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曲
顾晓萱:哎~批作业就像开盲盒,开到什么全凭运气。
缪老师:怎么啦?怎么听到你一直在叹气呀?
顾老师:上节课刚讲的内容,作业批到人憔悴。我都不知道学生学了点啥,可能他们也不理解我教了点啥。
缪老师:我最近在学习“教-学-评”一体化,我觉得对我们的教学有所启发。
顾晓萱:“教-学-评”一体化我在新课标中读到过,但是对于它如何落实到我们的课堂,我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路径。
缪老师:其实“教-学-评”一体化是指将教学、学习与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教学和学习的改进,通过教学与学习促进评价的精进。打个比方,如果说教育目标是目的地,那么教-学-评”一体化是一艘航母,“教师的教”是方向盘,“学生的学”是发动机,“教学评价”是燃料,他们共同协作,达成目标。
顾老师:哦~我懂了。我现在就是缺乏“燃料”,所以无法启动“航母”,也就导致我的教学状态停滞不前。
缪老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主持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要注重“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实施目标、活动、评价相统一的教学,明确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评等方面的内涵和要求,体现以学定教、以教定评,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把评价镶嵌于教学之中(教育部 2022)。但是,目前我们的英语教学中仍存在教与学目标不一致、认为考试就是评价、课堂忽视评价活动设计、认为教学与评价叠加就是教学评一体化、评价形式单一滞后等情况。基于此,在缪小燕和顾晓萱两位老师的领衔下芙蓉小学申报了区级课题《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研究》。今天我们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英语课堂活动设计策略探究。
第一篇章 关于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的个人理解(关键词,然后个人解读)
顾晓萱:首先我对“教-学-评”的理解是,“教”即教学目标,“学”即教学活动,“评”即教学评价。所以当它被应用于课堂时,我们的教学就应围绕“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等核心问题,将课程内容组织结构化,使教材单元转化为课程单元来确立育人目标,并通过学法指导和知识结构化理解与课堂活动设计,撬动课程评价,而课堂评价活动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为检测育人目标服务。
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新定位“评价”,要认识到评价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我们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可以是评价的方式或内容。不同的评价方式可以带来不同的效果,但是评价的最终结果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学习目标的意义达成。评价来源于学生的具体回答、真实表现、思维过程等。因此,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和深挖有理有据、问题的提出要有技巧有深度、问题的反馈要及时合理,要与我们的“教”相一致,与学生的“ 学 ”相一致。
莫:有教必有学,有学必有评,教学评三者融合推进,才是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评都围绕同一个目标而进行,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目标就是一堂课的灵魂,既是出发点,也是归宿。所以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一堂课的重中之重,目标从何而来?从教材中来,从课标中来,从学生中来。制定目标后,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紧扣目标,学生的学以目标为方向,课堂中的评价以目标为导向。并且,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有教学评三个步骤构成,每一个教学环节就是一个小循环,多个小循环,最终呈现课时目标的大循环,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许:我也这么认为,在小学英语“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中,“目标一致性”是核心要点。它意味着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以及评价目标必须紧密相连,相互契合。教学目标是教师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所设定的方向指引,它决定了教师要教什么以及期望学生达到何种学习成果。学习目标则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应努力达成的具体学习要求,它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向和预期收获。而评价目标是对教学和学习目标是否达成的检测依据,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缪:“教-学-评”一体化,不应该只是局限于某一节课的一体化,而应该是一个单元的一体化、一个知识结构体系的一体化,所以我想到的关键词就是“单元整体设计”,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内容的要求下,明确每个单元的单元目标,进一步提炼学科的大概念,然后将其转化为核心问题,接着为他们设计核心任务,再设置一系列的子任务,而每个子任务又对应这一定的学习活动,从而来完成整个单元的设计。
张:立足于这学期我们开启2024版译林小学英语三年级新教材,“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显得尤为关键,所以我想到的关键词是“三新”,即:新理念、新教材、新评价。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明确强调注重教学评一体化设计,聚焦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明确解决“学什么”和“评什么”两个关键问题。三年级新教材采用单元整体设计理念,提出了Big question,实现在教学设计中以问题为导向,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效实现学生的素养立意。评价作为必不可少的环节贯穿于整个单元教学活动之中,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发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及时反馈,促进教学、评价与学生学习三者之间的深度融合,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落地。
主持人:通过大家的前期学习和个人解读,在三新理念下,进一步明确育人目标,通过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评价,将课程内容组织结构化,将教学评融合推进到我们的课堂中来。今天张老师为大家呈现了一节三年级Unit4This is my friend第一课时。张老师你能谈一谈,在本节课中,你是如何将教学评融入到你的教学设计中去的?
第二板块:教学评一体化活动设计的策略(先讲策略观点再结合张燕的课或者个人实践出发)
张:三年级Unit4 This is my friend主题为“介绍朋友”,属于“人与社会”主题范畴。在社交场合中,学生通过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朋友,帮助他们更好地相互了解,促进人际关系的建立。我所执教的第一课时Lead-in围绕Big question:“How do you introduce your friends?”,通过观察图片与听对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单元学习。设置“朋友间相互介绍”和“向家人介绍朋友”的单元学习目标。以单元主题图整体呈现学习情境,将看图片、听对话、看视频作为学习热身活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单元主题,带着对Big question的思考开始本单元的学习。 Cartoon time初步回应Big question,引导学生初步掌握介绍朋友的句型“This is...He’s/She’s my friend.”。该语篇讲述了Bobby向姐姐Tina介绍自己的好朋友Sam的故事,为学生提供初步感知单元核心语言的情境。Letters in focus联系卡通故事的内容,聚焦字母Ll、Mm、Nn的学习。
顾晓萱:我参与课张老师这节课的整个磨课过程,其实在第一版的教学设计中,我们是利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来检测学生对于核心语句的掌握度的,但是在实际操练中我们发现,这种方式无法面向全体学生,且有无法操练的弊端。所以在后面的课堂中,我们就设计了表演情境任务,将核心语言应用于课堂实际,并利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反馈任务评价。
第三板块:如何做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主持人:在“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中,评价指向目标的落实,要贯穿教与学的全过程,以评促学、以评促教,评即是学,评即是教,将教、学、评三者融为一体,在教学中,你们觉得应该如何落实目标、评价和活动的一致性?
莫玉娟:1. 以学业质量为评价标准,以评促教
《课程标准》倡导基于证据的评价,这就需要对目标达成的程度进行标准界定,也就是确立评价标准。《课程标准》增加了“学业质量”板块,为教师该如何教、教到什么程度指明了方向。教师要以学业质量标准为评价标准,它引领着教学该走到何处及何种程度。只有对应学业质量标准,教师才能更科学地制订出课时评价标准和课时教学目标,体现目标与评价的一致性,实现以评促教。
缪:选择适当的形成性评价课堂技术,来获得教学反馈,用语改善教和学。比如应用,当学生能够将自己的学习迁移到新的环境中时,理解就展现出来了。因此检查理解的最好方法之一,是看学生是否能够在某种新的情境下应用,这种方法包括要求学生寻找或者创造新的例子来说明新学的概念。
许:聆听了张老师的这堂课,我明白了原来评价必须要有针对性与及时性。教师在课堂上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评价。比如观察学生的参与度,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等。在张燕老师的课堂上,观察学生在Free talk、唱歌、看图说话、角色扮演等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同时,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贯穿全过程。
顾晓萱:学生的素养、态度、情感体验、价值观念等综合表现难以通过纸笔测试全面衡量,可以通过高质量的表现性评价任务实现。表现性评价强调“实作”与“表现”,如通过表演、展示、写作、操作等更真实的行为表现测评学生的能力,学即是评,评即是学。在本课中,教师设计了多个表现性评价任务,如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语言代替Bobby介绍替他朋友以及向其他人介绍学生自己的朋友。在这些表现性评价任务中,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表现,评价他们是否真正掌握本课语言知识,以及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能力和素养。教师还可根据观测结果及时调整教学,促进学生学习。学生在完成表现性评价任务的过程中能提高能力和形成素养,学即是评,评即是学。
周:接着顾老师的观点,我再补充一点。高质量的表现性评价任务还可以匹配科学、规范的评价量表。评价量表的设计首先要确定评价内容,如任务的完成度、态度或素养形成。其次,要结合具体任务确定评价维度,如写作任务的评价可考虑所表达的内容主题聚焦度、内容丰富性、语言正确性、书写工整度等;口语任务的评价可考虑语音语调的准确度、语言的流畅度、语言表达意义的准确度等。再次,要考虑评价等级及其所代表的掌握程度。最后,要考虑评价主体,是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还是教师评价等。评价量表在一堂课中不宜使用过多,否则是为了评而评,流于形式,因此其呈现的时机也须考虑。
张:落实目标、评价和活动的一致性,首先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要一致;其次教学设计要指向教学目标达成的具体的学习活动,让教学目标与学生的活动目标一致;在活动过程中评价要指向课程目标与学习目标的达成。新教材基于单元主题、单元内容和单元活动,在单元首页设计“可观测、可操作、可评价”的学习目标,在单元最后的评价板块设置与学习目标相一致的评价项目,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这是新教材的价值之一,也是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具体落实。
主持人:在新时期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仅能赋予课堂教学新的内涵,还能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我们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及个体差异,采取可行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我们且行且思,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