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结题报告
发布时间:2017-12-2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张燕

基于学生主动发展优化教师教学行为的行动研究

(结题报告)

执笔:武进区芙蓉小学  陆榕   张燕

一、研究背景

《基础教育课题改革纲要》对课改提出了明确的规定: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多种能力培养放到突出和重要的地位上来,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主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主体的、能动的。学生是个性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成长的关键在于自身的积极性。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学生被动应付,失去主体意识,教师主要是依靠重复、强化和外在诱惑甚至肉体的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产生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活动,不仅使学习质量和效益降低,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对新课程相关内容进行深刻反思和全新理解,冲破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树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把握学生主动发展的心理特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发展的积极性,教育教学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校地处偏远小镇,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学生则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即使有一些自主的活动,也是在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教学行为有小方面的改进,但缺乏规范与提升。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创造性。经过区级课题《小学课堂教学合理预设与科学生成的研究》和市级课题《构建高效课堂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等课题研究实践,教师在学生主动发展方面有了观念上的改变,教学方式也有改进。如何让教师教学行为进一步规范并优化,以促进学生真正的主动发展?为此,我校选择《基于学生主动发展,优化教师教学行为的行动研究》的课题,并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我校的教师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二、理论思考

(一)概念界定

主动发展:发展主体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之下在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实践和积累而获得的主体发展。它包括对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主动发展的能力和主动发展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从素质教育对基础教育的要求上考察不仅要看它培养的人是否在知识技能层面上已经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看他是否具备主动发展自己的智慧和品质能否设计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

教师教学行为: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教学行为是在教师掌握必需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积累形成的教学技巧与能力的综合。 2.以教学过程为线索,教师的教学行为大致可以划分为:(1)课前的教学设计技能; (2)课堂教学技能;(3)课后指导技能;(4)学生与教学评价技能。 3.由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关涉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技巧与能力,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构成了教师教学行为的核心。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总是通过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要求反映出来。

(二)理论基础

运用主动发展的理念坚持并运用到对学生的教育和学习过程的指导之中。教育教学的观念和实践要以主动发展为出发点、归宿点、研究问题的根本点。

优化课堂管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关键是教师必须不断改善自身的教学行为,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为,不能只考虑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而必须始终着眼于学生主体发展,着眼于激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水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对教学目标和任务进行适时的调控。

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通过研究,引领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2.通过研究,使我校教师对教学行为有完整的认识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并形成能够引领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标准。

 3. 通过研究,形成我校不同学科的教师教学行为要求和教学行为策略。

4.通过研究,使教师的教学教科研能力大幅度提升,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

根据以上确定的研究目标,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下几方面内容:

 1. 对学生主动发展和教师教学行为的基本含义、主要内容、重要价值的文献研究。

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样学。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照本宣科、机械训练的教学行为不可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反而会扼杀学生的主动发展。通过对学生主动发展、教师教学行为的基本含义、主要内容、重要价值的文献研究,转变教师传统教育教学观念。

2. 以本校的教师为主,对当前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影响学生主动发展的优点和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影响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问题,包括课前预习行为、课堂教学行为、课后作业批改行为、组织学生课后学科学习行为、对学生个别辅导教学行为等方面。

3. 基于学生主动发展,研究制订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求。

根据多年来常州市教学要求、常规,本校常规要求,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制订出能引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可观察、可操作的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教师教学行为要求。

4. 引领教师落实教学行为要求的策略研究

通过校本研修、教学观摩活动、外出学习等方式落实教师教学行为要求,探索引领教师教学行为要求的策略。

5. 基于优化教师教学行为,改进教学评价的研究。   

通过教师教学行为,重建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依据该评价进行教师教学行为观察。同时把教师落实教学行为的要求纳入教师考核。通过评价机制优化教师教学行为。

四、研究过程

三年多来,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分如下几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6月):准备阶段。申报立项,调查研究,建立组织,制订研究方案,课题方案论证。组织课题组核心成员学习方案、进行分工。

第二阶段(2014年9月——2015年1月):文献学习、调查研究阶段。组织课题组核心成员对学生主动发展、教师教学行为、小学专业标准等进行文献学习研究,讨论改革思路和研究策略。调查分析教师教学行为现状,发现影响学生主动发展的问题,写出调查报告。基于文献学习和调查研究制定出具体的教师教学行为要求,并逐步在工作中实施。

第三阶段(2015年2月——2017年6月):行动研究阶段。通过校本研修、教学观摩活动、外出学习等方式在全校落实教师教学行为要求,探索引领教师教学行为要求的策略。重建教师教学评价指标,通过评价机制优化教师教学行为。

第四阶段(2017年9月——12月):结题阶段。全面总结研究过程,汇集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作好结题鉴定工作。

为确保本课题研究活动顺利展开,卓有成效,三年当中,我们课题组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深刻课题主旨

老师们教育理念的加强是课题研究的关键,而教育理念需要自我的认同、内化才能变成自觉的行为。本课题是紧密结合“自主、优化”新课程理念而提出的。因此,结合学校安排的读书活动,要求课题组成员在自主阅读时有选择、有目的地阅读跟本课题相关的书籍、文章,并做好读书笔记,定期交流、传阅,并对学习中收获的思想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实践反思,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丰厚了理论素养,提升了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并为课题组积累了一部分资料。我们还专门为课题组成员准备了一些理论专著,如:《课堂方法》、《构筑理想的课堂》、《教学理论》、《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从优秀到卓越》等理论专著。

2.加强课题管理,保证研究质量。

课题管理应该是过程管理,高效严密的研究过程是课题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课题组成立之后,我们认真研读了课题方案,揣摩领会其精神要义,把握课题的研究重点、研究方向,明确了本课题所承担的研究任务。在此基础上,对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进行了分解细化,结合新课程理念,制定了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措施,并制定了课题实施方案。为使本课题的研究更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每月参加一次课题研究例会,汇报课题研究情况;每学期围绕自己承担的研究任务上好一节研究展示课,上交有关教案课件;积极撰写论文参评并向各级刊物投稿。

我们也鼓励课题组教师之间构建学习共同体,充分发挥群体优势,提高研究效率。提倡教师自由地交流自己的研究经验、心得,并积极争取在校级、区级平台展示课题研究成果、研究经验。

3.加强课堂研讨,促进课题研究有效进行。

为了切实追求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探索教学行为的优化策略,本课题研究活动一直立足课堂,采取多种方法组织进行。我们始终把“扎实、有效”放在第一,不走过场,搞形式,努力做到“踏踏实实做事”。

教师的教学行为按教学活动的展开,可以分为教学前(准备)、教学中(实施)与教学后(评价)这样三个阶段,而且每一阶段都有很多种具体的行为方式。我们对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抽样调查,经过整理、综合、统计与分析,看到教师眼中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学观念的固化,不敢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眼中的教师行为主要存在问题是部分教师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教学语言缺乏艺术性,教学手段缺乏多样性,偏重学习成绩,课堂气氛沉闷,师生关系不够融洽。

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我们依托校本研修进行课题研究。在教师全员培训时共同学习课题方案,细分每一学年度和学期的研究计划,定期召开课题例会,让老师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借助校园网课题专题网页和教师会议业务学习基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理念,邀请区教科室徐惠仁主任做课题培训,派教师外出学习名师教育思想和方法并回校分享,让老师们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研究。校长室、教导处和教科室从行政层面安排了各类活动、竞赛,老师们在行动研究中逐步反思、转变、优化教学行为,老师们在“做”中研究成长!

五、研究成效

1.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

新的课堂教学观。通过课题研究活动,教师改变了陈旧的课堂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看成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学习的过程,师生地位也是平等的。

学生主体发展观。通过课题研究活动,教师进一步认识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每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绝大部分教师能够放手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新型的师生观。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自主性学习的关键,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因素,传统教学中师授生受的局面严重地压抑了学生主体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发展。通过参与研究活动,意识到新型的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放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只有把学生摆到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才谈得上创新与发展。

2.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国家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年来,由于我校许多青年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活动,投身于教学改革的潮流之中,涌现了一批市区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目前,我校有常州市骨干教师2名,武进区学科带头人7名,武进区骨干教师6名,常州市教学能手3名,常州市教坛新秀3名。他们在教学中,勇于创新,大胆改革。课题组成员们除了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之外,还能认真思考,不断总结,探索新问题,总结新规律,摸出新路子。三年多来,课题组成员获省市区级获和发表在省市区级刊物上的教科研论文达40余篇,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2017年我校3位校长参加区名校长工作室,3位教师参加区名教师工作室,3位教师参加市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这些都是教师从理念到行为优化的成果。

3.推动了教师行为的整体改革。

教学需要模式,但又不能模式化。我们每个教师教学的目标是以学生主动发展为主,通过教学改革,我们也探索出了有利于发展学生主动性优化教师教学行为的策略。

课堂教学准备优化策略。

期初教材分析学习;

每学期期初,教导处结合区教师发展中心教材培训会,安排所有教师参加并回校再进行备课组二次学习交流。

每周备课组内研讨:

每学期期初教导处安排各个学科组教研活动具体时间和地点,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具体负责,教导处各主任参与并检查督促活动的开展。备课组主要围绕教材、学生、教法等方面展开研讨,旨在优化教师教学行为,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单元整体集体备课:

三年多内,我们经历了手备——六年级语文教研组尝试集体备课——手备——全校教师集体备课的一个过程,我们看到了手备的好处和弊端,结合教师的发展,提出了单元整体集体备课要求,即教研组长负责统筹安排,备课组长负责资料上传,组内学习后分工,每个教师以单元整体进行电子备课并在组内分享,教师在教学后进行二次修改并撰写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实施优化策略

施教之法,贵在启导。”语文有效对话教学方法,数学尝试教学法,英语单元整体教学法是目前我校课堂教学的主要特色。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主要从师生互动方面进行课堂观察并优化:

a. 问答行为的优化策略

从“问答行为链”中的几个环节出发,罗列出以下优化策略:

问题要清晰。问题的措辞精炼、具体明了,一次只提一个问题,是保证问题清晰的最基本要求。

保证高认知水平问题的适当比例。针对目前课堂低认知水平问题比例较高的实际,应提高高认知水平问题的比例。并依照具体目的,合理安排低认知水平和高认知水平问题的次序。

教师发问之后,根据问题的认知水平和具体情境,等候3-5秒钟,给学生以思考问题、组织答案的时间。

尽量保证每个学生有回答的机会,对待内向、自卑孩子(不敢说话、怕说错话)多鼓励,问一些能成功回答的问题,增强学习自信心。

对于学生迅速而坚定的正确回答,要表示肯定,在必要时给予表扬。对待表扬采取慎重态度,被表扬的行为越具体越好。

b.讨论行为优化

讨论前,教师要确定并精确表述有待讨论的主题。

教师根据班级规模、教学目标、讨论主题等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座位模式以圆桌式为主,灵活调整。

讨论过程中教师尽量少讲话,把更多的讲话时间让给学生,同时专心倾听,密切关注学生讨论,适时、适量地介入讨论,以确保讨论不离开主题顺利进行。

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对讨论结果作总结,归纳学生对讨论主题的新认识或解决办法,为后面的讨论或其他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c. 练习指导行为优化

独立练习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讲解、示范和指导练习;

独立练习的内容应与指导练习的内容相一致;

教师与学生可共同完成独立练习中的前一二个问题;

对于较困难的知识或技能,可将其划分为几个小部分,依次讲解、示范和练习;

均衡安排独立练习的题量和题型,练习量的大小以学生能够完成又不致产生做“附加作业”的想法为度。

教师要向练习中有困难的学生及时提供帮助,如果必须讲解,一定要简短。

教师要建立学生独立练习的常规,如安静书写、翻阅笔记本和教材、必要时间向教师寻求帮助、不与同学闲谈,完成练习后阅读教材复习、预习下一课内容等。

课堂教学管理优化

学校采用“公开式”、“自主式” 与“推门式”相结合的方式管理教师教学行为。每学期期初,各教研组备课组第一次教研活动时制定好学期计划以及教师个人公开课教学计划,在开课前一周上报教导处。教研组长负责发布通知,教导处、校长室安排行政人员参与。对积极自主申报区级教学公开课的教师,学校搭建平台助力成长;校长室协同教导处,每周抽取不同学科、不同职龄教师提前一晚告知,由校长室、教导处、教研组长组团推门随堂听课。

学校校长室、教导处安排行政人员,对照教师、班级任课表,每天不定时检查课堂教学真实性及开展情况,并做记录。以此督促教师不占用学生学习该课程时间,向40分钟课堂要效率!

(4)课堂教学评价优化策略

学校教导处每学期期初、期中、期末三次进行教学常规检查,从教师备课、反思、听课、学生作业批改等方面进行细化评价,并及时总结、反馈。

学校教科室在尝试、修改的基础上,确定了教师教科研手册,每学期一本。从多维度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评价,通过自主申报与学校审核,评选出学年度教科研先进个人,予以表彰。

4. 促进了学生个性的自主发展

随着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优化,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越来越鲜明。这三年中,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自主性发挥得更明显,在各级各类活动中也硕果累累。

五、存在问题和不足

1.本课题着眼于教师教学行为优化及学生自主发展,研究选题过大,研究范围太广,因此研究不够深入、扎实。

2. 课题组中心成员在研究过程中出现工作调动、数月病假,影响了课题的研究进度。

3. 在教学质量监控、检测压力之下,优化策略与措施不能一以贯之。从根源上改变教师“分数唯上”的观念,举步维艰。下一步,可以从改革评价机制上做深入研究和探讨。


附注:研究组织

课题组长:刘亚华、张燕 

课题主要成员:陆榕、周丽萍、莫金霞、梁晓英、邹彩虹、孟丽勤、缪小燕、周燕芬、吴敏

课题参与成员:高志舜、喻建杏、胡波、陈跃飞、姚丽娟、董晓平、陆云芳、顾洪良、张海民、张金标、陈芳、朱文波、朱燕、戴丽琼、高玉莲、王小娟、单雪莲、顾新亚、张玉娟、周小凤、任亚娟、杨露、朱华凤、刘丽萍、单银娥、冯姣姣、林燕、丁锋、张海霞、高丽芬、岳晓春、陈祥娣、马桂玉、金莉、冯琦、徐君、陈丹君、赵惠琴、杨洁、梁伊丽、莫玉娟、朱春漫、陈晓珊、潘忱俪、刘云洁、陈丽娟、周见宇、张华娟、朱爱芬、朱优华、马桃峰、许云海、巢玲、陆燕玲、王芬、汤夏芸、朱蓉、赵梓钧、周恩凯、白静、朱明耀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