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林子》 教案
(第2课时)
————芙蓉小学 周丽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所感悟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
1、正确流利有所感悟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
2、重点,也是本课难点:借物喻理的方法。
一、复习。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读题。首先我们来听写一组词语,我只报一遍,不重复。词语是文章最活跃的细胞。准备好了吗?
报词:香火鼎盛 香客如流 名满天下 水深龙多 喧喧嚷嚷 高僧济济
互阅,黑板出示。读。
齐读,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二、学习1——3自然段。
1、玄奘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指名读)
2、哪里看出离开的决心很大?
1、玄奘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指名读)
2、哪里看出离开的决心很大?
过渡:玄奘的离开可以理解,这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生活中很多人都认为宁可做鸡头,不做凤尾!
三、学习第9自然段
1、最终他离开了吗?(齐读第9节)
四、学习4——8自然段
1、为什么他的态度发生如此大的转变呢?这不能不提一个关键人物——方丈。他是怎么指路的,做了什么?又说了什么?默读课文4——8,用直线画下方丈的问题
3、交流。
4、出示前两个问题,方丈为什么要这么问?
5、做了什么?先将玄奘带到……又带……看到了什么?(板书:树木稀疏 郁郁葱葱)
灌木丛 扭曲
松树林 挺拔
6、这两个镜头实在反差太大了。再加方丈的问题更让人深思了。方丈问了什么?出示后两个问题,指名读。
这棵树是这里最大最高的,可它能做什么呢?
为什么这里的的每一棵都这么修长、挺直呢?
7、理解两个“这里”,这里松树的结果:薪柴 栋梁(板书)。
8、同样是松树,为什么生长的地方不一样,最后命运如此相异呢?
学生自由回答
抓住“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阳光,为了一滴雨滴,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
5、做了什么?先将玄奘带到……又带……看到了什么?(板书:树木稀疏 郁郁葱葱)
灌木丛 扭曲
松树林 挺拔
6、这两个镜头实在反差太大了。再加方丈的问题更让人深思了。方丈问了什么?出示后两个问题,指名读。
这棵树是这里最大最高的,可它能做什么呢?
为什么这里的的每一棵都这么修长、挺直呢?
7、理解两个“这里”,这里松树的结果:薪柴 栋梁(板书)。
8、同样是松树,为什么生长的地方不一样,最后命运如此相异呢?
学生自由回答
抓住“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阳光,为了一滴雨滴,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
9 、出示第8自然段,你感觉到了什么?(激情 力量 生机 这样的林子正是——生命的林子,生活在这里的每一棵树都有生存的压力,需要为了……生活在这里的每一棵树又都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是一个群体,大家相互影响,你追我赶,成为栋梁不再是梦想。)
10、方丈仅仅是在说树木吗?(借物喻理)
10、方丈仅仅是在说树木吗?(借物喻理)
11、这铿锵的话语声声敲击着玄奘的心弦啊。引读第9自然段,出示填空:(法门寺好比---------山野小寺好比---------假如我-------那么-------假如我-------那么---------)
12、你觉得方丈是个怎样的人?(分角色朗读4——9)
12、你觉得方丈是个怎样的人?(分角色朗读4——9)
六、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出示,齐读。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谈谈你的理解
2、课文学懂了吗?为什么用“生命的林子”作题目?
(1)内容上:课文讲了方丈以林为喻,留住了玄奘。
(2)思想上:课文就是想告诉我们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
(1)内容上:课文讲了方丈以林为喻,留住了玄奘。
(2)思想上:课文就是想告诉我们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
七、总结
同学们,生命的林子是无处不在的,玄奘已经找到了他的林子,你们的生命的林子在哪呢?祝愿所有的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林子,奋发向上,潜心苦修,将来成为栋梁,成为太阳,实现生命的价值。再次读最后一节
附板书:
附板书:
树木稀疏 薪柴
生命的林子
生命的林子
(竞争) 郁郁葱葱 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