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学心得 智慧树:预设让生成更精彩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然而,不少教师却简单、机械地解读了“生成”,误以为“生成”仅是预设之外课堂中的“节外生枝”,有的甚至错误地将”预设”完全摈弃。试想,在这种“放羊式”的课堂里,若教师没有很高的专业发展程度和对文本的深入解读,那么,远离文本、任意生成的局面会有之;旁逸斜出、无谓争辩的局面会有之;陷于一点、纠缠不清的局面会有之;脚踏西瓜皮,滑到哪算哪的局面会有之。这显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生成。
我们所追求的生成是师生在课堂中精彩的互动过程,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需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和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进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体验不断加深,师生都焕发着学习的智慧和生命的活力。这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这种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离不开课前的精美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并非井水不犯河水或是水火不容,而应是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
精美的预设应更多地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精神生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正如叶澜老师所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
怎样预设?送上一棵“智慧树”:课前的预设会让课堂的生成更精彩。
一篇课文的精美预设就如同一棵树干挺拔、枝叶繁茂的大树。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就是大树的根基,教学主线就是树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个教学板块就是树干上分生的树枝,每一个教学细节就是一片片繁茂的树叶。
那么,这棵“智慧树”是怎样长成的呢?
一、根基:深入的文本解读和简明的教学目标
一个精美的预设要深深地扎根文本。教师解读文本时体验、感悟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向着预设和生成的质量。因为只有教师自己先“披文以人情”,才能“情动而辞发”地进行预设和生成。教师对文本解读的逐步深入就是一个不断扎根的过程:主根不断粗壮,须根不断纵生。解读文本时要处理好“人”与“出”的关系,“人”就是要努力挖掘教材内容、语言现象等学习资源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与意义,研究学生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提高的生长点,寻找“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知情意行”等语文实践的载体。“出”就是对文本的适当超越,联系相关的学习资料、生活实际等课外资源,拓展学习空间。
一棵树的茁壮成长需要有良好的根基。一个精美的教学预设也需要有一组简明的教学目标。一篇课文或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远比蜻蜓点水似的教学要好得多。
新课改,教师们把更多的精力甚至是全部精力放在了内容分析和教学活动设计上,错把学习方式的转变当成了新课改的唯一目标,而忽视了对教学目标的研究。往往是先预设教程再确定目标而教学目标的确定也只是从教学参考书上简单地一抄了事。这样,在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中是很容易走偏的。
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像梳理出根系的主根与须根一样,分清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抓住主要的,适当考虑甚至不考虑次要的,从而确定一组简明的教学目标。第一,要认真研究与上位目标的关系,把握教学目标的适切性。第二,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确定目标的重点。第三,要具体分析研究学生、内容与可得到的资源,以便挖掘教学内容潜在的教育意义。第四,要清楚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关系,把握教学效益的底线。
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如何表述?一个好教学目标的表述要考虑“层级”,培养目标——总课程目标——年级(段)目标——单元目标一教材(课时)目标的正确定位,要体现“三维”的整合,要突出语文学科的个性。
如《桂林山水》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①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学会“找重点词句列提纲”的方法,当堂背诵课文;②学会9个生字,运用联系上下文、查资料等方法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③学习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按“总——分——总”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④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为祖国而自豪,产生去桂林山水一游的美好愿望。如果我们把第①个目标表述成“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就缺少了“方法与过程”的体现。如果把第③个目标表述成“了解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就缺失了语文的学科个性。诸如“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感情”,“积累课文中优美词句、精彩句段”等表述,其实都是某一个学段的目标,不是课时目标。
二、主干:提炼简练而坚挺的教学主线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教学主线应生长于教学目标,并且忠实地指向教学目标。因此教学主线必须坚挺。
现行的文选型教材每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语文学习信息,有着许多能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的生发点。这么多的信息与生发点是不是都要一个不漏地进行教学预设,以期在课堂教学中都“毫无保留”地让学生“狼吞虎咽”呢?这是不可取的。俗话说得好:“面面俱到,等于不到。”这种预设往往导致在课堂中的生成将是东打一记,西敲一锤,教学活动缺少对教学目标的向心性,学生无所适从,晕头转向,以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繁琐的提问应答、冗长的情节分析,挤掉了学生的读、学生的思、学生的议、学生的练,失落了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学主线必须简练。
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结构,其运行的轨迹应是始于目标而又归于目标,综合推进,整体滚动,有机地将语言训练、语感培养、思维发展、情感陶冶等诸方面巧妙地串连融合成一个整体。这一个整体滚动的轨迹就是课前预设时的理想教学主线,重点突出,删繁就简,从而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去读去练,有更广阔的空间去思去议,有更大的能动性和自主性。
然而,正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结构,它的运行轨迹就具有不确定性。在预设教学主线时应提供能顺学而导的可能,唱好“三步曲”。第一步是“提炼”,教师须从课文众多的信息中提炼出最本质的核心信息(最具有教与学价值的“精华”),它可以是一个字词、一个句段、一个技能点、一个情感点等等。第二步是“串联”,如何将若干个最本质的教学信息串联起来,应有一条银线。这根银线是什么?可以是文章的内在肌理,也可以是教者的教学创意,更可以是师生课堂互动的理想预设。第三是“重组”,越是最本质、最核心的信息,就越具有灵动可变性。每一条预设的教学主线打上的始终应是一个“活结”,在课堂生成时,能视学情及时地进行分解,重组主线。
如《鸬鹚》一文的教学主线一般可预设为:感受物静人宁的水乡美(静)——领略鸟跃人欢的捕鱼乐(动)——品味湖静意恬的情趣美(静)。但有时我们也可视学情,重组教学主线。例一,体验捕鱼前后的静态美——静中有别;领悟捕鱼时的动态美——鸟跃人欢;品味动静变化的意韵美——境由心生。例二,从“一抹”人景,领略捕鱼时的动态美(渔人轻轻一抹,湖面上发生了哪些变化);由“恢复”入境,体会捕鱼前后的静态美(什么是恢复,捕鱼前后的两种“静”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三、分支:构建简洁而灵动的教学板块
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往往可设计成若干教学板块。这里的“教学板块”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地接触、探究文本,对某个问题情境进行学习研究、感悟体验、语言实践的过程,是比较集中而相对独立的具体教学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简单,一节课的教学板块以3~4个为宜,要简洁。这些板块就像树干上的一条条树枝。有时一个板块也可再预设成若干个小板块,那就是枝上再分枝了。这些板块在预设时要有相当的灵动性,要充分考虑到课堂生成时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复杂性,能根据教学过程的实际进展及时反馈、调整教学设计,学生先体验哪儿就先学哪儿,学生最喜欢学哪儿就学哪儿,以保障主体地位的更好落实,进行教学过程的现场生成。所以在预设时不但要考虑到若干板块在课堂中有序生成的可能,更要考虑到它们无序生成的可能,要具有根据学情适时变化的灵动的预设柔性。 ‘
如学习《惊弓之鸟》,研究“更羸为什么不用箭,只拉弓就能射下大雁”时可预设以下几个板块;①理解雁落原因:弦晌——害怕——高飞——伤裂——掉下;②探究雁落条件: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大雁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③追溯“惊弓”原因;大雁听到弦响为什么会如此害怕。以上三个教学板块在一定程度上有先后的逻辑关系,但课堂以怎样的顺序生成,要视学情而定。
四、繁叶:设计丰满而应变的教学细节
一棵树最能体现其生命活力的是它那繁茂的树叶。因此,在预设中怎样丰满教学板块中的教学细节至关重要。教师要用浪漫的情怀去预设理想的教学情境:预设怎样对一个句段、一个字词进行教学、进行生发,设想要达成什么要求或效果,分哪几步进行,万一达不成怎样去分步实施,其中关键的一步是什么,等等;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中有怎样的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在此基础上教师怎样肯定、鼓励、引导、矫正等等。这样,一棵预设之树就如同一棵“大榕树”,“那么多的绿叶,似平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充满着活力和灵气。这也就给了我们在课堂生成中灵活应变的可能:学生喜欢学哪儿就学哪儿,学哪儿就能充分地生发哪儿,生发哪儿就能将目标较好地落实到哪儿。教师在课堂生成中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为学生的学习和创造提供不竭的资源,引领着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
如学习《鸬鹚》中“一抹抹出了什么”,我是这样预设的:抹出了湖面上浪花朵朵,抹出了许多鱼,抹出了渔人的喜悦,抹出了渔人一家的幸福生活,抹出了希望工程等,但这只是第一层次的细节预设。当学生说“抹出了许多鱼”时,第二层次的细节预设我又是这样进行丰满的:①你从课文哪儿读懂的(鸬鹚喉囊鼓鼓的、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②说出自己的理解。③读出当时的忙碌、热闹与喜悦。当然还可以进行第三层次的细节丰满,如体会“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时预设:①你还从哪儿知道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②你是怎样体会“甩”的?与“扔、丢”有什么区别?③用自己的感受读句子……
五、生长环境:土壤空气和阳光雨露
如果说文本是“智慧树”生长的土壤,那么一个教师的综合人文素养就是“智慧树”生长所需的空气,教师应有一颗不老的童心,以童心看文本,以童心看世界。对学情的尊重和课堂应变机智是“智慧树”生长所需的阳光和雨露。
课前预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为了生成的预设就更不容易,有几点应特别重视:
(一)在预设时要树立“丰满与留白”的理念
预设归根到底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不要把课堂的学习预设得满满的,不留一点余地。要给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尝试、拓展开放的时空。要相信学生:我们给学生一个天地,他们会还给我们一个惊喜。
(二)在预设时要有“甘于舍弃”的勇气
语文课追求简约之美,教学目标要简明,教学主线要简练,教学分支要简洁,教学方法要简便,教学用语要简要,教学媒介要实用,教学方法要实在。当一个教学环节、一个教学创意、一个教学课件,甚至是一段教学用语离开了教学目标的时候,它就是再美、再好,也要忍痛割爱。
(三)在预设时要做好灵动选择的准备
预设是为生成服务的,生成不是以预设时的意志为转移的。尤其在教学板块的分支、教学细节的丰满时,应始终考虑到学生学到哪,预设就能跟到哪,随时“拉得出、打得响”,能根据学情的需要及时重组预设。同样,如果当我们的预设成为课堂生成的多余或累赘时,就要坚决舍弃。
“树状”结构其实也是大自然中最普遍的呈现形式,是生态的、自然的,大到江河、交通的构成如此,小到人的骨骼、血管的分布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预设也应如此自然和生态。
我把这棵预设之树之所以美其名曰“智慧树”,一是因为每一个好的教学预设都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结晶;二是期待这棵”智慧树”在课堂中能生成一棵师生精彩互动的真正的智慧树,开出智慧之花,结出智慧之果,课堂涌动智慧,让智慧洋溢课堂,精彩生成,生成 ,师生的生命活力更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