写速度!看老师怎么写行楷的“鉴”。……来,描一个,写一个。——点评。
5、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A半亩方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你说的很对,那诗人怎么会想到方塘像一面镜子呢!想一想。a清澈透亮(多么生动的比喻啊!点读)b水面平静(此处不一定非要说到这一点)(有一个成语说的好,就是“水平如镜”)(你再读一读,你再读一读)。c远远的看过去造型很像。
B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一鉴开”怎么理解?好请你试着说完整。
(二)讲读第二句。
过渡:在这清澈的池塘里又能看到什么呢?
1、自己读一读,想一想。
2、提问:看到了什么?(天光云影?共徘徊)——哦,是的,天光是什么?(光线,天上的光)云影呢?(云的倒影)。
3、那天光云影共徘徊又是一副怎样的画面呢?结合图片,同桌之间试着用生动的语言来说一说。
4、结合诗境理解“徘徊”:a水里(不是水面!!)的天光、云影,风一吹,一会过去了,一会儿好像又回来了,其实又是一批云影了啊。就像人一样,来来回回的走动,这就叫“徘徊”。——谁还想说一说?
b你说的很好,请你来读一读这句诗。
5、同学们,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所看到的半亩方塘,谁想来读一读?女生一起读读!
6、你能用一个字来说说这方塘的特点吗?(清)
7、小结: 是啊,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体会它的清。
(三)讲读三四句
诗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看到眼前景象不禁发问:引读“ …… ”,朱熹在问什么呢?那清如许的意思就是~。
谁来读好这句话。(读出了疑问、思考)诗人找到答案了嘛?
2、留下思考时间——交流——那你能用“因为……所以……”来说说这方塘为何如此清吗?——还有不同的说法吗?(留下思考时间)(之所以……是因为;如果没有……就没有/哪来;要是没有……就没……)
3、一咏三叹,齐读:是啊,同学们,正是因为源头活水,天光云影才能徘徊(读一二)(红字);正是因为源头活水,池塘才会如此清澈(三四);正是因为源头活水,诗人才会如此喜欢,如此留恋(全诗)。
四、审读题目,理解诗意。
过渡:同学们,学贵有疑,方能有长进。读读这首诗的题目。
1、 学生读诗的题目:思考,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如果你能抓住主要内容用一两句话说就更好了)
2、 大家读得很认真,到底是“观书”还是“观塘”?
3、 小组讨论——交流过程中,相机补充板书。
学生回答的格式是:我认为是 ,因为 心明眼亮 。
我也认为 。
我对他有补充 。(这就要形成一个探讨的氛围)
4、点评: 结合你生活实际,说的再具体点吗。
还有谁想说 有不同的观点吗?
一个人只有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会越来越聪明,与时俱进。
就像这池塘里的水一样,越来越清澈。
呀,读书不仅使你变得聪慧,还让你像这方塘一样,拥有了包容天光、云影的大胸怀!
8、小结提示:哦,诗人不仅是观塘,原来是借方塘活水来说明读书能使人聪慧、能使人心明眼亮的道理。所以,我们要常常问问自己:引读后两句。
6、简介作者:诗中有画,诗中喻理,这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他就是宋代有名的理学家:~~~诗人朱熹为什么会写下这样富有哲理的诗句吗?自己默读下。
(朱熹:他是南宋学者,对经学、史学、音乐学和自然科学,都有很深的研究。
他是哲学家,吸收和发展了程灏,程颐两兄弟的学说,是理学的代表人物。
他还是教育家,从教五十余年,有鲜明的教育观点。
他博览群书,精密分析,对后世学者影响很大,被尊称为朱子。)
7、看了这段资料,现在你有答案了嘛?(2、3人)
6、朗读背诵:哦,朱熹就是在反复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思考中、学习中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境界,成为了哲学家、理学家代表人物,也写下了许多这样富有哲理的诗篇。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背一背,开始吧。
7、齐背:配着音乐,让我们一起诵一诵。
五、对比异同、诗词欣赏。
1、比较不同: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冬夜》也是一首关于读书的说理诗(板书),比较下,他们有什么不同?
1、学生交流。
2、老师小结:同是说理诗,陆游用直白的方式,而朱熹采用隐喻,向我们表明了读书的观点。
3、诗家即书家。看。
六、书写指导,了解条幅。
过渡:自古以来,很多诗人都能文善书。
1、欣赏。旁白:他们留下的这一幅幅优秀的诗词书法作品,有的洒脱流畅;有的力透纸背,有的刚劲饱满。(PPT:草书、楷体、行楷)
2、看到大家的惊艳的眼神,是不是也想写写看?
——(出示范本)这是老师写的《观书有感》的书法作品,看,它和我们以往的书写有什么不同?(1)从右到左要竖着写。(2)大家还要注意把字写匀称。(4)这是落款。字要略小点。(2、3个说说)
3、——好,同学们,拿起笔,试着写一写这幅作品。(播放古筝曲。)
4、拿一个优秀的点评(整体布局,字与字间的距离,横向、纵向、落款……
5、老师刚才巡视的时候发现大家在写“徘徊”的时候有点犯难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是~双人旁,以“徘”为例,看老师的运笔过程,两撇相连,不出尖,笔断意连,写一竖。左窄右宽,横要连。【徊的双人旁也一样,回的最后两横可连写】下课后,大家再把这个字多些几遍,加深印象。
七、布置作业:
八、 板书:
观书有感
说理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