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备好课的有效策略(五)
五、明备自己
  (一)要进行“长备课”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这样一件事:区训练班的学员和区教育处视导员一起听一位历史教师上课,这堂课上得非常出色,原来教师们和视导员打算在上课的过程中做一些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可是他们听得人了迷,屏息静气地坐着,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一位老师问执教者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这位老师回答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个回答“启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
    我们认为,这位老师的回答实际上提出了“长备课”与“短备课”的问题,“短备课”即备一个课题,这自然很重要;但如果不注意“长备课”,不去逐日汲取,让新的知识、思想、感情如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充实着思想的江河,就难以有成功的短备课。教师应有储备意识,不断增进自身的积累,努力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l要多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主要读三类书:①关于你所教的基础知识的那门学科的书籍;②关于作为青年楷模的那些人的生平和斗争的书籍;③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灵的书籍(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这种阅读导向对于我们广大教师也是合适的。
    2.多与学生交往
    教师还要多与学生进行接触,走到学生中间去,走向学生的内心,感受学生灵活的思维、纯洁的语言、真挚的感情。对学生的了解可以为教师展开教学提供更多的依据。教师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对学生的兴趣、性格、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等都有比较深刻的体会,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以根据对学生的了解,真正基于学生的需要和特点,来安排自己的教学,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3.积累生活
    叶圣陶先生诗云:“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因此,作为教师还应读好生活这本书,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利用好生活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世界,通过教学打通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
    我们应从每一次备课做起,围绕教学内容,整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以这种储备作为我们教学备课的起点和开展教学活动的支点,从自己深厚的学科知识体系中提炼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点,以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为背景,赋予学科知识以生命活力,同时,以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来观照指导自己的教学过程,备课的效果一定会大幅度提高。
    (二)掌握熟练的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教师顺利开展教学和驾驭课堂的实践能力,包括教师的教学准备策略、教学行为策略、课堂管理策略、教学评价策略等。具体地说,教学准备中,包括备教材和备学生,尤其在新教学理念下,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基础来安排教学显得更为重要。教学行为策略中,教师需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适当地呈现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教学交流等以实现有效的教学目的。由于新课程非常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在原来的基础上,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是每一位教师所需要考虑的问题。课堂管理是进行教学的先决条件,教师必须有很好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教学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业评价和行为评价,既是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也是对学生的一种促进。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要根据所掌握的多种教学技能及其操作程序,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主动地开展各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
  (三)打造个性特色
    每一位教师都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思想情感,对前人积累的教学方法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借鉴、加工、吸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在这个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从而打造出具有自己鲜明个性色彩的教学方法。
    人们常说于漪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如风行水止,“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是“自然流淌出来”的,主要就是因为她的课堂教学中多样的教法是源自于她的个性气质,契合她的认知风格的。于漪生于江南,天赋江南人的热情、聪明、灵秀、儒雅,加上长期生活工作在上海,更得“海派”风气的熏染,学识渊博,视野开阔,喜开风气,志在创新,长于思考,极少顾忌。更为可贵的是,于漪老师在教学中善于从实际出发,自觉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移植、加工、改造、创新,形成了课如其人、“法”如其人的生动活泼的创新局面:教学上她重视课堂设计的“巧”,教学过程中她重视“情”,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学方法的“优”。
    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往往只关注其中共性的成分,而忽视了教师的个性特征和认知风格对教学方法的过滤、变形和制约,忽视教师个性、气质、知觉、悟性等个性特质因素对教学方法的生发、催化、推衍作用,结果教学方法的使用往往成机械的模仿和生搬硬套。而离开了对自身个性的把握,孤立地研究教法有时并无多大的实际意义。教师只有据自身条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个性,打造自身的个性特色,遵循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法则,把握教学方法优化的内在因素,才能展现自己独特的教学魅力。(四)开掘实践智慧
实践智慧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和体现出来的智慧,简单地说它包括三个方  面:其一,是指教师对教育合理性的追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教书以外,往往还会对一些教学问题进行迫问和思考。例如,“我这样安排教学对学生来说是否合理呢?”“这样的教学是否符合学生掌握知识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为什么要达到这一目标,这些知识真的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吗?”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必定对教师的专业意识和反思教学起促进作用。其二,是指教师对当下教育情境的感知、辨别与顿悟。这一方面讲求师生之间的互动,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不断冒出来的问题、错误和有教育价值的反馈信息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乃至教学内容。其三,是指对教育道德品性的彰显。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从教育的道德价值和伦理价值来思考和进行教学。教师的教育实践智慧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需要教师自身去发掘和利用,推动自己教学修养的不断提高。
    (五)养成反思习惯
    教师专业意识和专业能力的成熟过程,就是一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改进的过程。单纯只有教学经验的积累,没有反思意识,教师就不会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只是在原来基础上重复自己的劳动。区别于日常生活中对过去行为和所发生事情的“自我陶醉式”的简单回忆,教学反思具有研究的专业品性,它要能对过去的教学行为做出的理性审视和评判,在看似无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揭示出行为背后所隐含的观念和意识,促进智慧的生成和实践行为的进一步提升。正因为如此,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实践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的渠道、环节和手段。
    反思可以是对他人教学实践的反思,也可以是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可以是个人反思,也可以是集体性反思。但不管是哪一种反思,都应该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为基础,选好切人点,依据一定的理论进行分析阐释,并且开展对话交流,对已有的教学实践加以激活、评判、再认识,才能发挥出对教学实践应有的提升作用。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教学实践中一个过程的结束,同时又是新的教学实践的开始。只要我们对教学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反思,一定能不断提高对教学的认识,发展教学实践智慧,在“反思——实践——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