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29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徐君
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
现在的状况是诗歌教学和说明性课文的教学也没有什么区别。存在的第二个一样就是不同文体的教学目标和方法一样。所以高段阅读教学要重视的第4个项目就是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
叙事性课文教学的个性要求
    (1)具体感受人或事物的形象。叙事性课文不但具有具体感人的故事,而且还"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像"感人,以"情"感人。因此,学生的阅读学习必须把文本的形象丰满、鲜活起来,才能入境动情,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刻骨铭心的感受。而文本的形象丰满和鲜活,主要是通过对文本事件的还原和创造,人物形象的复原和丰富,以及对文本事件和人物活动背景的感悟和体验等。作为即将进入初中学习的六年级学生阅读,在借助书面语言感悟形象、体会感情的过程中,还要通过文本的形象进入意象,读出"言外之意",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深入领悟文本的内涵。
    (2)让学生了解记叙文表达方式,初步感知记叙文文体知识。叙事性课文的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这里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产生的不同表达效果,而不是孤立地教授其抽象的知识。
    (3)掌握贯穿全文的线索,选好教学的切入口。叙事性课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小学高年级的叙事性课文,结构大都比较复杂,都有一条甚至多条线索--故事的发展过程;时间的延伸;人物感情的变化;在全文中时隐时现的一个物件,一个表情、动作,一句子等。清理文章线索是与揣摩文章表达顺序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课文中的过渡、照应、总起、总结等关键性的词、句、段,理清课文的脉络。 
     因为小学高年级的叙事性课文结构比较复杂,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在引领学生把握了课文表达顺序和线索以后,还要选好切入口,以引领学生直奔重点或中心,对课文进行深层地感悟和探究。那么,如何选择阅读探究的切入口呢?除了品味语言,体会、推敲词句的内涵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循事件。二是抓中心。三是扣课题。
    阅读教学切入口的选择,绝不仅仅只有这些,最关键的还应该是根据教材和学情而定。教学切入口选得好,就是给学生阅读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就可能使学生的阅读从"山穷水尽疑无路"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就可以使我们的教学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境界。
诗歌教学的个性要求
    (1)创设情境,展开联想与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灵感。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的情感与生活体验介入到读诗当中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融入文本,用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对话,读出自己的创造,读出自己的个性。
    (2)"感动"是诗歌教学的关键。诗歌是用情感写出来的。教师要想运用诗歌打动学生,自己先得被诗歌所感动。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投身其中,忘情其中,用自己的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引领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体验诗的情感,使学生"感动"起来。从而达到作者、教者和学生人人相通,心心相印,情情相激,为整个课堂营造出一个浓浓的情感场。
    (3)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主要手段。诵读也是朗读,其跟朗读相比,还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诵读更注重一个"熟"字。其次,要"精思",眼到,心到,口诵,耳闻,心想。第三,更注重自我陶醉。朗诵是表演给别人看的,而诵读是个体对课文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也就是说,老师要引领学生通过诵读,读出诗的韵味和情感,陶醉在诗歌的情景当中。如果读诗达不到自我陶醉的程度,在效果上是要打折扣的。
说明文教学的个性要求
    (1)引导学生在获得科学真知中得乐趣。这类课文虽然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但是其知识含量很高,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展现的是另一个新的视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课内外阅读的联系,引导学生在读懂、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知识,使学生在获取科学知识,开阔知识视野中提升阅读兴趣。
    (2)揣摩说明文的知识理趣,让学生在学习说明性课文过程中感受新鲜和富有新意。小学说明性课文的文体常识简单易学,比较贴近学生,适度地引领学生在阅读和运用中感悟其写法,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这类文体的新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性课文的积极性。  
    (3)注重读写迁移,学以致用。由于说明性课文的结构规律便于把握,写作方法易学,比较贴近学生的习作,因此,教学时可以适度地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迁移练习。诸如抓特点、打比方、作对比、用数据等说明方法,篇章的总分、并列等结构形式,段落的承上启下过渡方式等等,通过迁移练习,让学生在运用中把握说明性文章的写作规律。
    第三个“一样”是教师指导学和学生自己学一个样,我想,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预案,课堂上顺应学情、满足学情、提升学情,这个“一样”一定能克服。
第四,高度重视语文学习方式的特殊性。
    实际上,在语文新课标里,语文学习方式的改革主要并不是体现在关于“合
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强调上。这种强调是一般性的,是各学科通用的,它们在语文教学中的适用性和适用程度也是可以商榷的。在语文新课标中,关于语文学习方式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感性学习”的强调上。虽然新课标及相关的解读文件中并没有提出这一概念,但实际上体现了这一精神。例如关于“熏陶感染”、“体验”“感悟”的强调,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强调,关于学生兴趣、情感、个性的强调,对创造性、批判性、主动性的强调,关于语感的强调,关于语文应用能力的强调,等等,这些新概念、新观念的实质,我认为就是对语文“感性学习”特征的揭示,是对语文学习方式的特殊性的全面认同。它实际上是承认,语文课里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其他课程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是根本的,是非常重要的,这种不同的主要内容是“感性化”的学习。因为:
(一)语文是一种感性的存在。
    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语文课本里有的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一幕幕色彩缤纷的生活场景,一回回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
(二)学生是以感性的方式掌握语文的。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精神的发展正处于感性时期。前面我讲过,皮亚杰等人的研究表明,7至12岁的儿童正处在思维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大多是形象关照长于抽象演绎,情感体验胜于理性把握,直觉顿悟优于逻辑分析,想象再现强于实证推理。这一时期的学生,是在大量接触感性的语文材料、参加感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语文的。说白了,他们是在读书中学会阅读的,是在习作中学会作文的的,是在口语交际中学会听说的。靠传授大量抽象的语文知识,是决计培养不出良好的语文素养的。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写到鲁迅救助一位受伤的车夫时,对车夫的外貌描写用到了“饱经风霜”这个词。学生是怎样掌握这个词呢?靠背词语解释肯定不行。这种纯理性的识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没有作用。切实有效的方法是引导学生用感性的方法去掌握它。我们看看于永正老师是怎样来教学这个词的。
    老师先请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饱经风霜的脸,再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位车夫的脸。对此,学生的反应相当活跃。老师进一步启发学生,从这张饱经风霜的脸上还能看出些别的什么来?学生反应更强烈了。这时候,老师动情地说:“是呀!就是这样一个车夫,那么冷的天,还赤着脚在拉黄包车。现在,他的脚被玻璃片刺破了,深深地嵌入了脚掌,地上淌了一摊血,他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他想站又站不起来。同学们,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做?学生也跟着动了情。
    学生正是通过这种感性的学习方式,读出了“饱经风霜“这个词的形象、情味和意蕴。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饱经风霜“这个词融化为学生的血肉,深入到学生的骨髓,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又一个鲜活的元素。
(三)语文教育是感性教育。
    因为语文本身是一种感性的存在,学生又是以感性的方式掌握语文的,这就决定了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感性教育。而大量的语文教育却是理性泛滥,含义解释、情节分析、要点归纳、主题概括、文法梳通、语料记忆、机械练习,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教师纯理性地教语文,学生纯理性地学语文。其结果是:语文的形象被淡化、语文的情感被稀释、语文的直觉被斩断、语文的想象被禁锢、语文的灵性被扼杀。一言以蔽之,感性干涸。
    感性教育是一种形象化的教育,它要求我们还语文以画面、还语文以旋律、还语文以意象,所以,感性教育具有情景性、直观性的特点;感性教育是一种情感体验的教育,语文是最需要倾注情感的学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感性教育具有体验性;感性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语文是“艺术的空壳”,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它要求尊重个体,张扬个性,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感性教育是一种激发生命活力的教育,它视语文为一种独特的生命现象,学生的言语过程就是释放生命潜能、展现生命活力的过程;感性教育是一种以感性形式对学生的精神产生持久影响的教育,它认为语文的形象意义远远大于语文的概念意义。

备课组学习心得
备课组名称
三语
发言人
刘丽萍
时间
2012.3.27
学习题目
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
 
 
 
语文教育是感性教育,因为语文本身是一种感性的存在,学生又是以感性的方式掌握语文的,这就决定了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感性教育。而大量的语文教育却是理性泛滥,含义解释、情节分析、要点归纳、主题概括、文法梳通、语料记忆、机械练习,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教师纯理性地教语文,学生纯理性地学语文。其结果是:语文的形象被淡化、语文的情感被稀释、语文的直觉被斩断、语文的想象被禁锢、语文的灵性被扼杀。一言以蔽之,感性干涸。
    感性教育是一种形象化的教育,它要求我们还语文以画面、还语文以旋律、还语文以意象,所以,感性教育具有情景性、直观性的特点;感性教育是一种情感体验的教育,语文是最需要倾注情感的学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感性教育具有体验性;感性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语文是“艺术的空壳”,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它要求尊重个体,张扬个性,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感性教育是一种激发生命活力的教育,它视语文为一种独特的生命现象,学生的言语过程就是释放生命潜能、展现生命活力的过程;感性教育是一种以感性形式对学生的精神产生持久影响的教育,它认为语文的形象意义远远大于语文的概念意义。

 
备课组学习心得
备课组名称
三语
发言人
陆榕
时间
2012.3.27
学习题目
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
 
 
 
 
叙事性课文教学的个性要求
    (1)具体感受人或事物的形象。叙事性课文不但具有具体感人的故事,而且还"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像"感人,以"情"感人。因此,学生的阅读学习必须把文本的形象丰满、鲜活起来,才能入境动情,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刻骨铭心的感受。而文本的形象丰满和鲜活,主要是通过对文本事件的还原和创造,人物形象的复原和丰富,以及对文本事件和人物活动背景的感悟和体验等。
(2)让学生了解记叙文表达方式,初步感知记叙文文体知识。叙事性课文的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这里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产生的不同表达效果,而不是孤立地教授其抽象的知识。
(3)掌握贯穿全文的线索,选好教学的切入口。叙事性课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小学高年级的叙事性课文,结构大都比较复杂,都有一条甚至多条线索--故事的发展过程;时间的延伸;人物感情的变化;在全文中时隐时现的一个物件,一个表情、动作,一句子等。
如何选择阅读探究的切入口呢?除了品味语言,体会、推敲词句的内涵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循事件。二是抓中心。三是扣课题。
(1)创设情境,展开联想与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灵感。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的情感与生活体验介入到读诗当中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融入文本,用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对话,读出自己的创造,读出自己的个性。
    (2)"感动"是诗歌教学的关键。诗歌是用情感写出来的。教师要想运用诗歌打动学生,自己先得被诗歌所感动。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投身其中,忘情其中,用自己的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引领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体验诗的情感,使学生"感动"起来。从而达到作者、教者和学生人人相通,心心相印,情情相激,为整个课堂营造出一个浓浓的情感场。
    (3)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主要手段。诵读也是朗读,其跟朗读相比,还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诵读更注重一个"熟"字。其次,要"精思",眼到,心到,口诵,耳闻,心想。第三,更注重自我陶醉。朗诵是表演给别人看的,而诵读是个体对课文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
说明文教学的个性要求
(1)引导学生在获得科学真知中得乐趣。
(2)揣摩说明文的知识理趣,让学生在学习说明性课文过程中感受新鲜和富有新意。
(3)注重读写迁移,学以致用。
 第三个“一样”是教师指导学和学生自己学一个样。
第四,高度重视语文学习方式的特殊性。
实际上,在语文新课标里,语文学习方式的改革主要并不是体现在关于“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强调上。这种强调是一般性的,是各学科通用的,它们在语文教学中的适用性和适用程度也是可以商榷的。
备课组学习心得
备课组名称
三语
发言人
刘霞
时间
2012.3.27
学习题目
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
 
 
 
现在的状况是诗歌教学和说明性课文的教学也没有什么区别。存在的第二个一样就是不同文体的教学目标和方法一样。所以高段阅读教学要重视的第4个项目就是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
叙事性课文教学的个性要求
    (1)具体感受人或事物的形象。
(2)让学生了解记叙文表达方式,初步感知记叙文文体知识。
 (3)掌握贯穿全文的线索,选好教学的切入口。
因为小学高年级的叙事性课文结构比较复杂,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在引领学生把握了课文表达顺序和线索以后,还要选好切入口,以引领学生直奔重点或中心,对课文进行深层地感悟和探究。那么,如何选择阅读探究的切入口呢?除了品味语言,体会、推敲词句的内涵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循事件。二是抓中心。三是扣课题。
    阅读教学切入口的选择,绝不仅仅只有这些,最关键的还应该是根据教材和学情而定。教学切入口选得好,就是给学生阅读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就可能使学生的阅读从"山穷水尽疑无路"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就可以使我们的教学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境界。
诗歌教学的个性要求
(1)创设情境,展开联想与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灵感。
(2)"感动"是诗歌教学的关键。诗歌是用情感写出来的。
(3)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主要手段。
说明文教学的个性要求
(1)引导学生在获得科学真知中得乐趣。
(2)揣摩说明文的知识理趣,让学生在学习说明性课文过程中感受新鲜和富有新意。
(3)注重读写迁移,学以致用。
第三个“一样”是教师指导学和学生自己学一个样,我想,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预案,课堂上顺应学情、满足学情、提升学情,这个“一样”一定能克服。
第四,高度重视语文学习方式的特殊性。
    实际上,在语文新课标里,语文学习方式的改革主要并不是体现在关于“合
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强调上。这种强调是一般性的,是各学科通用的,它们在语文教学中的适用性和适用程度也是可以商榷的。在语文新课标中,关于语文学习方式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感性学习”的强调上。虽然新课标及相关的解读文件中并没有提出这一概念,但实际上体现了这一精神。例如关于“熏陶感染”、“体验”“感悟”的强调,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强调,关于学生兴趣、情感、个性的强调,对创造性、批判性、主动性的强调,关于语感的强调,关于语文应用能力的强调,等等,这些新概念、新观念的实质,我认为就是对语文“感性学习”特征的揭示,是对语文学习方式的特殊性的全面认同。它实际上是承认,语文课里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其他课程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是根本的,是非常重要的,这种不同的主要内容是“感性化”的学习。因为:
(一)语文是一种感性的存在。
(二)学生是以感性的方式掌握语文的。
(三)语文教育是感性教育。
    感性教育是一种形象化的教育,它要求我们还语文以画面、还语文以旋律、还语文以意象,所以,感性教育具有情景性、直观性的特点;感性教育是一种情感体验的教育,语文是最需要倾注情感的学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感性教育具有体验性;感性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语文是“艺术的空壳”,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它要求尊重个体,张扬个性,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感性教育是一种激发生命活力的教育,它视语文为一种独特的生命现象,学生的言语过程就是释放生命潜能、展现生命活力的过程;感性教育是一种以感性形式对学生的精神产生持久影响的教育,它认为语文的形象意义远远大于语文的概念意义。

备课组学习心得
备课组名称
三语
发言人
徐君
时间
2012.3.27
学习题目
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
 
 
 
叙事性课文教学的个性要求
    (1)具体感受人或事物的形象。  (2)让学生了解记叙文表达方式,初步感知记叙文文体知识。    (3)掌握贯穿全文的线索,选好教学的切入口。    
那么,如何选择阅读探究的切入口呢?除了品味语言,体会、推敲词句的内涵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循事件。二是抓中心。三是扣课题。
    阅读教学切入口的选择,绝不仅仅只有这些,最关键的还应该是根据教材和学情而定。教学切入口选得好,就是给学生阅读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就可能使学生的阅读从"山穷水尽疑无路"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就可以使我们的教学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境界。
诗歌教学的个性要求
    (1)创设情境,展开联想与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灵感。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的情感与生活体验介入到读诗当中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融入文本,用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对话,读出自己的创造,读出自己的个性。
    (2)"感动"是诗歌教学的关键。诗歌是用情感写出来的。教师要想运用诗歌打动学生,自己先得被诗歌所感动。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投身其中,忘情其中,用自己的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引领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体验诗的情感,使学生"感动"起来。从而达到作者、教者和学生人人相通,心心相印,情情相激,为整个课堂营造出一个浓浓的情感场。
    (3)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主要手段。诵读也是朗读,其跟朗读相比,还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诵读更注重一个"熟"字。其次,要"精思",眼到,心到,口诵,耳闻,心想。第三,更注重自我陶醉。朗诵是表演给别人看的,而诵读是个体对课文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也就是说,老师要引领学生通过诵读,读出诗的韵味和情感,陶醉在诗歌的情景当中。如果读诗达不到自我陶醉的程度,在效果上是要打折扣的。    第三个“一样”是教师指导学和学生自己学一个样,我想,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预案,课堂上顺应学情、满足学情、提升学情,这个“一样”一定能克服。
第四,高度重视语文学习方式的特殊性。
    实际上,在语文新课标里,语文学习方式的改革主要并不是体现在关于“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强调上。这种强调是一般性的,是各学科通用的,我认为就是对语文“感性学习”特征的揭示,是对语文学习方式的特殊性的全面认同。它实际上是承认,语文课里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其他课程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是根本的,是非常重要的,这种不同的主要内容是“感性化”的学习。因为:
(一)语文是一种感性的存在。
(二)学生是以感性的方式掌握语文的。
(三)语文教育是感性教育。 感性教育是一种形象化的教育,它要求我们还语文以画面、还语文以旋律、还语文以意象,所以,感性教育具有情景性、直观性的特点;感性教育是一种情感体验的教育,语文是最需要倾注情感的学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感性教育具有体验性;感性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语文是“艺术的空壳”,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它要求尊重个体,张扬个性,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感性教育是一种激发生命活力的教育,它视语文为一种独特的生命现象,学生的言语过程就是释放生命潜能、展现生命活力的过程;感性教育是一种以感性形式对学生的精神产生持久影响的教育,它认为语文的形象意义远远大于语文的概念意义。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