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三语备课组(教研组)活动记录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1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陈丹君
 

_2012——2013三语备课组(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

2012. 9.6

地点

三办

主持人

陈丹

参加

人员

三年级全体语文教师

一:学习语文课程标准。

二:班级情况分析。

三:制定工作计划。

四:安排听课计划。

__________三语____备课组(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

2012. 9.20

地点

三办

主持人

陈丹

参加

人员

三年级全体语文教师

教材解读(第二单元)
一、单元特点
苏教版第五册第二单元为写景篇,安排了三篇课文,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自然风光的写景的文章,把言人之语用于说物、说景,情景交融,感受景色的优美,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材说明
第一课《北大荒的秋天》
这是苏教版第五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写出了秋天的北大荒的独特的美。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北大荒的天空美、小河美、原野美,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和浓郁的色彩,为我们描绘了北大荒令人陶醉的景色,展现了北大荒的劳动者辛勤耕耘的成果,勾勒出了一幅独具魅力的北大荒秋景图,读来令人神往。
《北大荒的秋天》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课文先交代了时间和地点,只一句话,干净利落。接着写天空的云;小河的清澈;原野的热闹非凡。然后用一句俗语大豆摇铃千里金点出北大荒的物产丰富。最后首尾呼应,赞美了北大荒的秋天。这样的对于整个文章的一种结构方式,对三年级刚刚开始接触作文的学生来说,在篇章结构上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范例。同时课文在第四段的描写时,也采用了总分的写法,先总写原野的热闹非凡,而后分几个方面写出原野如何的热闹非凡,这样的一种在一个段落中运用这样的总分写法,也值得学生学习。
课文语言优美,赏读词句、积累词句应是教学重点。文中的词汇非常丰富,用词颇有特色,如文中出现的银灰血红橘黄等表现色彩的词,应让学生在结合实物、结合画面的品读词句训练中感悟这些词所表达的色彩之美。文中比喻、拟人,为文章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如文中把小河比作是蓝绸子,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它的颜色,还仿佛是可以让我们触摸得到,闭上眼感觉一下,柔柔的、凉凉的、滑滑的,无比舒服。原野上大豆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地里挺拔的高粱正在乐呵呵地演唱”……令人充满遐想。可以在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和感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个性地理解这些词句的特色,并且能够学会积累。
第二课《西湖》
这是苏教版第五册的一篇文章。作者以诗一般清新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风光,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课文在描写时先概括地介绍了西湖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然后作者按照观察的顺序,循着远眺——近赏——月下的线索,紧紧扣住景物的特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典雅的西湖山水图。
本文的语言非常优美,有如行云流水般轻轻流淌,读来令人沉醉,充满了无限的遐想。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独特的秀丽景色,可谓是句句皆景,字字都美,幅幅画面。细细读来,令人仿佛在聆听悦耳动听的音乐,又如在观赏清新秀美典雅的一幅幅画面,让人情不自禁地恍如身临其境。
本文在写法上恰当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突出了西湖各种景物的特点,同时也给这些景物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如文中平静的湖面宛如一面硕大的银镜让人仿佛感受到了西湖水的清澈见底,西湖水面的平静;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这带给人满眼的绿色,带给人心旷神怡的无尽惬意,无限遐思;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那一排排岸边的霓虹灯,倒映在湖中,成了银蛇在游动,富有动感……在阅读中要引领学生理解这些打比方的句子,了解打比方的特点,并且训练学生学会学习运用这样的方法。
课文层次清晰,词汇丰富,比喻运用贴切、生动、自然,文笔通达流畅。本课的学习应将这些优美的句段进行多种方式的朗读、品读和背诵为主,以增加学生的语言及文化积累。本文也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教材。
第三课《拉萨的天空》
本文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情景交融。作者用形象生动的文字将拉萨的天空之蓝清晰地再现在人们眼前,以清新凝练的语言描绘了拉萨的天空湛蓝、透亮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热爱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描写细致。作者采用了形象化的手法描写拉萨的天空,而这形象化的手法主要有两种:比喻手法和映衬手法。课文有三处比喻: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课文有两处映衬手法: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在教学中不必让学生记住用形象化的手法(比喻、映衬)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但要让学生在运用中掌握课文的这一方法。
教学中应组织学生开展自主的读书活动,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为学生的感悟创设情境,提供展开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在品读中感知美、欣赏美、体味美,进行积累内化,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三、教学思路
遵循单元背景,主题统一的思路来看这一单元的教学,我们可以做出如
下思考。
《北大荒的秋天》
1
.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北大荒的秋天的独特之美。
1)抓住字词感受北大荒的绚丽色彩。
在这篇课文中我们看到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色彩词,让我们感受到仿佛是有一位画家,正手托着那调色盘,在用那五彩斑斓的颜色在描画北大荒的秋景图。天空是一碧如洗的,这仿佛是北大荒秋景图的干净明亮的背景。在这明净的背景画面上,涂抹上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的流云,给这幅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无比的绚烂,无穷的魅力。天空下的是蓝绸子一样的小河,这蓝绸子仿佛是可以让我们触摸到的,闭上眼感觉一下,柔柔的、滑滑的,真舒服。那河边的原野上有黑红黑红的高粱,多么富有生机,红得像一团团火的榛树叶子,红得那么的热烈。同样是写红,但其中的深浅浓淡却有极细微的差别,这样的差别就显出了这位画家用色的之精妙了。这样的一簇簇黑红,一丛丛火红,一道道血红点缀在北大荒金黄的九月里,构成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令人沉醉于北大荒迷人绚丽的彩色世界里。
这些丰富的色彩的词将色彩和实物结合在一起,使得色彩具有了生命的意义,还使得它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结合画面、结合生活经验来引导学生认识、感悟这些词所体现的色彩美。同时,文中大量表示色彩的词语要引导学生积累下来,并能在积累的基础上试着学写几个,如:雪白、乌黑、金黄、碧绿等。
2)在对比中感受北大荒的宁静与欢快。
当我们在细细品读文章的时候,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在其中。北大荒是宁静,广袤的大地,一条透明的蓝绸子一样的小河,就这样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它静得那样安详,静得那样神秘,静得那样柔美。静得连小鱼的游动都只能漾起一道道波纹, 一道道涟漪,也许这波纹,也很快就归于平静了。这样的静,让我们的心似乎也一下子静下来了,沉浸在这份静美之中。
正是作者在描写时,展开了自己丰富的想象,把自己眼前看到的景物和生活中的景物特点联系了起来,让我们看到了蓝绸子的小河,明镜般的湖面,让人感受到了它们的独特的静美。可以引导学生也进行这样的练习训练。弯弯的月亮像      挂在天空。”“清晨,一颗颗露珠宛如      在荷叶上滚来滚去。
北大荒又是欢快的。你听,原野上大豆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地里挺拔的高粱正在乐呵呵地演唱。它们又在笑什么唱什么呢?是因为今年秋天自己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而欣慰地欢笑?还是在为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勤劳努力的人们而自豪地歌唱?你看,那榛子叶子红得像一团团火,这跳跃在山坡上,跳跃在大路口,跳跃在村子口,也跳跃在北大荒的人们的心上。这哗啦啦的笑,这乐呵呵的演唱,这跳跃的火团 在北大荒的原野上热闹着、欢腾着,也让我们每一个人们的心随之在欢快地跳跃着、飞舞着……
正是作者在描写的时候,把大豆、高粱当成了人来写,作者赋予了这些事物以生命力、情感,也给了我们很多的想象空间,让我们从他们的身上感悟到了北大荒的秋天那原野的热闹非凡。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仿说。小鸟在树上叫”“小草从土里长出来了,让学生在运用中感悟到这些方法的妙处。
3)抓住俗语理解北大荒的物产丰富。
北大荒大豆摇铃千里金的九月,该是怎样一幅富饶景象呢?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又将会用双手捧出怎样沉甸甸的宝物呢?红彤彤的高粱?绿油油的大豆?金灿灿的麦穗?名贵的人参、鹿茸?还是河塘里的小鱼、草甸子里的野鸡?……
第五自然段的感受物产的丰富,抓住大豆摇铃千里金一句,推荐学生阅读《同步拓展阅读》中走进荒原和《可爱的草塘》一文,扩充对北大荒宝物的认识,从而引领学生变化为北大荒主人的身份,带着自豪、赞美的情感,入情入境,投入朗读。并从中感悟到劳动创造了美的一切,包括美的生活。
2
.依据段落,学习总分构段方式。
本文第四自然段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描写手法。使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描写方法,会使表达内容条理清晰而富有说服力。对于要求进行段式训练的重点段第四自然段,可让学生默读,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原野的热闹非凡?抓大豆的笑声、高粱的演唱,此处声音的热闹;榛树叶子的,此处颜色所带来的丰收时节的热闹(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每当过节时街头就高挂红灯笼,这红色就带来了节日的热闹)感受作者分别从这三面写就的热闹。最后,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出画面,感受意境,培养语感。
而对于此段的构段方式,可采取由教师领读总起句、学生读分句,或学生齐读总起句,再分组读各个分句等形式进行暗示。认识总分的构段方式,并模仿练习写段。例如写菊花,它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美。可以这样先概括描述:这儿的菊花可真美呀!然后从它的颜色、姿态、品种、香气等几个方面具体细致地加以刻画。也可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设计以一到节假日,街上就热闹非凡。为总起句的写段训练。
3
.赏读感悟,积累内化
对于本课背诵的指导,要引导学生活记乐背。如,指导背诵第二部分,可让学生记住每个自然段开头的一句,即天空一碧如洗。小河清澈见底。原野热闹非凡。;背诵课文时,要一边背,一边在头脑里过电影
《西湖》
1
.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初读时可以让去过西湖的学生介绍一下西湖,唤起已有的经验感知。师也可介绍《拓展阅读》中《西湖的传说》一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出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等佳句,形成阅读期待。
2
.入情入境,美读欣赏。
精读感悟时,第二自然段可结合欣赏课文的插图,通过课文中绿等词想象多彩秀美的画面,反复朗读。
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要引导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整体把握。重点品味湖堤的美和小岛在明净的湖水中晃动的美。让学生在讨论中说说此处描写的西湖的主要景点。然后,抓文中树木织成的绿色镶边、漂浮在碧水之上的白堤和苏堤有如绸带 品悟比喻的贴切、优美,感受湖水的荡漾使湖堤如在漂动一般,更增西湖的旖旎秀丽;湖心三个小岛掩映在绿树丛中,其倒影和白云的倒影一起在湖水中晃动,给人以朦胧的感觉,仿佛仙境一般等打比方的句子,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描写画面之美丽,打比方之生动。中间穿插苏堤、白堤的得名由来及古今文人墨客对西湖的赞美,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感受到西湖的美。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美读。
第四自然段,则可以创设情境,结合课件,品味月光下的西湖之美,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拥抱,找出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感情朗读,品读其中的诗情画意。夜幕初垂,明月东升,轻风徐来,湖水荡漾,四个词语组成的佳句中,明月轻风湖水相得益彰,那种幽然诗意的意境,那份月夜赏景的怡然,只有朗读才能感受。华灯如银蛇,学生体会比喻的妙处,更品读出是西湖使景如仙境,若是没了西湖,便没了这份灵气与活力。琴声悠扬飘来,使人更如痴如醉,流连忘返。最后一句的教学,可以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以月光下,如果你正泛舟湖上,尽情观赏这如画美景,心旷神怡的你想做些什么呢?给学生很多的遐想空间,让学生陶醉其中。
 
而后让学生配乐朗读这部分,让学生的声音与画面、音乐融为一体,品味出月光下的西湖的美妙迷人。
总之,本课教学,就要让学生充分读起来,读进去,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感染,并尝试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
3
.朗读体会,学习运用打比方的手法写话。
文中的打比方的句子值得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如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这些形象的比喻,突出了景物的特点,收到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说说打比方的句子分别把什么比作了什么,用来作比的事物和被比的事物有哪些相同之处。也可把文中打比方部分去掉,与课文进行朗读对比,让学生从而知道打比方能把景物写活、写美的妙处,并展开想象,用上宛如仿佛等词来练习说话,在全班交流时及时矫正、评价,并试着写下来,同时鼓励学生在习作时能适当用上打比方的写法,将训练落到实处。如:描写夏天的树木,为了表现它枝繁叶茂的特点,我们不妨可以这样写:一顶顶树冠像一把把撑开的绿绒大伞。
4
.课外拓展,积累语言。
杭州西湖独具魅力。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西湖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如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以本课学习为一个点,引导学生在课外搜集、阅读其他描写西湖的名诗、佳篇,扩大阅读面。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以苏东坡的诗句来结束今天的游览。
《拉萨的天空》
1
.猜谜语,形成阅读期待。
   
教师板书课题,(拉萨的天空)“天空字蓝色粉笔写,“写得比较小。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这样写板书?用这样的猜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致,积极性,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
2
.观察天空,练习说话。
拉萨的天空很蓝,我们这儿的天空呢?以这样的一个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后轻轻走出教室,抬头看天空,想一句话说说我们这的天空。
3
.以读代讲,建构话题,引领读书内化。
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说说,拉萨的天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着力通过学生自主读书,边读边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细细品读来感受,并选择自己喜爱的一个句子,语段,边读边品,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第一自然段,抓住关键词湛蓝透亮。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湛蓝。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觉得光用湛蓝透亮来形容拉萨的天空还不够,于是采用打比方的方法,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让我们感受到了天空是如此的蓝,闪闪发光。引导学生感受这样的方法的生动形象,而后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拉萨的天空湛蓝、透亮,好像       
 
第二自然段围绕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摸到蓝天。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两句话入手,把学习的舞台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读课文,从课文中、从自己的知识积累中、联系自己的生活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拉萨的天空很蓝,作者把它比作海水了。说话的声音碰到蓝天,伸手能摸到蓝天,说明拉萨的天空很低。拉萨的天空很蓝,很干净,看上去很低。引导学生背诵古诗《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是什么把拉萨的蓝天衬得更美?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引导学生理解红花虽美还需绿叶相衬。的道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背诵训练,注重语言的积累。
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神往一词。拉萨的天空很美,大家心里都想去,这就叫神往
最后一个小节中,这样美的拉萨的天空,作者对它有千言万语,最后汇成了一句话: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多么奇异的景色,多么奇妙的比喻!让我们把这窗帘永远敞开在心中,永远留驻在脑海里。
4
.体会对比手法的妙用。
本文多次运用对比手法,起到了良好的表达效果。如第二自然段中,拿白云与天空对比,形成了白和蓝的映衬;拿草地与天空对比,又形成了青与蓝的对比,突出了拉萨天空纯净、明洁的特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美读体会此处对比手法的妙用。并引导学生会明确:运用对比手法,首先应明确自己要表达事物的什么特征;然后想一想:可以联系哪些相关事物进行对比叙述,更能突出所表达对象的特点,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例如描写园林风光,在描述园中奇妙建筑的同时,将它与周围的绿草红花相映衬,更能突出园林的秀丽风光。
四、训练建议
《北大荒的秋天》
1
.找出课文中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积累下来。
2
.模仿课文中总分的构段方式,以一到节假日,街上就热闹非凡。为总起句,写一段话。
3
.组织一次寻找家乡秋天美的活动,可去田野、小河边亲身感受一下秋天景物的特点,细心观察,尝试把看到的景物如课文那样,选择一、两处,运用自己感悟到的课文的写法,有条理的写一写。

《西湖》
1
.下列诗句都是写西湖的,读一读,背一背。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3)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2
.说一说。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人们还这样说:上有天堂,             
3
.课后可搜集有关写西湖的古诗,尝试朗读、背诵。推荐阅读《拓展阅读》中《钱塘湖春行》一诗。
《拉萨的天空》
1
    找出课文中你喜爱的词语或句子,抄一抄。
词:如,湛蓝、透亮、明洁、纯净、亮晶晶等。
句:如,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等。
2
.模仿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对比手法,观察校园景色,描写时将教学楼与周围的绿色植物相映衬,写一写,突出校园景色的优美。
3
.依据课文中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一说,你能把下面的城市和它的美称用线连起来吗?
重庆        石头城
昆明         
哈尔滨       
南京         
济南         
4
.搜集自己感兴趣的关于拉萨的资料,开展一次拉萨专题展,可以是图片、文字摘录,也可以是自己撰写的文章等。

__________三语____备课组(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

2012. 10.11

地点

三办

主持人

陈丹

参加

人员

三年级全体语文教师

集体备课《蒲公英》

 

___________三语____备课组(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

2012. 10.25

地点

三办

主持人

陈丹

参加

人员

三年级全体语文教师

集体备课《卧薪尝胆》

___________三语____备课组(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

2012. 11.8

地点

三办

主持人

陈丹

参加

人员

三年级全体语文教师

一:半学期教学情况交流

二:交流怎样做好期中复习工作。

三:交流怎样提优和补差。

___________三语____备课组(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

2012. 11.22

地点

三办

主持人

陈丹

参加

人员

三年级全体语文教师

一:期中考核试卷分析。

二:交流教学中薄弱环节。

三:交流改进措施。

_________三语____备课组(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

2012. 12.6

地点

三办

主持人

陈丹

参加

人员

三年级全体语文教师

                          第六单元梳理

一、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内容,能按课文内容填空,巩固常用的多音字。

2、正确区分本单元出现的形近字,同音字,会灵活运用。

3、积累练习六      词语,了解引申义,会灵活运用,背诵《竹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

教学难点:将本单元的知识点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 

PPT,本单元复习资料,学生熟读课文。

四、课时安排 课时1

五、教学过程

一、梳理课文内容

1、《石头书》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石头书上的是指石头上的雨痕、波痕和矿物石头书上的是指树叶、贝壳、小鱼等的化石。文中读书的意思是研究化石

2《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童话故事。小稻秧遇到的是指                                    帮小稻秧脱了险。课文中的毛毛雨其实就是                

3、《航天飞机》是一篇科学童话,用拟人手法介绍航天飞机外形大、飞得更高更快、本领大的特点。航天飞机的本领是:绕着地球转圈圈,在太空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

复习用第一人称为航天飞机写自我介绍的方法。

明确介绍的方面:外形特点、飞行特点(高度和速度)、功能作用(本领)

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组织语言,注意人称的变化。

二、区分本单元的形近、同音字和多音字。

jìng究(   ) 安(   ) 干(     huì智(   ) 体(     聚精(   )神

fù    )(   )有 欺(     shū   )送     )服  读(  

shěng(    ) luò(     )     jiān(      )   ké(       )

  Xǐng(    )      là(     )       jiàn(      )     qiào(       )

shèng(    ) zhuàn(      )chuàn(      ) xìng(      ) jīn(     )

   Chéng(     )   zhuǎn(       )  zhuàn(      )   xīng(      )   jìn(     )

三、用纷纷、激烈造句。

例:下课了,同学们纷纷走出教室。     操场正在进行激烈的拔河比赛。

纷纷                                                 

激烈                                                 

…………                                                          

一会儿……一会儿……                                                               

三、积累

1、本单元   词语有:和风细雨、春风化雨、呼风唤雨、栉风沐雨、未风先雨、见风是雨、凄风苦雨、暴风骤雨。  

2、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成语:刨根问底、气势汹汹、一拥而上、庞然大物。

指导用上面的成语

3、背诵郑板桥的题画诗《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