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于“三耕”乐为师
朱永新
孙惠芳经常是我的“反面典型”。
在苏州,有两个惠芳。一个是张家港教育局教研室的陈惠芳,一个是吴江平望中心校的孙惠芳。两位老师都非常勤奋好学,都热爱写作。
孙惠芳的起步比陈惠芳早得多。2002年,我在教育在线的网站上发现了她。当时她是吴江梅堰小学的一位语文老师,已经在《教育参考》等报刊发表了几十篇文章。教育在线网站创办之初,我曾经邀请她参加网友聚会,畅谈新教育的理想。回去以后,孙惠芳与她的孩子们就开始了共读共写的探索。在《新教育,让梦想轻舞飞扬》这篇文章中,孙惠芳记录了那次我们的美丽邂逅。
当我把孙惠芳的故事告诉陈惠芳的时候,陈惠芳还不会上网,也没有发表过作品。但是,陈惠芳善于主动交往的个性,让她很快在教育在线脱颖而出,她善于向徐斌、窦桂梅等优秀的教师请教,善于抓住每一个成长的机会,不长的时间,就出版了《触摸教育的风景》的著作。
我用陈惠芳来激励孙惠芳。我告诉她,无论是才气,还是基础,孙惠芳都不在陈惠芳之下,为什么陈惠芳成长得更加快?其实,我用的是“激将法”,希望孙惠芳更加大胆,更加主动与外界交流。
几年过去了,孙惠芳成为了孙校长,成为了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优秀班主任,拿着这些成绩单和即将出版的著作《教育十日谈》向我报告,希望我为她的新书写一个序言。我自然推却不得。
利用业余时间细读全书,还是蛮受感动。这本书以一位一线教师的视角,从八个方面阐述对当今教育的理解与感悟:在“教育十思”中,孙惠芳努力探索教育规律,关注教师成长,阐发学科特点,思考新时代教师的精神状态。在“教育十忆”中,她能够深入教育生活,细数教育历程,放大教育细节,回忆恩师与同事的点点滴滴。在“教育十论”,她大胆点击教育热点,碰撞教育观点,直面教育难点,议论当今教育中的优与劣。在“教育十寓”中,她敏锐地感受教育现象,阐述教育哲理,抒发教育见解,寄寓教育现状与理想。在“教育十读”中,她走进教育书籍,触摸教育理论,浸润教育思想,阅读教育这本千变万化的书本。在“教育十解”和“教育十听”中,她善于进入课堂现场,感悟课堂真谛,解析课堂情境,聆听课堂中的精彩与遗憾。“教育十察”,她又基于一线立场,明确研究主题,反思教育问题,观察与思考教师与学生的生活。
精彩的文稿后面是精彩的实践。孙惠芳告诉我,她的“法宝”是“三问”与“三耕”。“三问”是每天睡觉前问自己:“今天我想了吗?”、“今天我读了吗?”、“今天我写了吗?”“三耕”是每天坚持“舌耕”(上课)、“目耕”(看书)和“笔耕”(写作)。通过三问三耕,让教学反思擦亮自己的双眼,让教育名著炽热教育情感,让教育日记编织教育梦想。因此,她的博客取名为“三耕斋”。
从孙惠芳的这本书以及她博客中的几百篇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新教育人,一个年轻的校长和语文老师的成长历程。我想,如果大家都能够像她那样坚持“三耕”,坚持阅读与思考,与学生一起成长,一定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幸福的教师,从而书写自己教育生命的传奇。
最后顺便说一句,以后,孙惠芳会成为我讲述教育故事的“正面典型”啦。希望她以这本书为一个新的起点,用新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三专”(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来更加自觉地指导自己,带动全校的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