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备好课的有效策略(三)
  三、活备教法
    教学方法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人们常说的“好的教学方法”、“不好的教学方法”并不是从绝对意义上讲的,某种教学方法是相对于具体的教学目标、具体的学生、具体的教师而言的,是与当前的教学情境相适应的,要能灵活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掌握丰富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科学的教学方法,是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且有一套操作规则和操作要领。教学的方法很多,如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阅读指导法、自学辅导法、程序教学法、范例教学法、讨论法、发现法、欣赏法、角色扮演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都有着自身的特点、使用条件及范围。例如讲授法,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大量的信息,知识的系统性强,是教师使用最为广泛和基础的教学方法;讨论法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适用于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发现法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由于不同教学方法总有其适用范围和自身的局限,而一节课中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很难通过单一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只有教师真正掌握了多种教学方法,才能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发挥自身特长的教学方法。
    (二)确立“构想”的意识
    方法是实现目标的途径。教学方法又是与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情境相适应的。有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所谓“教无定法”,说的就是人们对教学方法的使用不应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而应因人、因地、因时而异。
    很长时间以来,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就是遵循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采用一连串的追问,牵着学生的“鼻子”,让学生亦步亦趋地接受一个又一个的结论,强调结构的严谨,语言的精练,教学进度时间把握准确,教学任务完成得不折不扣,教学活动完全成了一部上演的“教案剧”,师生双方都在“不敢越雷池半步”中窒息了教学应有的活力,教学方法也因此变成了桎梏师生主体性施展的锁链。正如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指出的:“在我们教法的历史上,一直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在学习某种本领时,只提倡直接模仿和大量实践,就是不讲究方法;一种是很容易把方法定型化、程序化。”    
    备课的过程是教师为学生规划学习的过程,提供出来的只是一则教学构想,而非施工的蓝图。施工蓝图要求周全细致,对工程的任何一个细节都有明确的技术要求,不能留下任何的空白和死角。虽然在建设中免不了进一步商洽修改的烦恼,但毕竟要求按计划施工。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学生规划学习过程,主要规划发生在不同学生头脑中的事情,即使教师进行了深入调查,我们也无法完全弄清所有学生的情况。在教学中,改变甚至完全抛开事先写好的教学步骤,是常有的事,而且事先设计得越具体,越周详,有可能需要改变的也就越多。而且,新课程实施以来,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可能出现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需要教师在教学生成中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因此,我们应该对备课有一个新的全面的认识,所谓的备教学方法只不过是对教学过程中使用何种教学方法实现预定目标的预测和设计。
    我们一定要确立“构想”意识,一方面遵循教学方法的科学规范,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又要以“教无定法”的宽松灵活的心态来预设和调遣各种教学方法,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随机应变,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做到“教学有法”与“教无定法”的和谐统一。
  (三)“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教学方法的变革绝不是单纯的“方法”的变化,重要的是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运用要超越方法。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教学要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核心就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明确教师为了学生的学,为了学生学会学习,最后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1.以启发式为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就其指导思想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启发式与注人式两种。所谓注入式,是指教师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无视学生的认识规律及知识背景,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作知识信息的接收器,向他们灌输现成的知识结论,并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启发式教学则与此相反,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习的规律,运用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注重激活学生的思维,以造成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矛盾,并以此为推动力,激其见而后开其意,导其悟而后达其辞。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启发的因素。比如讲授法,有效的讲授是任何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只要讲授的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要保持一定的节奏,在讲授过程中提供鼓励性的即时反馈,并且与有效的提问并倾听学生的声音结合起来,讲授法就能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点拨、引领、启发、强化的作用。启发作用能否发挥出来,关键在于教师应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即使采用发现法教学,也会造成机械学习,成为变相的“填鸭式”教学,或者是在表面的“活跃”中陷入散乱和无序,变成低效或无效的教学。
    2.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重视学生的情感生活
    情感教学正在以其独特的魅力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从学生的心理过程分析来看,学习的一个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运用)的过程,另一个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只看重第一种过程,即认识过程,忽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实际上情感与认知基础一样,同样是学习的基础。情知发展常常是互为条件、和谐共进的,而且认知的对象只有内化到人的情感个性之中,才能变成人的素质。
    因此,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时,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朱小蔓教授就认为:“基础教育的模式应该是情感优先的。学生的年龄越小,教材的情感内容当越多,教师的教学方法就越要情感化,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就越重要。”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诞生出来的教学方法,有相当一部分就属于富有情趣的一类,如情境教学、游戏教学、角色表演、实践操作等等,这些方法使学生兴趣盎然,产生各种情趣体验,从知、情、意等多个维度来建立多功能的教学方法,克服理性与情感的分离,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四)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运用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特定的功能,又有其不足的
地方。有效的备课不仅要考虑具体的教学方法的使用,更要考虑方法组合模式的灵活运用,即包括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课堂管理因素的组合,应该使之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
    “有效教师的特征之一,就是他们具有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或策略的能力。像那些扮演大量角色、广受欢迎的男女演员一样,优秀的教师也是复合型天才。在某一天,他们可能将班级卷人到一场讨论中。在另一天,你可能观看到一个示范,做了一个学术游戏,听取了一场口头报告,或者使用了某种个性化的学习模块。他们的班级总是富有变化、充满活力,而单个的因素并不能确保教学的有效性,虽然它确实对教学有所帮助。”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的课堂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教无定法,变化多姿,教学方法在她的手中就如同点铁成金的魔杖,“她或轻点、或重敲、或连线成体、或密集训练;既有谆谆的讲授,又有令人惊喜的发现,既有语言的组织,又有直观教具的穿插,既有巧妙的启发,又有扎实的训练,既有热烈的讨论,又有琅琅的书声;学生时而独答,时而齐答,时而轮流答,时而重复答……讲与练交织,情与知衬托,教与学辐射”。在于老师的语文课堂上,有知识的传授,有能力的训练,有想象力的放飞,有情感之弦的拨动,有智力的开发。各种教学方法在灵活的调遣下,被赋予了强大的生命活力。
    总之,课堂教学中把各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可以触及教材各部分的特点,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能力和才干,并为自己找到最合理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发展情感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