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学科备课组第 9周专题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 4月 3日 | 参加人员:刘亚华、刘云洁、单银娥、朱华凤、陈丹君、汤夏云 |
活动主题 | 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 |
活动过程 摘要 | 一、 教材分析 第五单元的主题为“感悟人生”,安排了《天游峰的扫路人》《最大的麦穗》《山谷中的谜底》三篇课文及习作五、练习5。 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散文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我”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我对老人自强不息,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在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上教师要把握好本文的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的特点进行读、悟、写的训练。重点让学生感受老人的品质,品味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哲理。 《最大的麦穗》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去发现、去感觉,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只是起引导、组织作用;本文主要以朗读与感悟相结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文中的哲理有所感悟。 《山谷中的谜底》我认为教学本文可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问题。从探究学习中领会逆境和压力面前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适当退让的道理。 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 能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从课文人物的语言中,感悟深刻哲理 二、习题设计 1、在《天游峰的扫路人》中的习题为:(1)扫路人的平凡之处表现在哪些地方?可贵之处呢?(2)天游峰的扫路人的生活究竟累不累,苦不苦?2、在《最大的麦穗》中的习题为:(1)苏格拉底向弟子们提了一个什么要求?(2)弟子们有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为什么(3)听了老师的话,弟子们悟出什么道理?3、在《山谷中的谜底》中的习题为:(1)相如的躲避不是( )而是( )。(2)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多年不是( )而是( )。(3)平日里同学们的谦让不是( )而是( )。(4)雪松弯曲不是( )而是( )。 三、发言内容 刘亚华:三篇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借某一件事或某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道理,既然是“感悟”的文本,那么就应该说学生通过多读的方式来感悟文本,并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事例来加深理解,课文所包含的哲理。 朱华凤:对于《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可让学生找出写天游峰的句子来体会它的高与险,并领悟它的写法(侧面烘托),可让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模仿这种写法;在《最大的麦穗》中可让学生抓住文中的第3、6这两个自然段来感悟弟子们为何摘不到麦穗的原因。 刘云洁:《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时,可让学生画出环境描写的相关句子,并让学生说说作者当时会有何感受,从中让学生加深理解天游峰的扫路人“高”与“险”。
| |
活动效果 | 良好。 |
六年级语文学科备课组第 11周专题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 4月 17日 | 参加人员:刘亚华、刘云洁、单银娥、朱华凤、陈丹君、汤夏云 |
活动主题 |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 | |
活动过程 摘要 |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为“咏物抒情”,安排了《广玉兰》、《夹竹桃》、《古诗两首》三篇讲读课文。 《广玉兰》、《夹竹桃》其文体都是散文。《广玉兰》这篇课文描绘了广玉兰的花蕾、色美、形秀和叶片的独特情趣,尤其是对它的花形作了细腻的刻画,表现了广玉兰优美的姿态和高雅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文玉兰的喜爱之情。《夹竹桃》描绘了有万紫千红的、五彩缤纷的季节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古诗两首》均为七言绝句,咏物诗。《石灰吟》为明代诗人于谦之作。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身碎骨,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墨梅》作者善画梅,也喜咏梅。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那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吾家”的梅花,朵朵都是“洗墨痕”的素净雅洁;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颜色好,只是要让它们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习作6,在本次习作是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方法去研究生活中的问题,并将研究的方法、过程、感受形成文学。 第六单元的训练内容有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语文交际和学写毛笔等内容。 二、学情分析 “咏物抒情”的文章,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并不是陌生的,他们以往已接触过这类课文,所以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发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并恰当地创设情境,抓住事物特点,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感悟探究作者要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及环节设计 《广玉兰》这篇课文可分为两课时来进行,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生字词。第二课时是精读感悟。在教课文第二部分时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述文玉兰的?然后让学生逐段抓住重点句子感悟广玉兰的特点。比如在教第二自然段时,重点应抓住“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说它洁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我也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质疑,说它玉琢冰雕吧,它又显得那样柔韧而有弹性”。这句话,体会文玉兰花瓣色彩与质感的美。最后总结全文,提问:本文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广玉兰的爱,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吗?练习,仔细观察你喜欢的一种花,抓住特点说说花的样子,再写下来。 《夹竹桃》这篇课文分为三课时,第一课时是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本课生字词,理清课文层次,进行分段。第二课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夹竹桃的韧性。通过细读第三、四自然段,体会夹竹桃的韧性。第三课时,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体会作者对月光下夹竹桃的幻想。叶影参差,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然后归纳课文感知中心思想,了解写作特色。 《古诗两首》教学主要是理解这两首诗的诗情画意,要突破这一给点,课前要求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理解作者的一生简介,对于感悟这首诗的情境很有帮助。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石灰和墨梅的特点,进而体会作者的表达的意境。 《习作6》的教学时,课前指导学生对某一主题进行调查,比如班级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授课时再让学生对所进行的调查的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写修改好的习作。 《习作6》有关于口语交际“与XX对话”的教学在授课中根据班中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某一主题进行对话。如:主题:“你的童年快乐吗?”、“怎样开展学校安全教学”等。 四、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在《广玉兰》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文本来感受广玉兰花之美,生命力旺盛,同时学习作者语言表达的技巧。 2、在《夹竹桃》一课的教学中,应以“可贵的韧性”和夹竹桃引起的“美妙的幻想”为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所表达出的作者喜爱之情,找准了文本精髓所在。 3、在《石灰吟》、《墨梅》这两首诗的教学中,可通过引导学生比赛辨析出《石灰吟》和《墨梅》的相同之处,了解这两首诗“咏物抒怀”的写法,并进而把物与人结合起来,由物及人地解读诗中的深层次情感。 五、习题设计 1、仔细观察你喜欢的一种花,先抓住特点说说花的样子,再写下来。 2、在《夹竹桃》中,作者产生了哪些幻想呢?小组学习,完成表格。 产生的幻想幻想的依据3、填空题。 (1)《石灰吟》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 。作者通过对石头 的描写,赞颂了石灰 的品质,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2)《墨梅》的作者是 , 朝人。诗人借 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了他 的高尚情操。 4、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用一段话写出这下季节的特点,别忘了作拟人的手法。
| |
活动效果 | 良好。 |
六年级语文学科备课组第 12 周专题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 4月 24 日 | 参加人员:刘亚华、刘云洁、单银娥、朱华凤、陈丹君、汤夏云 |
活动主题 | 关于《孔子游春》的听课评议 | |
活动过程 摘要 | 一、刘亚华老师谈教学体会 二、组员各抒己见,发表看法。 单银娥: 非常扎实的一堂课,从词语教学入手,联系课文内容,循序渐进,学生掌握扎实有效。对文章难点“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这个问题的突破,如果教师能通过自身言语的叙述和引导,联系生活,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更加容易。文章从头到尾充斥着浓浓的春意和师生情谊,使人享受。 陈丹君:很感动于刘校长对教学的热忱和执着。为了让课堂走向高效,为了了解学生的学情,为了能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思考,为了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地参与,刘校长可谓是煞费苦心,自己先制订了一张前置性的预习单,从字词到课文内容梳理到表达方法的渗透,都做了精心的设计。而学生因为课前多了份时间,多了份自己的思考,加上课上老师的巧妙引领,学生学得很扎实、主动。我想我们的课堂只有我们投入了,学生才会真正地投入。 朱华凤:教材分析到位,主次分明,大胆取舍,根据教材特点合理训练,学生感情、知识点、能力都得到相应提高。板书简洁合理,教态亲切自然。 刘云洁:内容丰富多彩,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学习氛围很好。 | |
活动效果 | 良好。 |
六年级语文学科备课组第 14周专题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 5月 8 日 | 参加人员:刘亚华、刘云洁、单银娥、朱华凤、陈丹君、汤夏云 |
活动主题 | 关于《理想的风筝》第一课时的听课评议 | |
活动过程 摘要 | 一、刘云洁老师谈教学体会 二、组员各抒己见,发表看法。 单银娥: 刘老师的课构思巧妙,通过生词的教学与课文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关注课文中刘老师的腿疾以及孩子情感的变化,特别是刘老师一系列的动作,体会刘老师的身残志坚、乐观开朗。课最后还做到了对学生情感的关怀,用一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升华文章的主题,并告诉学生面对挫折我们正确的态度。 陈丹君:这堂课带给我的首先是对这一课时的全新理解。纵观这堂课,课的内容含量比较大,从字词、课文内容的梳理到课文的精读及相关知识的拓展,含量虽大却不觉得繁重、累。所以我觉得只要精心设计,第一课时亦能很精彩。其次能抓住文中对刘老师的思念这一情感巧妙穿插于开始、结尾及文中典型事件之中,一唱三叹,反复吟诵,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份浓浓的敬爱之情、思念之情。再次对人物的认识能由外及内,层层深入。 朱华凤:教材解析比较深刻,课堂教学容量大,面对全体学生,启发性强,师生互动积极和谐。板书简洁清晰,突出重点。对内容的体会还可以深入些。 | |
活动效果 | 良好。 |
六年级语文学科备课组第 15周专题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 5月 15 日 | 参加人员:刘亚华、刘云洁、单银娥、朱华凤、陈丹君、汤夏云 |
活动主题 | 关于《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的听课评议 | |
活动过程 摘要 | 一、朱华凤老师谈教学体会 二、组员各抒己见,发表看法。 单银娥: 朱老师的课一向细腻,关注细节,能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文章情感。课文重点体会了刘老师放风筝时的坚强、热爱生活,让学生理解课题的含义。课文最后拓展了苏叔阳的经历,遭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对刘老师的感情。课文还特别扎实地向学生介绍了文章中出现的几种写作方法,可见教师思考之深,确实使学生学有所获。 陈丹君:本堂课最值得我学习的是朱老师将文本内容和学习方法的有机结合。学习方法的指导一直是我教学的忽略点,现在想来,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感悟,更是为了表达。 刘云洁:目标准确,课堂气氛民主、和谐,重视学生对过程的体验。 汤夏芸:古人说:“预则立,不预则废。”关注细节来源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来源于教师与文本先期对话的深度与广度。在《理想的风筝》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朱老师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的高度研读文本,发掘与把握文本提供的教学资源,精心预设教学细节,从而预约精彩生成。 | |
活动效果 | 良好。 |
六年级语文学科备课组第 16周专题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 5月 22日 | 参加人员:刘亚华、刘云洁、单银娥、朱华凤、陈丹君、汤夏云 |
活动主题 | 毕业复习内容 | |
活动过程 摘要 |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一、汉语拼音 1、复习建议 二、字词 1、复习要点 从感情色彩上:分清成语的褒贬色彩。 ·分别写一句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 第二部分:阅读 一、复习要点 ·仔细阅读这段话,谈谈你对以下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通过什么方法理解了这句话?(渗透“抓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全文中心理解、联系自身生活实际理解、反复朗读”等理解句子的方法) 第三部分:习作 一、复习要点 给每一次习作拟一个喜欢的题目。(可结合自己写过的习作,好的题目保留,认为不满意的重新起一个) 通过本校总复习系列训练题,并精选本市部分名校往年小学毕业水平真题测试卷作为第二轮的自我检测。检测原则是宁缺勿滥,重在精选,选取那些体现时代精神和新课标要求的试题,通过认真研习这些试题,让学生自我检测,查漏补缺,同时通过真题训练及时了解命题动态和趋势。 | |
活动效果 | 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