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将传统文化与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关键。2025年1月15日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的孩子们在老师、家长志愿者和食堂工作人员的共同协助下,与中华传统文化开展了一场不一样的“约会”——“舌尖上的新年”年俗活动。
年味“串”出来
鲜亮的草莓、嫩绿的提子、火红的山楂、嫩黄的香蕉……用小小的竹签一串,裹上晶莹剔透的糖浆,撒上一点点黑芝麻粒,再用糯米纸轻轻一裹,水果的酸甜混合着糖浆的香甜,那滋味别提多诱人了。有心的家长志愿者还带着一年级的孩子们亲手设计了别致的造型糖葫芦,圣诞老公公、小雪人、小娃娃……引得高年级的同学纷纷驻足观看,羡慕不已。
年味“搓”出来
元宵是中国汉族传统小吃之一。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二年级的同学们在老师和家长志愿者的带领下,先用榨汁机榨果汁,紫红的火龙果汁、嫩绿的猕猴桃汁、橙色的胡萝卜汁……五颜六色,果香扑鼻。接下来,家长志愿者用这些果汁和面、搓条,老师们将长条的面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同学们则开始揉搓,大家分工合作,不一会,一盘盘红的、绿的、黄的小元宵就完成啦!煮熟以后,淋上豆沙煮的汤汁,热乎乎、香喷喷、甜滋滋,同学们吃得可开心了!
年味“卷”出来
春卷也叫春饼,是中国民间节日传统食品。春卷除了表示迎接新春的意思以外,还因为春卷里面通常包含了大量春天新鲜的蔬菜,因此营养价值非常高。你瞧,三年级的同学们小心翼翼地将薄薄的春卷皮放在桌上,再摆上鲜香的青菜香菇肉馅、甜糯的豆沙馅,卷一卷、折一折、再卷一卷,春卷就完成啦!在食堂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经过高温油炸,这些原本还有点软乎乎的春卷立刻一个个挺立饱满了起来。瞧一瞧,色泽金黄;闻一闻,香味扑鼻;尝一尝,酥脆香甜。
年味“做”出来
作为过年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团子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蕴涵着美好的象征意义。团子即团团圆圆之意,这正是每个家庭每个人永远的期盼。四年级的家长志愿者们接热水、和面、分剂子,忙得热火朝天,同学们围在一起把剂子先揉成结实的面团,再捏成窝窝状,包入馅料,最后慢慢揉捏封口,调整形状。为了更好地区分咸甜口味,同学们特意将菜馅的揉成圆形,豆沙馅的捏成了尖头状。由于团子的制作对双手协调性要求较高,有的同学在制作过程中频频失败,但是他们也毫不气馁,虚心向老师、家长、同伴们请教,一次次尝试,终于做出了像样的团子,别提多自豪了!
年味“包”出来
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五年级的同学们就用自己的一双巧手包出了一个个白白胖胖的饺子,有的同学还特意准备了硬币、红枣、花生,一起包进饺子里,祝愿吃到的同学在新的一年里能身体健康、鸿运当头、每天都有好事发生。
年味“蒸”出来
脚踏糕也叫年糕,因制作时需要用脚踩踏,故得此名。“糕”谐音“高”,过年吃脚踏糕被赋予“年年高”、“一年高一年”等吉祥之意。按常州地区的风俗习惯,每当春节或重阳节,各家各户都要做糕,而脚踏糕则是其中最讲究的一种。今年,我们六年级的同学就和老师、家长一起向脚踏糕发出了挑战。浸米、磨粉、上蒸、踩糕、抽糕,每一个环节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由于制作过程异常繁琐,所以状况百出,但是同学们在有经验的老师傅的引导下,在老师和家长志愿者的协助下,不断摸索、改进,最后终于成功完成了脚踏糕的制作。看着一框框新鲜出炉的香喷喷的脚踏糕,同学们欢呼雀跃,无比激动!
六个年级,六种美食,六种不同的年味。通过此次年俗活动,同学们既学习了传统文化知识,又掌握了劳动技能;既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又培养了乐于分享的品质;既激发了学生发扬和传承中国文化的内驱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今后的工作中,芙蓉小学将汲取本次活动的成功经验,用心策划、开展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学生活动,让每一个芙小学子都能在这片沃土茁壮成长!
(芙蓉小学供稿 撰稿:缪小燕 摄影:顾晓萱 一审:缪小燕 二审:刘亚华 三审: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