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学习材料: 读书,优秀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2011.2.21)
一、什么样的教师才是优秀教师?
我认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就是优秀教师。怎么样才能受学生欢迎呢?课上得好,上得生动活泼,引人入深,妙趣横生,吸引学生,让学生有一种如痴如醉的感觉。如何达到这样的境界呢?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读书是上好课的前提,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考察教师的成长轨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读书的路上能够坚持多久,将最终决定教师在教育这条路上能够走得多远。
二、教师为什么不读书?
《中国教师报》:在教师的个人藏书方面,有61.4%的教师个人藏书在100册以内,其中10.5%的教师是“基本没有”;在教师年购书支出方面,有60.5%的教师在200元以下,8.7%的教师是“基本不支出”;在每天的阅读时间方面,有70.4%的教师每天的阅读时间在1小时以内,2小时以上的教师仅占8.7%。
教师不读书,往往有以下几种借口:一是没有时间读书;二是没有兴趣读书;三是没有必要读书;四是学校不提倡读书。我认为以上种种都不能成为教师不读书的借口。
三、教师为什么要读书?
一是为了自己;二是为了学生;三是为了孩子。
首先,教师读书,是为了自己。
教师读书,为了自己上好课,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为了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为了让自己保持一份内心的沉静,守住自己的灵魂。
读书,可以提升教师的智慧;读书,可以丰厚教师的底蕴;读书,可以增长教师的学养;读书,可以开拓教师的视野,读书,可以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
其次,教师读书,为了自己的学生。
河南省安阳市健康路小学姚晓静老师说:“6年的时光,我们一起读书、买书、藏书、赠书,我们一起读着、写着、感动着,25个孩子也渐渐明白,他们手中捧读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首首动人的诗篇。我相信,一本《做人的故事》会让他们的人生涂抹上一道亮丽的底色,一本《爱的教育》会陪伴他们一辈子做个好人。而我则将继续以我最喜欢的方式——阅读,来爱着我的每一个孩子。”
六年来,两千多个日子里,姚晓静老师每天都在用《做人的故事》、《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时代广场的蟋蟀》、《夏洛的网》、《老人与海》、《海底两万里》,为学生精心构筑一个温暖的阅读之巢,带领他们感受文字世界的高雅之美。在这温暖的阅读之巢,孩子们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童年时光,书香也像空气一样,随着一呼一吸,进入了孩子的肺腑,融入了孩子的灵魂,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三,教师读书,为了自己的孩子。
有一本书叫《阅读妈妈》,其作者史翠克兰.吉利兰曾自豪地说:“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和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在书香中长大的美国总统》:美国总统小布什的母亲巴巴拉.布什,在教育学龄前儿童方面,有一套非常著名的、独特的“祖传”秘诀,这就是多年来一直进行的家庭朗读活动。巴巴拉.布什回忆,在小的时候,她的父母就经常让她读书。她说,在家中给学龄前儿童朗读,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印象,这是重要的学前一课。她在有了孩子之后,多年坚持组织“家庭朗读”活动。布什夫人的“家庭朗读”,给这个荣耀的家族的孩子给与了良好的熏陶,她自己也从中得到了很多乐趣。
四、教师应该读哪些书?
首先要熟读教材。
范晓明老师上《小石潭记》:当教学出现“卡壳”时,能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体现出了丰厚的底蕴和高超的教育智慧。如要求学生找出有关描写“水”的句子时,学生只找到了直接写“水”的句子:“水尤清冽”。这出乎范老师的意料,她没想到教学进程会在这里“卡住”,怎么办呢?情急之下,范老师想到了学生已经学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其中也有写“水”的语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范老师灵机一动,就以此提示学生,果然不出所料,学生一点就通,很快就找到了“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这些侧面描写水清的句子。如果范老师没有对整套教材的全面把握和融会贯通,就不可能这样如此从容地应对意外,调控课堂。
其次要精读经典。读教育教学专业书籍,这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教师只有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把握教育的规律和真谛,熟悉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才能较好地架起教与学的桥梁,创造有生命力的课堂,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薛瑞萍:仅仅两年时间,薛老师读过的教育理论书籍接近20种,有《给教师的建议》、《童年的秘密》、《民主主义与教育》、《教廷教育》、《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韵》等,读书笔记则积累了20多万字,出版了《薛瑞萍读教育理论》,见证了薛老师吸纳教育理论智慧、确认并完善自身教育实践的完整过程。
第三要泛读文史。教师需要渊博的知识,阅读这些书,既有涵养人文素质的价值,能够丰厚教师的文化底蕴,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使教学左右逢源,挥洒自如。其实教育读书的内涵相当丰富,有时要跳出“教育”。
五、教师应该怎样读书?
第一,从强迫开始。
杨玉翠是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科苑小学数学老师,她坦言自己以前从来不喜欢读书,因此当学校把《论语》、《大学微言》定为教师必读书目,还要定期开读书交流和汇报会时,她最为反感。然而迫于压力,怕自己在读书会上“出丑”,同时为了给儿子做出榜样,她强迫自己拿起了《论语》,并在每晚睡前“作秀”,“演”给儿子看。谁知,日复一日的因被逼而读,由装个样子而“假”读的她,竟在不知不觉中“弄假成真”,逐渐被《论语》深深地吸引了。
读书可能有100个十分崇高的理由;但在更多的情形下,读书的理由可能是十分卑微的,甚至是十分功利的。其实读书就根本不需要任何理由。读书所要求的十分简单,那就是放下一切借口,拿起书本,强迫自己一页一页地读下去。
第二,要有选择地读书。
我们的时间有限,我们的生命有限,书籍浩如烟海,我们即使什么事情也不做,用毕生的时间来读书,也不可能读完世界上所有的书,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书目的选择上,要把握一个大的原则:非经典不读。这样可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获得最大的收益。因为真正的经典是不会过时的,不论是哪个学段、哪个学科的教师都不能拒绝经典。每一个热爱读书的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精读几本乃至十几本经典。
第三,与写作同行。
写,有时候比读更重要,只读不写,常常是泛泛而读,随兴所至,往往是边读边忘,犹如走马观花,不会留下深刻印象;而边读边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就会认真地读,反复地读,仔细琢磨,深入思考。写的过程,就是吸收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就是提升的过程,就是内化的过程,只有一篇又一篇文章,才能在阅读与教学之路上作为台阶垫高教师遥望的视野。所以我竭力提倡、推崇教师不仅要多读,更要多写,写,能推动阅读,能促进思考,能达到提升,能实现超越。只有带着思考的大脑阅读,才能真正收到阅读的效果,否则,就会变成书呆子,读得最多也没有用。
古人说得好:“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阅读正是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