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9月六语备课组活动记录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22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周见宇
六语备课组活动记录
时间
2015.9.2
地点
六办
主持人
周见宇
参加
人员
六年级全体语文老师
一:新教育理念学习。
二:制定备课组计划。
三:确定研究主题
六语备课组活动记录
时间
2015. 9.16
地点
六办
主持人
周见宇
参加
人员
六年级全体语文老师
一:讨论苏教版小学第十一册语文教材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着眼于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致力于加强小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着上述指导思想,苏教版(国标本)小学高年段阅读教材的编排特点是主题单元,放大空间,突出重点,关注衔接。本册教材共25课,分为七个主题单元,分别是“心中有祖国”、“人间真情”、“奋斗与生存”、“民风民俗”、“景物聚焦”、“名人风采”、“读书有方”。这七个主题单元构成了一种文化的、开放的、整合的文本特质,有意境,有韵味、有情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灵世界,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册课文主要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一)”、“阅读”、“习作”、“练习”和“学和做”组成。1.关于课文。本册教材安排课文25篇。教材所编选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练好语文基本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提供了充裕的材料。2.关于习作。本册课本共安排了7课。3.关于练习。全册教材共安排综合练习7个,每单元后面安排1个。单元练习以综合性为主,内容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及学写毛笔字等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各自形成系列。
2、本册教材重点、难点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苏教版第三学段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框架,与第二学段一脉相承,仍是“两根柱子(阅读与写作)一条龙(语文实践活动)”。阅读与写作不是“一一对应”,而是“各成体系,双线并进”。阅读教学训练重点根据《课标》的阶段性目标确定,采用“三维整合,统筹安排,因课设练,多次反复,螺旋上升”的编排方法。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除了朗读、背诵等常规训练外,本阶段的训练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二、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三、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四、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
    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我们在这方面的教学研究,决不是立足于如何传授文体知识的教学,而是着眼于不同文体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教学的立足点是如何把文体知识的教学渗透在读写训练之中,以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说,高年级阅读课堂教学只有突出了这四个重点,才能凸显高年级与中、低年级阅读课堂教学的区别点,才能保证高年级阅读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3、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程理念,你准备如何科学、灵活地使用好教材
    在习作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习作教材,解除束缚,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同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既不拔高,也不降低,而且要按照每次习作课的要求,切实指导学生学写作文。另外在批改、讲评学生的习作时,要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充分保护他们表达与交流的积极性,尽力让他们获得成功感,从而不断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如《姥姥的剪纸》一课中有个句子——“我是个出名的调皮蛋,经常变着花样刁难姥姥”。脱离课文,按字面去孤立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是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顽皮孩子,经常不断变换出不同的花招儿来故意难为姥姥。”如果放进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进行推想,句子的意思和表达作用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调皮蛋”、“刁难”(连同下文的“挑剔”、“耍赖”)是贬词褒用,字里行间充分表达作者对天真无邪、活泼机灵的“我”无比喜爱,对姥姥高超剪纸手艺的由衷夸赞,以及对祖孙两代浓浓亲情的诚挚褒扬。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白作者按一定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法来组织材料,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如《钱学森》一课,“按时间发展的顺序,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应放在哪里?为什么要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让学生按时间发展的顺序先把第一自然段放在第六自然段之后,然后与原文进行对比,从而体会到作者“倒叙”的目的是为了高度赞扬钱学森时刻不忘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怀。再如《爱之链》一课,“说说课文为什么用‘爱之链'作题目”,让学生的眼光不能只局限课文所叙述的两件事上(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又帮助女店主),通过乔依“以前在困难的时候也常常得到别人的帮助”,知道“爱”是有源头的,又通过女店主说的话“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知道“爱”要延续下去。作者用‘爱之链'作题目,表达了强烈的思想情感:愿人人都献出自己的一点爱,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二、教学建议
1、继续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使自己在阅读量和阅读面上有所突破,能主动阅读有关教学杂志和教育专著,认真做好读书笔记。通过集备、相互观摩授课、协同教学,交流教学中的经验,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处理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创造适合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模式,而不是培养适合教学的儿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2、用新课程标准做指导,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动手、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在二次备课中,不断改进教案,使教案具有实效性,上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3、积极进行科研实验,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语文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观察、动手、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
    4、善于反思、勤于积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及时进行反思,积累经验,力求使自己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通过反思、研究,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
    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会继续努力工作,以真挚的爱,真诚的心,以及有个性的课堂教学风格吸引学生,打动家长。面对新课改,我时刻告诫自己追求卓越,崇尚一流,注重自身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把自己的全部知识和爱心奉献给学生,奉献给教育事业。
 
 
 
 
 
 
六语备课组活动记录
时间
2015.9.23
地点
六办
主持人
周见宇
参加
人员
六年级全体语文老师
一:陈丹君老师校内公开课《最后的姿势》集体备课
二:各位老师交流对教材的研讨与教学设计意图。
三:陈老师定稿。
 
 
 
 
 
 
 
 
 
六语备课组活动记录
时间
2015.9.25
地点
六3
主持人
周见宇
参加
人员
六年级全体语文老师
一:陈丹君老师校内公开课《最后的姿势》
6.最后的姿势
课时:2
【教材解读】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新选入的一篇文章,文章编入第二单元“人间真情”这个主题单元,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卫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他对学生的无私大爱。选文结合时代精神,体现了苏教版教材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预习作业】
    1.读通课文,圈划文中的生字新词;
2.文中哪些语段讲的是最后的姿势,画出来,认真读一读;
3.文中有许多环境描写,圈画出来,细读品悟,写下自己的读书体验。
【教学板块】
第一板块:图片入境,导入课文
1.出示相关图片
2.板书:最后的姿势
3.齐读课题。
面队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那么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从课文中提炼出一句话。
第二板块:读顺课文,读懂姿势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文中几处描写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画出来,认真读一读。
3.找出最感动你的句段,在组内认真朗读。
第三板块:品读姿势,丰富英雄形象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1.课文中有两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
2.出示6、8两节相关句子
A、护生的姿势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自己弓着背,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体味用词的准确性。
(2)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没有谭老师的拉、撑、护,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恶果?
(3)再现地震情形,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就是在这样生死攸关的情况下,谭老师立即将——引读护生的姿势。
过渡: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只是一瞬间的震荡,谭老师永远告别了和风阳光雨露,还有人间的欢笑泪水,永久沉睡在了众人撕心裂肺的泪水中。他那最后的一撑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学生,而自己却永远地倒下了……当人们在废墟中发现他的时候,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
B、牺牲的姿势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1)这一句中你最感动的词语有哪些?说说令你感动的理由?(抓住“死死”等词语,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敬意。)
(2)品味用词
补充材料:谭老师是一位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的老师,5月12日那天下午2点多,他一如既往地在教室为学生们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他是这么说,更是这么做的。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师生齐读: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3)同学们,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英勇的姿势 顽强的姿势   爱的姿势   师德崇高的姿势……)
第四板块:评价人物,英雄永存
过渡:谭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人们震撼了。
1.灾难发生后,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       ;”获救的学生说:“           ;”一位老师说:“                   。”
2.听了这个故事的我们,想这样说:…?(把最想说的一两句写下来)千说万说,在大家心中,他是一个                的老师。
小结:谭千秋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同学们,俗话说“大爱无痕”,谭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后的姿势——    ,所以人们这样赞颂——
   板书: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第五板块:总结延伸,升华主题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这是人民教师最后的姿势,有那么多教师,尽管姿势不同,但都用生命中最后的姿势守护着他们的学生,给了学生们生的阳光。
【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爱        责任
 
恪尽职守
大公无私
 
 
 
 
二、年级组教师评课
芙蓉小学课堂教学评价表
授课教师
陈丹君
学校
芙蓉小学
授课班级
六(3)
学科
语文
授课内容
最后的姿势
课型
 
时间
2015.9.25
研究主题
 
评价项目
评  价  要  素
得分
教学目标
(15分)
知识技能的设定符合课程标准,凸现学科特点。(5)
5
过程与方法的预设切合学生实际,利于教学活动开展。(5)
5
情感目标符合课标要求,切合学生实情。(5)
5
教学内容
(10分)
紧扣目标,容量适中。(5)
5
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难点适度。(5)
5
教师教学方式
(20分)
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气氛民主和谐,课堂交流充分。(4)
4
使用教材和教学设计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开放性。(4)
3
善于设疑导思,指导学习方法。(4)
4
充分保证学生思考、探索、练习的时间。(4)
4
课堂反馈及时,激励评价恰当。(4)
4
学生学习方式
(20分)
对学习感兴趣,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4)
4
参与学习过程全面充分。(4)
3
讨论、交流、合作积极有效。(4)
3
学习过程中能运用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4)
4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能发现、提出问题。(4)
4
课堂教学效果
(25分)
教学目标达成度高。(5)
5
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交流高效。(5)
4
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与技能。(5)
5
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5)
5
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喜悦和成功的体验。(5)
5
教师素养(10分)
正确把握学科的知识、思想和方法,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3)
3
有较丰富的组织协调能力,有教改创新精神,有独特良好的教学风格。(3)
3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设计应用适时适度,操作规范熟练。(2)
2
语言准确、有感染力,板书工整、合理。(2)
2
综合评价
教学目标明确,目标设计能满足不同学生和谐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突出,教学过程巧妙,能关注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重视健康学习的心理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总分
96
                 评议人:___徐君____            2015 年  9  月   25日
 
 
芙蓉小学课堂教学评价表
授课教师
陈丹君
学校
芙蓉小学
授课班级
六(3)
学科
语文
授课内容
最后的姿势
课型
 
时间
2015.9.25
研究主题
 
评价项目
评  价  要  素
得分
教学目标
(15分)
知识技能的设定符合课程标准,凸现学科特点。(5)
5
过程与方法的预设切合学生实际,利于教学活动开展。(5)
5
情感目标符合课标要求,切合学生实情。(5)
5
教学内容
(10分)
紧扣目标,容量适中。(5)
5
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难点适度。(5)
5
教师教学方式
(20分)
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气氛民主和谐,课堂交流充分。(4)
4
使用教材和教学设计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开放性。(4)
3
善于设疑导思,指导学习方法。(4)
4
充分保证学生思考、探索、练习的时间。(4)
4
课堂反馈及时,激励评价恰当。(4)
4
学生学习方式
(20分)
对学习感兴趣,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4)
4
参与学习过程全面充分。(4)
3
讨论、交流、合作积极有效。(4)
3
学习过程中能运用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4)
4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能发现、提出问题。(4)
4
课堂教学效果
(25分)
教学目标达成度高。(5)
5
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交流高效。(5)
4
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与技能。(5)
5
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5)
5
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喜悦和成功的体验。(5)
5
教师素养(10分)
正确把握学科的知识、思想和方法,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3)
3
有较丰富的组织协调能力,有教改创新精神,有独特良好的教学风格。(3)
3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设计应用适时适度,操作规范熟练。(2)
2
语言准确、有感染力,板书工整、合理。(2)
2
综合评价
陈老师对重点段落的指导阅读,让学生抓住谭千秋的最后的姿势,让学生划出有关语句,主要是他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体会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在课堂上,陈老师没有作繁琐的分析,而是把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深入文本,仔细品读,围绕“在生与死之间,谭老师选择了怎样的姿势?为什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从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师?”来进行探究学习,教学块面非常清楚。
 
 
 
总分
96
                 评议人:__周见宇___            2015 年  9  月   25日
 
 
 
芙蓉小学课堂教学评价表
授课教师
陈丹君
学校
芙蓉小学
授课班级
六(3)
学科
语文
授课内容
最后的姿势
课型
 
时间
2015.9.25
研究主题
 
评价项目
评  价  要  素
得分
教学目标
(15分)
知识技能的设定符合课程标准,凸现学科特点。(5)
5
过程与方法的预设切合学生实际,利于教学活动开展。(5)
5
情感目标符合课标要求,切合学生实情。(5)
5
教学内容
(10分)
紧扣目标,容量适中。(5)
5
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难点适度。(5)
5
教师教学方式
(20分)
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气氛民主和谐,课堂交流充分。(4)
4
使用教材和教学设计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开放性。(4)
3
善于设疑导思,指导学习方法。(4)
4
充分保证学生思考、探索、练习的时间。(4)
4
课堂反馈及时,激励评价恰当。(4)
4
学生学习方式
(20分)
对学习感兴趣,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4)
4
参与学习过程全面充分。(4)
3
讨论、交流、合作积极有效。(4)
3
学习过程中能运用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4)
4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能发现、提出问题。(4)
4
课堂教学效果
(25分)
教学目标达成度高。(5)
5
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交流高效。(5)
4
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与技能。(5)
5
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5)
5
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喜悦和成功的体验。(5)
5
教师素养(10分)
正确把握学科的知识、思想和方法,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3)
3
有较丰富的组织协调能力,有教改创新精神,有独特良好的教学风格。(3)
3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设计应用适时适度,操作规范熟练。(2)
2
语言准确、有感染力,板书工整、合理。(2)
2
综合评价
教师给予了学生充足的品读感悟时间和空间。读、划、写、议,情境再现,文本补白,标点分析,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可见陈老师对教材的钻研很深入,充分挖掘了文本中蕴含的有效问题因素,形成了积极的阅读期待。
 
总分
96
                 评议人:__张华娟__            2015 年  9  月   25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