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小学
“学习+实践”体会卡
四年级语文备课组
学习内容 |
品事 品人 品文----谈谈叙事性作品的教学 | ||||
姓 名 |
胡波 |
任教年级、学科 |
四语 |
学习时间 |
2012.4.24 |
我
的
学
习
实
践
体
会 |
孙景华老师在苏教版教材培训中,提出了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重点,要通过不同文体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指出了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弊端,呼吁阅读教学要因文而异,体现个性。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教学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那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呢?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具体的教学策略:
一、引导学生走进感人的故事。
叙事性作品,顾名思义就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一种文学作品。它主要通过生活事件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绘来塑造人物形象,或者说明道理。叙事性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引领学生走到故事里“同呼吸,共命运”:
1.把握故事的情节。
情节是叙事性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性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故事的情节一般有四个部分,即起因、发展、高潮、结果。也有变式。如有的故事在高潮中戛然而止,像《半截蜡烛》一文,小女儿手中的蜡烛灭了,扣人心弦的斗智斗勇也就以一家三口的胜利而告终。有的故事并不一定有高潮。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楚这些,才有可能使他们深入地学习下去。
2.抓住故事的线索。
叙事性课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小学高年级的叙事性课文,结构大都比较复杂,都有一条甚至多条线索:故事的发展过程;时间的延伸;人物感情的变化;在全文中时隐时现的一个物件,一个表情、动作,一个句子等。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抓住故事的线索,就是把作者的思路、教者的思路、学生的思路统一起来,使阅读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中,能不能牢牢围绕一条主线组织课堂教学很重要。贾志敏老师教《卖鱼的人》,抓住了课题中的“人”字;王崧舟老师上《慈母情深》赏析了“鼻子一酸”这一处……从课题、关键词句、细节以及事件之间内在的联系入手,抓住故事的主要线索,就能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语言就是思维,钻研教材,就要钻出你基于文本的独特思考,给学生的语言习得提供一个可以攀爬的支架。所谓把文本读“薄”,亦是这个道理。
3.创设故事的情境。
故事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语言的形象,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领悟语言的神韵。以语言描绘故事情境,以音乐渲染故事情境,以表演体会故事情境,以想象丰富故事情境……这些方法和手段都可以在叙事性作品的教学中广泛运用。
需要注意的是叙事性作品的故事情境创设一是要考虑整体性。杨再隋先生认为文本是一个整体,有文本形式的整体、文本内容的整体、文本形象的整体。因此,无论我们创设哪一种故事情境,都必须有利于学生把握文本的整体。二是要强调稳定性。有时候,过多情境的晃动,反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情感的体验。从某种程度上讲,一堂课自始至终都应该稳定在课文特有的情境中。三是要关注生动性。创设的故事情境要与学生的实际相吻合,受到学生的认同与喜爱。 |
芙蓉小学
“学习+实践”体会卡
四年级语文备课组
学习内容 |
品事 品人 品文----谈谈叙事性作品的教学 | ||||
姓 名 |
潘忱俪 |
任教年级、学科 |
四语 |
学习时间 |
2012.4.24 |
我
的
学
习
实
践
体
会 |
叙事性作品的语言富有鲜明特色,它由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两部分构成。所谓人物语言,即作品中人物的对话、独白。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是性格化的语言,它能充分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所谓叙述人语言,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描绘人物、叙述事件、描写环境、评价生活等使用的语言。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由于叙事性作品具有自身的文体特征,因此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选好语言训练点。《船长》一课中哈尔威船长的第二次命令是全文中最重要的一次命令,它是船长与机械师、大副对话中的一句。教学中,我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船长为什么要下达这个命令?透过“够了”这个词你知道了什么?想一想,船长这话表面上是说给机械师和大副听的,实际上是说给谁听的?”层层递进,通过人物语言的理解和品味,来充分感受哈尔威船长的智慧。
2.用好语言训练法。语言训练的方法很多,我们要以读为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还要做到读思结合,读写结合。《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谈迁重编《明史》这一部分内容,作者在叙述时,夹叙夹议,饱含深情。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找出他的具体表现,然后提问:“是什么在支撑着谈迁这么做?”引导学生体会谈迁内心信念之坚定,接着师生轮读,营造与叙述人语言相吻合的场景。最后,出示和文章记叙内容相关的图片,请学生仿写一段话。这样,整合训练方法,就能把叙述人语言转化为特有的课文情境,有利于学生语言的习得。
3.把好语言训练度。当然,关注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的训练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握尺度,在以下方面达到和谐统一:在思路设计上,演绎与归纳相统一;在语言内化上,积累与拓展相统一;在训练指导上,过程与方法相统一;在评价要求上,共性与个性相统一。
总之,叙事性作品的教学要让学生引导关注文本的语言,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触摸文本的语言,了解事件的梗概,感受人物的形象,受到情感的熏陶,习得规范的语言,享受审美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