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11.28 | 地点 | 会议室 | 主持人 | 陈丹君 |
参加 人员 | 刘亚华 周丽萍 赵慧琴 徐君 陈丹君 | ||||
活 动 记 录 |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名人风采”为主题,安排了《给家乡孩子的信》、《钱学森》、和《詹天佑》和《鞋匠的儿子》等课文,一篇习作,内容是“写一位自己家乡的名人”,还有一次练习,教材内容分析具体做法附后。教学中如果能以单元为整体,从整体入手发掘本单元课文之间的共性特征与内在联系,把学生的语文学习放到更为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去,就能充分发挥内部各元素之间的协同作用,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性提高。 《给家乡孩子的信》是一封回信。一个远离了故土很久的游子,一个在中国乃至其他国家也很有影响的作家,一个把一生的爱和热情奉献给文学的老人--巴金,在87岁的时候,在他收到家乡的孩子写给他的信的时候,克服着年老的衰微,提起笔追述他的一生的信念和渴望。他的言语从容而舒缓,娓娓道来,一个仁者的风范从他的文字间弥漫出开来,一种恬淡和温情洋溢出来,一份美好的祝愿和希冀任思绪流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熟悉书信的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要注意精读课文,加深感悟,主要抓住重点语段,反复朗读,体会巴金爷爷对孩子们的真诚关怀、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理解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享受。 《钱学森》这是一篇记叙人物事迹的文章。在组织学生精读时重点要抓住钱学森的语言进行朗读品味,体会他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本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学这两段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段所描绘的情景。特别是学习中秋赏月,倾诉思乡情怀的内容时,可以吟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想象当时的情景。钱学森袒露心迹的话语,更让读者感受到钱学森那颗拳拳报国之心。 《詹天佑》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课文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通过背景、环境的衬托,赞扬了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文章的中心是“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通过具体事例来体现。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是表现詹天佑具有杰出才能的典型事例,也是本文学习的难点。在教学时,可以运用课文插图和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交代事件的背景和进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品格的作用。这样的表达,有助于学生在《习作6》中写家乡名人的运用。 《鞋匠的儿子》用平常事写林肯总统,没有面面俱到、轰轰烈烈地写这位大名人,主要是通过演讲的对话语言,叙述了他谦逊、坚定的情怀。全文语言朴实,充满情感,展现了林肯自信、潇洒、宽大、仁爱、正义的形象。让读者感触尤其深刻的是林肯在羞辱他的参议员面前说的那几段话饱含深情的话,使读者仿佛听见了林肯对自己父亲深深的爱的心声,为自己是鞋匠的儿子而自豪的心声。文章重点让学生体会宽容是一种力量,学习林肯襟怀坦荡、仁爱正义、宽容大度的优秀品质。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此为主线贯穿全文,引导学生潜心阅读。 《给家乡孩子的信》、《钱学森》、和《詹天佑》和《鞋匠的儿子》四篇课文都是写人的。教材中《给家乡孩子的信》后有作家卡片——巴金。在学习其他三篇《钱学森》、和《詹天佑》和《鞋匠的儿子》课文之后,建议教者让学生结合每篇课文,联系课外阅读等,也为名人钱学森、詹天佑、林肯撰写“人物卡片”。(《钱学森》、《詹天佑》的《补充习题》已安排了一次这样的小练笔。) 《习作6》与《习作3》、《习作5》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介绍家乡的人或物,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本次习作要求写家乡"名人"。回顾本单元阅读教材,用了两种不同的文体形式,写了四个名人--巴金、钱学森、詹天佑和林肯。课文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按一定顺序记叙了他们的高贵品质和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通过学习借鉴,再写自己身边的名人,学生会乐于表达、易于动笔的。《习作6》是一篇写人物的作文训练,重点是训练学生如何把调查访问到的、查阅到的资料整理成文。提示学生在整理这些材料的时候,要注意说清楚人物的外部特征;名人在某一个领域作出的突出成绩;“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的最感动人的事迹,彰显出的精神、品质。在习作中懂得“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内在含义。在成文时,一定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介绍,切忌泛泛而谈。 练习6安排了五个项目。“语文与生活”展示了汉语言中有趣的倒顺词现象,“诵读与欣赏”要充分的读,读出诗的节奏,特别要强调“兮”的用法。本次口语交际训练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名言,主要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话能力和交际能力,并从名言中受到教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