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语学习材料:讲究“追问”的艺术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0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岳晓春
 

__________三语____备课组(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

2013.11.19

地点

三办

主持人

岳晓春

参加

人员

三年级全体语文教师

讲究“追问”的艺术

现在的语文问课堂提倡书声朗朗,提倡诗情画意,有很多人称这样的课堂有语文味。可是这样的语文课堂语文味浓了,理性的思考却少了。语文有了模糊之美,有了热闹之象,可是独独少了一份冷静的思考。难道语文课就能“默默无问”吗?不然!“课堂教学就是即席创作”,是师生智慧火花的闪现与碰撞。教师因过多预设,常与有价值的生成擦肩而过,这样无形中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他们的想象,熄灭了创新的火花。因此,我觉得教师应大胆打破预设框架,对学生的意外回答,给予积极的引导,以睿智的追问,激活学生思维,拓展想象空间,才能让学生创造的火花灿烂地绽放。

新课程标准更倡导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追问正是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而追问也是一门艺术,只有在追问过程中讲究有的放矢、顾全大局、取舍分明、刨根究底、留有空白,才能诱发课堂上的生成,才能让课堂教学充满勃勃生机。

一、“追问”要有的放矢

有效的追问源于正确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机智。以老师的问,拨乱反正,把课堂的中心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有的放矢,以求达到针针见血的效果。

首先追问要讲究质量,讲究实效。以前老师总是在课堂上连续提问,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这样的“满堂问”表面看来热热闹闹,实际效果却少得可怜,与新课程中阅读对话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课堂上要用好“追问”,需要老师深入理解教材,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这样我们的追问才会有的放矢,才会更有价值。

例如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时,根据教学目标——体会北大荒的景美和物丰,教师可以设问“文章描写了北大荒的哪些景物?”在学生找到“天空、小河、原野”后,师追问“天空、小河、原野美在哪儿?”而对于学生提到的“小鱼、大豆”等的美,老师就可以这样问“小河中的鱼儿能这样快乐的生活,他们的家会更加令你留恋,快来看看小河是怎样的吧?”在教学时,学生思维是五花八门的,课堂上老师只有围绕教学目标,准确追问,才使有效的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二、“追问”要顾全大局

在实施追问的教学策略时,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要面向每一个孩子,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不可“问”了小部分的人而放弃了一大片。

课堂上生成的追问,往往是针对某个学生而产生的,这时进行追问,还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把个别同学的问题,进行提升,让所有同学参与追问的再创造过程。

在教学《丰碑》一课时,我利用录相出示画面——漫天风雪中,一支装备极差的队伍正在前进。面对这样的场景,学生油然产生“风雪真大啊!”“山真高啊!”“战士们穿的衣服真少啊!”总结同学们的发现从而进行追问:“这样恶劣的环境,这样差的装备,这支队伍能经受住考验吗?”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再思考。

在有效的追问中,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完整性、准确度,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具有独特的价值。教师和学生都以生活着、思考着、发展着的生命体而存在,并互相影响着,共同创设一个美好的境界。

三、“追问”要取舍分明

课堂是动态的生成过程,往往学生的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就能生成课堂的一片精彩。而很多课堂,老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往往在课堂上走马观花地进行追问,而一切问题都是把学生引向了老师预设的路线。这样的课堂,学生没有了自己的思维空间,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抹杀了。面对课堂的生成,教师要舍得花费时间进行步步深入的追问,才能取得精彩纷呈的课堂效果。

如教学《蒲公英》一课时,我让学生思考“落在沙漠里的种子为什么会死?”时,原本的预设是让学生介绍沙漠的生存条件之恶劣。可是有个学生说“那个落在沙漠里干死的种子是因为不听话而死的。”愣了一下的我赶紧追问“为什么它是不听话而死呢?”学生娓娓道来,发掘出了那颗种子不停太阳公公的话,而误入歧途的精彩。如果按照自己的教学预设,简单地放过这个问题的话,我将失去一番精彩,而学生的发散思维将在此受到打压。

追问要抓住重点,锲而不舍地展开,才能呈现课堂生成的精彩。教师要把握契机,适时追问,引领学生发掘文本,拓展课堂空间。虽然“浪费”了教学的时间,甚至有可能时课堂的教学任务无法及时完成,不过这样的舍,却能换来学生学生百花争艳般的创新思维,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讲究追问的艺术,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思考着,互相影响着,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境界。让追问因生成而起,又以生成而落,使课堂教学因追问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芙蓉小学学习体会卡

姓名

潘忱俪

年级

学科

语文

内容

讲究“追问”的艺术

时间

2013.11.19

 追问要准确地把握时机,找准切入点。正如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追问也是这个道理,我们要在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去开导他,在他们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去引导他,把握追问的最好时机,这样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使追问的效率大大提高。

例如教学《菩萨兵》一课时,初读课题,同学们就提出了许多的问题。其中有个同学提出的了“菩萨是非常仁慈的,而兵是在战争中生存的,怎么能把菩萨和兵联系在一起呢?”这一问题处理的好就能突破全文的重点,于是我赶紧抓住这个问题进行追问,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从而理解课文。

 

 

               

姓名

丁峰

年级

学科

语文

内容

讲究“追问”的艺术

时间

2013.11.19

          “追问”要留有空白

课堂追问,它需要教师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学会倾听,做学生忠实的听众,敏锐地发现、捕捉生成信息,将“意外”变成新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思路和文本的需要,开发创新的问题。追问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每个教学环节都要留有余地,能由学生分析、思考得出的结论。不要对学生的回答过早做出评价,定下结论。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及时地加以引导,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的评价,以智慧开启智慧,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例如教学«“晚上的太阳”»一课时,让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文题目,找出与以往题目的不同——加上了双引号,从而紧扣不同追问:“为什么题目中会加上双引号呢?”抓住这个问题,留给学生阅读课文、展开讨论的时间,从而使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下逐步掌握文章内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