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3六语备课组活动记录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08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周见宇
 
 
六语备课组活动记录
时间
2016.2.23
地点
六办
主持人
周见宇
参加
人员
六年级语文老师
一、安排制定布置本学期教研组计划工作
 1.确定本教研组主题。 
2.制定本教研组活动计划。 
3.填写本学期教研活动安排表。 
二、互动交流:老师们对本学期教研工作提出建议和意 
 
 
 
 
六语备课组活动记录
时间
2016.3.1
地点
六办
主持人
周见宇
参加
人员
六年级全体语文老师
一、    解读第二单元教材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分别是《卢沟桥烽火》、《半截蜡烛》和《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这三篇课文都是围绕“正义必胜”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卢沟桥烽火》描述了正义与邪恶在卢沟桥边的较量,展现了中华儿女奋起抗击日寇侵略的动人画面;《半截蜡烛》展示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与爱国情怀。战争期间,不仅仅是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也有侠骨柔情、菩萨心肠。《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体现了编者的慧心,揭示了拒绝战争,渴望和平才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学习这一组文章,不能把情感目标狭隘的定位在激发仇恨日军、日本的心理上,“落后意味着挨打”“今天的平和生活是幸福的”“世界和平我的责任”……应该让这些正面的情感充盈学生的心灵。
第5课   《卢沟桥烽火》
与文本对话:
卢沟桥位于北京的西南郊,著名的“卢沟晓月”就在这里。这样一处优美的景点为何和烽火连在一起了呢?这就是本课需要告诉大家的。这一单元的课文都和战争有关。而“烽火”在古代就有报警的作用,把它作为单元的首篇,是否也有向读者报告“战争”马上就要来了的用意呢。
这篇课文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但是又不能简单地上成品德教育课。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地去阅读语言文字,理清文章脉络,分析重点词句,掌握文章主旨,才能从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受到精神上的熏陶。此文在表达的顺序上有明显的特点——依照时间顺序展开叙事,我们的学习也可以依此进行。
  学生应该学的: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把握不同词语的感情色彩,在比较朗读中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知道并学会按时间和事情发展的顺序能把事情表达的更清楚
我们可以做的:
一、把握整体,读中感悟。
1、让课堂书声琅琅2、让学生思想不断。这样的交流过程,既培养了概括文章的能力,又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让学生完全处于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紧扣字词,片段赏析。
【欣赏】
战斗场面的描写,关键是要抓住双方人物的神态动作来写,写出战斗的氛围来。
这里,作者便抓住了敌我双方在战斗中的表现来进行描写,通过“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冒着”“冲出”“砍去”等写出了中国守军势不可挡的气势,表现了中国守军不畏牺牲、英勇顽强的精神;而“人仰马翻”“呀呀吼叫着”“疯狂”“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等词则写出了日军的可耻下场。虽然笔墨不多,但形象可感,仿佛一切历历在目。
三、辨析方法,拓展延伸。
表达方法提示一:顺叙
《卢沟桥烽火》一课,在叙述卢沟桥事变时,一步一步地按照卢沟桥事变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来叙述。这种叙述的方法,就叫顺叙。
表达方法提示二: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
积累与运用:
1、《卢沟桥烽火》让我们了解了历史,了解了“卢沟桥事变”。课后,你可以再收集一些关于“卢沟桥事变”的史实、小故事,然后把它们编辑成一份小报,给你周围人看看,让他们也更多地了解“卢沟桥事变”。
(提示:先收集一些有关卢沟桥事变的资料,可以是事件的记录,可以是图片材料;然后想一想你打算把小报设计成什么样儿,给小报取一个恰当的名字,可以叫《历史一幕》、《难忘“七•七”》、《走近卢沟桥》等等;最后开始制作。) 
2、读了《卢沟桥烽火》一课,你肯定有些想法?有些感受?可以把它写下来,那就是一篇读后感了!
(提示:要多读课文多思考,有一点写一点,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去写。)
3、观看一部反映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影视片,写观后感。
 
第6课   《半截蜡烛》
与文本对话:整篇课文始终让我们关注着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命运,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她们强烈的心理活动,让我们感受到情节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一、心理描写细腻
课文描绘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课文大量运用了心理描写,不仅如此,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也相当细腻。
二、    情节跌宕起伏 
这篇文章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一方面是蜡烛越烧越短,秘密即将暴露,另一方面是伯诺德夫人和大儿子杰克两次用计,却两次受挫,加上课文这样的描写:“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更把紧张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杰奎琳化险为夷,都使人松了一口气。这一惊险的情节,正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人们抗击德军法西斯的艰难历程相一致。同学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有的可能惊心动魄,有的可能催人泪下,有的可能发人深省,有的可能荡气回肠……我们不妨课后去搜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多读一读。 
学生应该学的:
 1、学习生字词,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解释,并能结合表演深入体会“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复述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5、通过合作的形式,续编故事,培养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我们可以做的:
教学《半截蜡烛》,以蜡烛为重点引导学生熟读文本,深入到人物的心灵深处,读中思,读中悟,使得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感受爱国的情怀。
一、抓点
“半截蜡烛”是本文的眼点,它贯穿全文,通联全篇。为了保护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想方设法地把蜡烛从敌人面前端走,可德军呢,却仿佛故意与他们作对。两次的失败让人心惊胆战,最后斗争的成功让人如释重负。这不起眼的蜡烛,上演了一场又惊又险的战斗。教学伊始,可以围绕这个“点”引导学生提问:看了课题,你想到什么?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将被激发,主动走进文本。
二、探点
“半截蜡烛”在常人看来微不足道,但在伯诺德夫人一家看来,却比他们的生命还重要。为了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与敌人斗智斗勇,巧妙周旋,最终保住了情报。其实,这“半截蜡烛”里藏着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机智、勇敢和镇静,藏着他们宁死不屈的伟大灵魂。
1.由点探险 
“半截蜡烛”两次被德军点燃,本来就剩半截的蜡烛,此刻越烧越短,随着时间的流逝,烛油的流淌,形势相当严峻。可以设计以下两个环节来让学生融入文本,体察斗争的惊险:
2.由点探魂   
这篇文章情节性强,人物刻画生动形象,语言细腻,处处闪现出人性的光芒。因此,感悟三个人物的内在品质是文章的关键。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学时,要紧扣文本,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感悟文本,自主发现文本中人物的光华。
(1)探词句,如见其人。伯诺德夫人一家与敌人的周旋是文章的主体,现在这个主体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内心活动把人物形象刻画得精彩纷呈:机智、勇敢、镇静、聪明,而内心深处却是万分担心、焦急、紧张。为了让学生把握好三个人物的形象,可以设计一句简单的设问:“在周旋的过程中谁给你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为什么?”把学生再次带进了文本,画出重点词、句,并写下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这时候,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思考问题有了深度,在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中渐渐地领悟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比如在德军第一次点燃蜡烛时,从“急忙”中可以感受到伯诺德夫人内心的担心、着急,但她却急中生智,很快想出了取油灯的方法,从“轻轻地”一词又能感受到她的镇静、从容;杰克搬柴生火没能端走蜡烛,但那时他依然“从容地”搬柴生火,感受到了他应付自如的一面;小小的杰奎琳的娇声以及她计划成功时的“镇定地”,感受到了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女孩形象……借助引导,抓词语,读句子,谈理解,说体会,学表演,让三个人物形象逐一立体地呈现出来。
(2)探内心,如入其心。本文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注重人物心里描写。文中伯诺德夫人一家每一个人得内心都是丰富的,各有各的想法,但有一样是相同的:担心、着急、对敌人充满了无限的仇恨。而这又与人物外在的机智、镇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三、拓点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教学的尾声,当一股股爱国情怀已在学生心中不断涌动时,再次回到眼点,相机发问:这仅仅是装着情报的半截蜡烛吗?透过这半截蜡烛你们看到的又是什么呢?这一问题将使学生对文本有更为深入的诠释,也对人物形象有了更加丰富的认识。
积累与运用:
1、二战结束后,法国政府决定为他们国家做过贡献的人颁发荣誉勋章,伯诺德夫人一家都在颁章内,在颁发荣誉勋章时,法国戴高乐总统要为他们宣读一份颁奖词,此时,请你以戴高乐的口气为他们写一段颁奖词,你联系课文内容,会写些什么呢?1、课后搜集在第二次
2、世界大战期间介绍孩子们智斗侵略者的故事。如:《最后的一课》、《夜莺》等。
3、小组合作,续编故事: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

第7课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与文本对话:
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故事。文章真切而又生动地介绍了记述了聂将军关心照料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将其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
学生应该学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
3、在故事情节的矛盾冲突中,理解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4、能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我们可以做的: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的灵魂是“至仁至义”“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因此本课的教学,教者应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引领学生来走进文本,走近人物,揭示矛盾,解释矛盾,达到水到渠成的自然境界。
从文本解读的角度,本课的教学,可以从三个字入手展开——“高”、“深”、“准”。
“高”,即教师要站得高,审视文本和学生的眼光高。教者要站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上,引导学生看待战争,对日而言是一场侵略战争,对我方而言这是正义之战。教者更要站在人类和平共处的大义之上,这是聂将军的为人和做事风格,这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深”,即对文本文字挖掘深。从何处挖?怎么挖?教者须巧用心思,进行多重挖掘。
1、根据单元编排特点,挖掘课文间内容的联系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体会词语感情色彩)。
2、从课题中挖掘。从课题中的两个人物的身份挖掘出“仇敌”与“亲密”这对矛盾,后又升华为“仇人”与“恩人”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自主学文。
3、利用文本以外的资源。教学前可以准备一些战争图片,教学中可以借助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叙述,来把学生带入当年的战争场景中,血腥、残忍、反抗,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为学生感悟文本语言奠定情感基石。
4、从学生身上挖掘资源。文本解读不只是关注文本,还关注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说说感受最深的,及时和掌控学生所达到的阅读层面,以便调控后面的教学行为,变预设为生成。
“准”,即对文本信息提取、提炼准确。提取课题中的两个人物信息,形成“仇敌”与“亲密”的矛盾关系;提取第二自然段中聂将军的话语,扣住“杀害”、“伤害”形成“作对”和“作对”的矛盾关系。这两组矛盾可以成为本课教学的两条主线,并引领学生不断深入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必能呈现出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
积累与运用:
1、写话训练题:
    40年后,已成为母亲的美穗子和她的家,专程从日本来到中国看望她的救命恩人聂将军,见面的情景十分感人。你能展开想象,描述一下当时的场景吗?
2、观看电影《将军与孤女》,并改变课文成课本剧,相互合作演一演。
资料链接:

习作2
老师不在……
与文本对话:
“习作2”是“老师不在……”,要求学生写别人不知道的,谁都没告诉过的事。一开始看到这个习作要求的时候,没觉得什么特殊的地方,可是后来仔细推敲推敲,才发现,这次习作并不好写。首先从题目要求来看,编者想要学生练写的是一个小秘密。既然是小秘密,那么一定是老师不知道的。现在我们需要学生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秘密。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其次,教师要引导好,写清楚老师不在的原因。而不是老师无故离堂,避免老师的尴尬。再次指导关键在于让学生独立审题、选材、构思、写作和修改,说出心里话,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学生“自我表达”的思想内容,也许不一定健康,作为教师万不可上纲上线,堵塞学生表达的欲望,只有“疏”才便于“导”。写出好事、趣事自然好,当学生写出错事后,教师要善于发现他是否在“忏悔”,要善于寻求教育良方。虽然是错事,但写得具体生动,以此为切入点,可以表扬激励,教人求真求善;还要注意保密,让学生把本次习作写在安全的地方,请自己信任的教师、家长或同学评判,反复修改,永久珍藏。
学生应该学的:
1.能按“习作要求提示”选择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老师不知道的故事,自拟文题写下来。
2.创设或预设老师不在的情境,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节写生动。
3.通过阅读例文,掌握习作的立意选材、写作技巧,知道怎样把老师不在场的情形写具体。
4.能主动用正确的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养成多读多改的良好习惯。
我们可以做的:
一、主题阅读
1.利用午间阅读的时间,组织学生一起阅读上面的材料。在阅读的过程中谈阅读的收获。
2.利用午间阅读的时间读推荐的课外书籍,做一些读书笔记。
3.利用阅读课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感悟。
以上安排在两周前进行学习。
二、实践体验
1.提前一周内创设几次老师不在教室的情境,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
2.完成体验记录表。
2.当老师不在教室时,你的同伴在做些什么呢?闭上眼睛回忆一下。指名生交流老师不在时做的事情。
3.小结过渡:其实,不管是好事还是错事,或者是有趣的事,都可以说出来,关键是要说真话。(教师可列举一个自己的例子以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三)例文引路,领悟方法
 
  
 
 
 
 
六语备课组活动记录
时间
2016.3.22
地点
六办
主持人
周见宇
参加
人员
六年级全体语文老师
一、周见宇老师执教《古诗两首》集体备课
二、年级组老师根据教材特点提出建议
三、周老师根据学情、教材内容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