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叙事性作品及其教学 实践体会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8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张华娟
芙蓉小学
学习+实践”体会卡
四年级语文备课
学习内容
漫谈叙事性作品的教学
姓 名
潘忱俪
任教年级、学科
四语
学习时间
2012.2.28
叙事性作品,就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一种文学作品。
叙事性作品的语言是富有鲜明特色的,它是由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两部分构成。所谓人物语言,即作品中人物的对话、独白。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是性格化的语言,它能充分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所谓叙述人语言,即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描绘人物、叙述事件、描写环境、评价生活等使用的语言。阅读叙事性作品首先要学生引导关注文本的语言,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触摸文本的语言,了解事件的梗概。想象具体的场景,体味精彩的细节,感受人物的形象,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叙事性作品是通过叙事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叙事性作品的意蕴,教学时,我们应该着力引导学生经历以下三个过程。
其一,观其貌。这里的“观”“瞻”表示的是在文本读解的初始阶段,读者对文本进行审美感知的心理活动。在阅读时,读者只有首先接触文本的语言文字,感知文本的外观形式和形象,才能由“观文”而“入情”,因“瞻言”而“见貌”。从而最终把握文本外观形式所蕴含的内在情趣和韵致。
其二.寻其味。任何一篇阅读叙事性作品在语言文字的背后都会蕴藏着深远悠长的情趣和无限深邃的意蕴。所以,在阅读时绝不能只停留在文本的表层徜徉,而要把审美的触角进一步向文本的深处延伸。这就要进入阅读叙事性作品的第二个过程--我们把它称之为“寻其味”阶段。所谓的“寻其味”就是让学生潜心会文,自然涵咏于文本语言所描述的情境之中,用心体味、捕捉和追寻文本的情趣和意蕴。
其三,悟其道。这是阅读叙事性作品的第三个过程。所谓的“悟其道”就是学生在揣摩体会文本的过程中,自己的心灵与文本所传达的内在生命结构之间产生的深层次契合,从而使学生进入一种豁然开朗、心领神会、赏心怡情的境界。
芙蓉小学
学习+实践”体会卡
四年级语文备课
学习内容
漫谈叙事性作品的教学
姓 名
岳晓春
任教年级、学科
四语
学习时间
2012.2.28
叙事性作品,就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一种文学作品。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着力引导学生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教学。
一、透过事件,把握形象
叙事性作品的根本要素就是事件和人物,所以叙事性作品“人不离事,事不离人“。在了解课文事件梗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人物与事件的主从关系,并让他们透过事件全程,整体把握人物的形象,初步感受人物的品质特征,为后面进一步深入感悟作好铺垫。
教学中,教师还要努力抓住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种种表现,让学生反复读,反复体味,走进人物内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迅速在脑海中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分析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把握行文的思路和结构。
二、研读细节,感悟特点
“文章不是无情物 ”。入选课文文质兼美、情真意切。进行这类课文教学时,教师更要引导学生捕捉课文中的动情点,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的“对话”,抓住细节,通过充分触摸语言,真切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表达顺序,真切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及其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细节是指叙事性作品中的那些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也是学生理解、品味文本的重中之重。
三、读写迁移、活化积累
学习语文重在积累。有了积累,就有了底蕴;有了积累,就有了底气。因此,对于文本的解读与学习,其终极目的并不在于只是形成知识积累,而在于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内化、活化,使能力上有所拔高。由于叙事性阅读教材,更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相机渗透写作知识,就要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学生便能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使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为后面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真正体现语文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