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备好课的有效策略(四)
发布时间:2009年03月17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张燕
新课程背景下备好课的有效策略(四)
四、全备突发事件
    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无疑是预设的结果;但是教学又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师生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互动“对话”的结果,具有动态生成性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突如其来的、偶然性的意外事件,比如说学生的提问、学生的错误、学生的好奇心等等。在一个不断追求真、善、美的课堂里,这样的动态性生成的突发事件可能随时随地充盈其中。过去,我们强调教学设计的严谨和细密,一切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展开,采用一种结构化的、封闭式的控制方式,课堂上没有新思维、新思想、新知识的产生,教学就是使劲把学生往预先的设计上引,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师生的共同发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打破这种格局,不能对这些“意外”视而不见,而是一定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及时加以调整合利用,使这些“意外”与预设统一起来,为发展学生素养的发展和提高服务。
()“弹性”备课
    课堂教学不是对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这种“生成”并不是没有导向的自由生成,而是在教师的“弹性”备课之下的学生自主建构,它体现着教学的目标和方向,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的唤醒和尊重,体现着师生视界的融合和内心的敞亮。
    1.目标可以“升降”
    备课时的教学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因此教学目标应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在课堂推进中进行合理的删补、升降。
    比如,一位教师借班上一堂识字课,预设目标是学会12个生字。在课堂推进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孩子们学习所呈现的状态,发现学生识字能力相对薄弱,于是果断减去了目标的量,只需学生学会8个生字,教师的教学重点落在如何提高识字的兴趣、识字的能力和水平上,努力使学生产生隐性的识字愿望、情感、态度,为学生的课堂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而到了另外一个班,学生很快学会了12个生字,教师随即又增补了两个会意字的教学,形象直观,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洞察秋毫,及时“降低”目标,能使学生相对容易地摘到桃子;及时“升高”目标,能激发起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
  2.板块式设计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在备课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教师怎么问,学生如何答;怎样总结,如何过渡;学生谈到哪里出示图片,读至第几遍放音乐等等,考虑得甚是周到。这样步步为营的设计,形成一种“线性序列”,殊不知就在不知不觉间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试想,教师在课堂上还有什么激情、灵感可言?这样的课堂还能生成些什么!有位老师在备《赤壁之战》时,按照“板块式”的设计思路,给整节课大致设计了三个问题板块:①孙权在赤壁之战的庆功宴上给谁记一等功?②他的功劳簿上应写下哪些内容?③战争结束以后,周瑜和曹操会对战争作怎样的总结?学生似是为解开谜底,似是为心中的英雄歌功颂德,似是为自己的成功找出理由……满怀探求之心,埋头课文,纷纷开始了主动的阅读,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真实而独特的思维火花不时进射。
    这堂课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备课时预设的这三个问题板块辐射到了整篇文章,有效地统领起对整篇文章的感悟,没有纷繁的头绪,没有生硬的环节,给师生活动留下很大的“空白”。教师的教学因此而拥有了很大的自由度,也可根据教学中生成的资源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3.环节可以增补
    课堂千变万化,有着较强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学生一旦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就要作出灵活的反应,适当增补教学环节。   
    有位老师在执教《动物过冬》时,问学生:如果你是小蚂蚁,看到其他动物过冬的方法时会想些什么呢?有同学说:“啄木鸟不怕冷,因为身上有厚厚的羽毛,我想把啄木鸟的羽毛粘在身上就可以了。”老师笑着说:“可是不能粘呀!”有同学说:“燕子飞到南方过冬去了,要是还有一只燕子没飞走的话,我就可以爬在它背上搭到南方去。”这时,老师笑着说:“哈哈,这样飞到半空中,不掉下来才怪呢。”老师感觉这样说下去不对劲,适时进行了引导:“同学们,我们不能光想着依靠别人,而是要向同伴学习,然后根据自身特点自己想办法来过冬。’’这一环节巧妙地调整了学生的思维方向。学生纷纷发言:“我不能跟燕子一样去南方过冬,因为我没有翅膀。再说,我只能爬,可能没爬到一半冬天早就到了,那样肯定会冻死的。,,4‘啄木鸟天生不怕冷,不能和他比。”“有一点可以学学青蛙,躲在洞里一个冬天都不出来。,,(‘但我和青蛙不一样,他可以不吃东西冬眠。我可不行,那样不会冻死也会饿死的。所以我不能只学青蛙躲在洞里,我可以准备好多好多的东西,整个冬天慢慢吃。”“那我现在还是别去玩了,我应该马上去找食物,准备过冬。”
    有了以上认识,备课时教师就可以大致预设教学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大体过程,并虚拟地进人头脑中的“课堂”,让教师、学生、课程、情境等因素有机地“糅合”到了一起,设想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当这些情况出现时,教师就能够从容不迫地接纳和拥抱,并胸有成竹地将其引向精彩。
  ()即时备课
    我们不能把备课完全简单化地等同于“写教案”,然后再无视课堂生成性的特点去主观地展示教案。在教学中,教师可能随时面对学生自由感悟的挑战,遭遇始料未及的问题,这正是课堂教学极富生成性的体现。这就要求教师不断丰富和调动自身的教学经验,以敏锐的职业眼光捕捉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他们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动态的生成性资源,运用调动自己的教学智慧进行即时性的备课,引导这些动态的生成性资源,使之纳入预设的课程目标中,巧妙地应对解决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实现生成与预设有机统一。
    例如,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金明东的《雨中》教学: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读不懂的或感兴趣研究的词语。
    (学生充分读书、画注、质疑)
    师:好,现在请你们把人为值得研究或读不懂的词写在黑板上。
    (学生非常踊跃,纷纷将词写在黑板上)
    师:看着这些词,再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结合句子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还有读不懂的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或同桌讨论。(学生默读、静思、查资料并窃窃私语)
    师:我们现在来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词或有什么疑惑。
    生:我认为“冒出”这个词用得不妥,应该用“露出”。
    生(举起手):不同意!我认为“冒出”这个词用得妙,它表示姑娘箩筐里装的苹果很多,高高耸起;而“露出”的苹果没有“冒出”来得多,超出箩筐口一点点可以说“露出”了,但要说“冒出”似乎还不够。 
    师:这位学生你有很强的语感,想像也丰富。谁能来黑板上画画这“冒出”的苹果呢? (一生来黑板上画,画的苹果只超出箩筐口一点点)
    师:这叫什么?
    生(齐):露出。
    师:对,这只能说“露出”,谁能将箩筐里的苹果来“冒一冒”?
    (一生上来,将筐里苹果画得满满的)
    师(富有情趣地):哇!这红艳艳、黄澄澄的苹果,堆得冒出了箩筐,你瞧,不远就是拐弯处,车子一歪,不翻才怪呢?走,咱们一同捡去!(生会心地笑)
    在这个开放而又真实的课堂里,老师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即时备课,设计了“画画”这一教学环节,巧妙地把“意外”与对课文词句的解读联系起来,将“生成”走上了预设的轨道,并融合起来,使教学由无序走向了有序。
    由于新课程语境中课堂教学重心的下移,学生参与课堂增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是很正常的。关键是教师随机应变,运用教学机智敏锐地去捕捉,去用细致人微的心发现每一个新的课堂生成点,同样需要老师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化解矛盾的智慧,这样的突发事件虽然也许只是昙花一现,但那似流星闪现的光彩却有可能成为永恒。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