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学科备课组第3周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
9月14日 |
活动地点 |
办公室 |
记录整理 |
高玉莲 |
活动主题 |
集体备课《古诗两首》 |
参加人员 |
喻建杏、高玉莲、赵惠琴、顾洪良、梁芬 | ||
活 动 记 录 | |||||
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3.培养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4.训练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抽象思维变成生动画面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导入
1、指名请学生背诵课内、课外学过的古诗。
2、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相机小结,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入胜的景色,进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把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从而正确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学法
1、抓字眼、明诗意
逐字逐词逐句弄懂诗的字面意思。(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的方法,教师作适当的点播。)
2、提问题、想诗境
以“松下问童子”这一句为例。
(1) 逐词就诗句提出问题。例如:什么样的松树下面?谁问童子?怎么问?问什么?童子什么样?
(2) 就问题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打出投影,出示第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帮助学生形成画面。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合理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和看过的电影、电视剧、图书等进行想象。)
(3) 学生借助投影片,根据想象描述画面。
3、 悟诗情、咏诗句
(1) 根据你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是怎样的感情。
(2) 把体会到的感情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迁移固学法
在老师适当的点播下,运用学法学习古诗后三句 。
1、 抓字眼、明诗意
2、 提问题、想诗境
(出示第二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学生填充内容、描述画面。)
3、 悟诗情、咏诗句
提问:诗人虽然没没能寻到隐者,但是他并不感到失望,想到隐者的生活那样有情趣,那样逍遥自在,怀才不遇的隐者此时会是什么心情呢?他会怎样做?童子可能会怎样做呢?
(播放古曲,配乐咏诗,引学生进入到广阔而幽深的山中境界,从而体会诗人对隐者这种与世隔绝,甘与大自然为伍,自得其乐的采药生活羡慕和神往之情。)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体会诗中所描绘地情景。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兴奋)
言师采药去。
(回答)
只在此山中, (羡慕)
(就)(这)
云深不知处。 (向往)
(弥漫,缭绕)
| |||||
活动效果 |
良好 |
五年级语文学科备课组第 8周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
10月20 日 |
活动地点 |
办公室 |
记录整理 |
高玉莲 |
活动主题 |
集体备课《艾滋病小斗士》 |
参加人员 |
喻建杏、高玉莲、赵惠琴、顾洪良、梁芬 | ||
活 动 记 录 | |||||
顾洪良:什么是“斗士”?斗士是指英勇善战的人;敢于斗争的人(含有敬意)。恩科西为什么被称为“小斗士”呢?这个问题是全文的核心所在。课上要紧紧围绕这个问题展开。
梁芬:要让学生明白他的抗争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凭借着顽强的意志、乐观的人生态度与自身所患的艾滋病“斗”;二是靠大力宣传勇敢地与人们头脑中忽视、歧视这种疾病的“艾滋病”“斗”。 喻建杏:第一节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全文的总起,先写了2001年6月1日这个全世界儿童欢庆节日的时刻,一个孩子去世了。两相映衬更显凄婉,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
赵惠琴:文中“每天都有近200名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婴儿降生,这些孩子中有四分之一活不到自己的第二个生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艾滋病的巨大危害,可以看出恩科西一开始就被命运宣判了死刑。而一个“挺”字,却神奇般的暂时打破了这种宿命。一个“挺”字,涵盖了多少的内容啊。这里凝聚了多少生命的渴望和顽强的意志啊!
| |||||
活动效果 |
良好 |
五年级语文学科备课组第11周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
11月7 日 |
活动地点 |
办公室 |
记录整理 |
高玉莲 |
活动主题 |
《莫高窟》这课的教学讨论 |
参加人员 |
喻建杏、高玉莲、赵惠琴、顾洪良、梁芬 | ||
活 动 记 录 | |||||
赵惠琴:
这篇文章不难懂,在教学设计上我们可以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从导入入手:“在祖国的西北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同学们想不想领略它的风采,探究它的奥秘?”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并指导他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看、想、讲、演……)去学习,找最喜欢的合作伙伴,利用有关的网页资源进行学习与探究,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选择都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习惯等,较好地激发了学习的参与兴趣。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以一名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他们共同学习、交流。
喻建杏:
《莫高窟》一文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莫高窟这一世界文明艺术宝库,文中比喻、对比等多种修辞守法的运用更显出了莫高窟塑像的精美和壁画的精妙绝伦,从而让我们体会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在教学时要充分挖掘能反映这一主题的语句反复朗读,加深体会。
顾洪良:
《莫高窟》介绍了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教学中可以通过画面依次展示洞穴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曾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的“藏经洞”,了解“莫高窟”的全貌等,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认识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同时,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 要加强对课文的感情朗读,争取熟读成诵,背好2、3、4自然段。
| |||||
活动效果 |
良好 |
五年级语文学科备课组第14周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
11月29日 |
活动地点 |
办公室 |
记录整理 |
高玉莲 |
活动主题 |
《林冲棒打洪教头》这课的教学讨论
|
参加人员 |
喻建杏、高玉莲、赵惠琴、顾洪良、梁芬 | ||
活 动 记 录 | |||||
赵惠琴: 这篇课文中的许多词语。学生难以理解它们的意思,所以在设计预习作业时,要让学生查字典解释加点字及词语的意思。(比如:
权且、彩头、差人、禁军、发配、措手不及、依草附木、押解)
喻建杏:
教这篇课文时要让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顾洪良:
体会林冲的性格特点为重点,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梁芬:
要让学生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初步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 |||||
活动效果 |
良好 |
五年级语文学科备课组第 16周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
12月 13日 |
活动地点 |
办公室 |
记录整理 |
高玉莲 |
活动主题 |
集体备《黄鹤楼送别》 |
参加人员 |
喻建杏、高玉莲、赵惠琴、顾洪良、梁芬 | ||
活 动 记 录 | |||||
梁芬: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优美的叙事散文与李白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完美结合。与古诗一块进行反复赏读、吟诵、玩味,不但能拓宽、深化对古诗意境的领悟,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话别”是全文的重点所在,也是整首诗的情意所在。
顾洪良:
从李白那饱含深情的话语中,我们知道:(1)孟浩然的为人,人品与诗篇都是让李白所敬重; (2)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非同一般,既是好友,又是兄弟,还是师徒;(3)两人前途的迷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面。”
梁芬:
文中第三小节。有情人终于离别,此时江边一景一物都似在诉说离别意,“杨柳依依,沙鸥点点,蓝天,春水,对诗句的最好介绍,充分展示了作者的对环境衬托人物心境的把握力度。
赵惠琴:
我们可以让学生同时可以从短文中学习语言、增强语感,提高理解与表达能力,这就收到了读文学诗的双重功效。
| |||||
活动效果 |
良好 |
五年级语文学科备课组第 18 周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
12月28 日 |
活动地点 |
办公室 |
记录整理 |
高玉莲 |
活动主题 |
关于《清平乐 村居 》的听课评议
|
参加人员 |
喻建杏、高玉莲、赵惠琴、顾洪良、梁芬 | ||
活 动 记 录 | |||||
一、汤老师谈教学体会
二、组员各抒己见,发表看法。
喻建杏:在教学《清平乐村居》的过程中,梁老师没有过多的讲,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想象画面,达到了学习整首词。关键的字词,如:媚、醉、吴音、无赖等字词,教师加以指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最后教师补充作者写本首词的背景很关键。
高玉莲:上课伊始,教师先呈现“居”的古体字,让学生猜猜看,这是什么字,像什么。紧接着再呈现“居”的篆体字,让学生认出“居”字,并想象这个字的外形。教学环节紧紧扣住“居”字展开,学生既理解了这个字的意思,又对这个字蕴涵的情感进行了揣摩,更将“村居”与以往所学内容建立了联系。这样的设计看似刚刚切入课题,其实已经为整首词的情感体悟埋下了伏笔。顾洪良:梁老师在这节课中引领学生多种方式诵读这首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培养了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也很好地突破了重难点。
顾洪良:整首词在读诗句,明诗意、进意境、悟诗情的主线穿引下,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想象、联想、介绍写作背景等多种手段引领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中,效果好。
| |||||
活动效果 |
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