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染”而生 妙“布”可言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07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朱明耀

——芙蓉小学2025生命教育月系列活动(劳动美育篇)

非遗植物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蕴含着先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的追求。本次以“植物染”为主题的劳动美育活动,不仅仅是一次知识技能的学习之旅,更是一场陶冶情操、滋养心灵的艺术盛宴。我们希望学生能在活动中发现大自然生命的宝贵,体验动手创造的乐趣,感受收获成果的喜悦,从而培养对美的追求和欣赏。

一走进活动现场,同学们立刻就被陈列在展示架和展示柜上的扎染工艺品吸引住了目光,光彩夺目的黄、古朴端庄的蓝、沉稳大气的黑、高贵典雅的紫、温柔娴静的粉……再走近一些细细观察后,同学们发现这些工艺品不仅色彩缤纷而且花纹还很别致,有植物类的花纹,如:枫叶、小草、太阳花……还有动物类的花纹,如:羽毛、鱼鳞……唷,这儿还有几何纹路的呢!同学们纷纷感叹:“真神奇啊!”

活动终于开始啦!来自常州大学城美胜生物的讲师为大家讲述了植物染的历史文化。原来,植物染又称“草木染”,是利用大自然中自然生长的各种含有色素的植物提取色素来对被污染物进行染色的一种中国传统的织物染色方法。这种染色方法早在西周时代就已经有了历史记载,多本古籍文献都记录了植物染的色彩名称,到了清代的《雪宦绣谱》,已出现了各类色彩名称共计704种之多。

“那这些颜色都是来自什么植物呢?”刚有同学发出疑惑,就见老师拿出了大大小小数十个透明小罐子,里面分别装着各式干枯的植物标本。这个叫板蓝根,对了,就是我们感冒时喝的那个板蓝根,它的叶子就是植物染色彩中靛蓝的出处;那个叫栀子,从那里面提取出来的就是古代皇室才能用的明黄;咦,居然还有一罐红茶,从它里面可以提取出各种棕色哦……真是不得不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啊!

了解了植物染的历史和制作工艺后,就到了最让人激动的扎染环节啦!同学们在讲师团老师们的指导下,先借助弹珠、皮筋、棉绳、小木棍等工具,通过扎、夹、绞、折叠等各种扎染方法,对自己的小手帕进行了一番“改造”;然后挑选了自己最喜欢的色彩,分组将“改造”好的手帕投入煮锅中,进行搅拌煮色。讲师团温馨提示:织物一定要完全被浸泡;浸泡烹煮的时间越久,着色力就越好。

终于,在同学们殷切地期盼中,我们的植物染手帕出锅啦!怀着开盲盒似的忐忑又期待的心情,同学们迫不及待地“解救”出被束缚着的小手帕,先用清水冲洗固色,然后缓缓打开……顿时,听取“哇”声一片。鱼鳞纹、水波纹、圆环纹、云纹……纹路不一,色彩各异,但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美。

一次满载知识与技能、审美与巧思的劳动之旅虽然结束了,但是却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生命意义的兴趣,培养了芙小学子发现和创造美的能力。

芙蓉小学供稿  撰稿:缪小燕  拍摄:潘忱俪 赵梓钧  一审:缪小燕  二审:刘亚华  三审:王薇)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