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学科备课组第 2周专题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
9月 7日 |
参加人员:刘亚华、刘云洁、单银娥、朱华凤、陈丹君、汤夏云 |
活动主题 |
关于《鞋匠的儿子》的听课评议 | |
活动过程
摘要 |
一、朱老师谈教学体会
二、组员各抒己见,发表看法。
单银娥:朱老师的课扎实有效,重点教学了林肯的三段话,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通过细致的讲解,学生对林肯的印象丰满起来。特别欣赏朱老师在教学第二段话时的智慧,先问学生做鞋子需要什么艺术,,在学生答道需要谨慎、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时,教师自然而然就过渡到林肯除了做鞋子,还从父亲的身上学到了什么?这样比直接体会更好,学生也更能理解接受。
陈丹君:聆听了我们六年级的朱华凤老师执教《鞋匠的儿子》一课,受益匪浅,学到了不少知识。
首先,钻研教材深透。执教的内容目标定位较好,对于知识点的把握,重难点的突破,都非常巧妙,而课的设计也非常独特、新颖,设计的环节也一环扣一环。 第二,注重教学细节。在教学中,情感渗透比较自然,能比较深入地启发诱导学生思考,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扬,课堂气氛沉静而不失活跃。 刘云洁:能够准确有效地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制作课件,分层设计问题,将课文的思想逐层有效地传递出来。课外拓展这一手段的运用,更全面深刻地展示了人物形象。不过,还得注意把握教学节奏。
汤夏云:对林肯演讲的解读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该怎样引领,学生才能在文字间自由驰骋但又不致于海阔天空,漫无边际呢?该如何在教师、学生、文本间架设起桥梁呢?似乎应该在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身临其境地感触之后,在自己的脑海中真实可感地呈现。 | |
活动效果 |
良好。 |
六年级语文学科备课组第 4周专题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
9月 21日 |
参加人员:刘亚华、刘云洁、单银娥、朱华凤、陈丹君、汤夏云 |
活动主题 |
集体备课,研讨《练习三》教学案设计初稿 | |
活动过程
摘要 |
一、各位老师谈自己研读的《练习三》的收获、想法及建议。
1、本次练习的重点项目是修改语段和口语交际。
2、修改语段是一个难点,要帮助学生复习一下有关改病句的知识,帮助他们唤起记忆。
3、口语交际的难度较大,需要好好查找资料,帮助学生对“申诉”有一个较为清楚的了解,还要补充相关的法律知识,引导他们按照一定的格式来联系申诉,培养表达能力。
二、集体讨论《练习三》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的设置。
三、集体讨论《练习三》的教学过程设计。
四、集体讨论《练习三》的相关练习设计。
六、主备老师整合老师们的意见,形成初步方案,着手备课。
| |
活动效果 |
良好。 |
六年级语文学科备课组第 7周专题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
10月 12日 |
参加人员:刘亚华、刘云洁、单银娥、朱华凤、陈丹君、汤夏云 |
活动主题 |
关于《钱学森》的听课评议 | |
活动过程
摘要 |
一、汤老师谈教学体会
二、组员各抒己见,发表看法。
单银娥: 钱学森这课要补充的资料很多,汤老师能够根据自己的目标有所选取,唤起学生对钱学森的敬佩以及热爱祖国的感情。特别欣赏的是她在最后的设计,先介绍了钱学森逝世时人们的反应,特别是一个大学生说的话,自然而然地问学生你会为祖国做些什么?这样的过渡就顺其自然了,因为前面一个大学生慷慨激昂地表达了报效祖国,学习钱老的愿望,学生的情感就很好地被激发了,这可以说是本课最精彩的亮点。
陈丹君:本节课以情贯穿,通过抓关键词句感受钱学森的爱国之情。学生在一遍一遍诵读,一次一次自主表达中,不由自主地接受了语言,走进了文本,更一步步体验文中的情感立线——钱学森对祖国的爱国之情,在此基础上,理解钱学森的两句话,进行朗读品味,体会钱学森的爱国之情。整教学设计严谨,注重拓展,在拓展阅读中提升情感。
刘云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重点难点把握恰当,营造的气氛浓厚。注重对文本的有效拓展,能大胆取舍教学内容。
朱华凤:教学重点突出,能根据文本特色抓主人公的语言体会内心,感受人物精神;也能适时补充相应的课外资料,以利于对文本的理解。 | |
活动效果 |
良好。 |
六年级语文学科备课组第 9周专题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
10月 26日 |
参加人员:刘亚华、刘云洁、单银娥、朱华凤、陈丹君、汤夏云 |
活动主题 |
集体备课,研讨《安塞腰鼓》教学案设计初稿 | |
活动过程
摘要 |
一、研讨《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1、主备朱华凤老师说课
本课教学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品析词句充分感受这充满浓郁地域特色的语言,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从而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本课准备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帮学生理清课文层次,概括段落大意,初步感知“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哪里,并理清第二段的层次。第二课时教学的着眼点在以“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 )”为四个块面展开教学,抓住课后习题3的词语引导学生理解、体悟。
2、组内老师提建议
刘亚华:余老师这两课时的安排内容很合理,在第一课时教学理清层次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开头、结尾“静”的程度不同。
刘云洁:课后习题3中“震撼、烧灼、威逼”这3个词语不光要理解意思,还要问问学生:这3个词语可以调换顺序吗?
单银娥:教学时可以用《黄土高坡》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一下黄土高原的魅力。
汤夏云:第6自然段的那组排比句式可以设计一个仿写练习。
二、主备老师整合老师们的意见,形成初步方案,着手备课。
| |
活动效果 |
良好。 |
六年级语文学科备课组第 12周专题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
11月 16日 |
参加人员:刘亚华、刘云洁、单银娥、朱华凤、陈丹君、汤夏云 |
活动主题 |
关于《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的听课评议 | |
活动过程
摘要 |
一、单老师谈教学体会
二、组员各抒己见,发表看法。
刘云洁: 重点难点把握恰当,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营造的氛围浓厚,情感铺垫到位。尤其是注重对文本的有效拓展,能大胆取舍教学内容。
陈丹君:本文的文体是一封书信,信中的语言是带有情感的,是带有温度的。单老师引导学生品析词句、想象体会,通过感情朗读感受文字背后的那份浓浓爱意。重点抓住“终于”和“千金重”两个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的感情。通过让学生感受巴金爷爷写信很吃力,由于爱孩子,还是提起了笔,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拉近和巴金爷爷的情感距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让孩子对巴金产生了爱,产生了感情,才会自觉地去聆听这位老人的教导。
另外课堂上单老师努力营造一种氛围,如充满感情的过渡语,感动中国的颁奖词、巴金的语录摘选,都尽量营造一个浓浓的情感场,让学生在情感的磁场中不自觉地被吸引,全身心地投入,很多心中的感受便在这情感场中蔓延开来。
汤夏云: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品读课文首先从学生最受感动的句子入手,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书、思考。其次,利用强烈的对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读“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时,她适时地引用了一段颁奖词。“普通”与“生命的厚重”,“文学史册中的璀璨光辉”鲜明对比,强烈震撼着学生,一位谦逊老人的形象深深的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朱华凤:课堂教学语言严谨,步步递进,层层拓展,教态亲切自然,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注重评价激励,内容安排合理有效。 | |
活动效果 |
良好。 |
六年级语文学科备课组第 14周专题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
11月 30日 |
参加人员:刘亚华、刘云洁、单银娥、朱华凤、陈丹君、汤夏云 |
活动主题 |
关于《练习7》的听课评议 | |
活动过程
摘要 |
一、刘老师谈教学体会
二、组员各抒己见,发表看法。
单银娥: 刘云洁老师匠心独具,巧妙地把练习与《大自然的文字》这课练习起来,通过学生观察发现引出读书需要边读边思。接下来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煮书”是什么意思,应该怎样“煮书”,学生众说纷纭,答案也十分精彩。最后通过制作书签得方法,一方面让学生加深对《古今贤文》的理解,一方面让学生学以致用,整个课堂教学环节清晰流畅,给学生以思考和启发,也给了我们一些思考。
陈丹君:刘老师娇态自然亲切,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能练习学生切身体验帮助学生理解“煮书”是什么意思,应该怎样“煮书”,做到了教学深入浅出。
汤夏云:导入新颖流畅,情境创设自然和谐,教师反应灵敏机智。
朱华凤:课堂教学语言严谨,步步递进,层层拓展,教态亲切自然,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注重评价激励,内容安排合理有效。 | |
活动效果 |
良好。 |
六年级语文学科备课组第 16周专题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
12月 14日 |
参加人员:刘亚华、刘云洁、单银娥、朱华凤、陈丹君、汤夏云 |
活动主题 |
集体备课《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 |
活动过程
摘要 |
刘云洁:这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读报常识和读报方法。希望养成读报的好习惯。这篇文章很有实用性,从读报的好处和读报的方法两方面进行了叙述。在教学时不仅要让他们了解读书的必要性,还让学生结合读书小组,制定读书计划,进行读书竞赛,写好读书心得,切实落实读书活动。还要求学生养成读报的习惯。这篇课文,主要是指点读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的课文无须老师讲解,只要略加指点,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就可以了。
刘亚华:像这样的阅读教材,传统的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末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而现代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可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以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陈丹君:介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为本课制定这样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 掌握二类生字“肴、瘾”, 运用“顾名思义”、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或查字典理解并积累以下词语:九霄云外、回肠荡气、层出不穷、良师益友、息息相通。
2. 熟记以下短语:惊天动的新闻、回肠荡气的故事、形形色色的消息、六花八
门的知识、社会发展、新人新事新科技层出不穷、终身受益。
3. 学习并基本掌握阅读报纸的一般方法,培养良好的读报卫生习惯。
4. 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读报对于提高自己语文素养的巨大作用,并能在日常生
活中自觉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学习并基本掌握阅读报纸的一般方法,培养良好的读报卫生习惯。
2. 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读报对于提高自己语文素养的巨大作用,并能在日常生
活中自觉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1、 上课三天前通知学生购买同一天的同一种报纸。
2、 向你身边爱读报的人做个小采访,了解以下情况并在回家作业本作好采访记录:为什么爱读报?读报时有些什么习惯?(更希望你设计出有创意的采访话题)
汤夏云:
可以计这样的课内练习:
1.请你设计一句宣传语,告诉学弟学妹们读报的重要和作用(不超过20个字)。
2.请快速阅读第三部分课文后,合上书,口头完成以下填空:拿到一份报纸我们应该这样阅读:先( ),再( )。报纸读完后还应注意卫生,( )。
单银娥:
本课可作这样的课外延伸 :
1.按课文中介绍的读报方法阅读一份报纸,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篇报道,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200——300字)。
2.预习语文综合性学习——读报和剪报。
| |
活动效果 |
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