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研组活动记录
主 题 | 音乐的美育实施理念与策略方法 | ||
内 容 | 美育 | 主讲人 | 汤夏芸 |
时 间 | 2023.10.18 | 地 点 | 综合办公室 |
参 加 人 员 | 王芳 陆燕玲 汤夏芸 | ||
活 动 过 程 | 王芳:音乐教育评价要遵循美育评价规律,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丰富评价内容,完善评价方法。教学评价注重考查学生必备的音乐知识与技能,音乐欣赏、表现与创造能力,以及音乐专项特长,特别是学生在真实音乐生活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创新评价形式和方法,倡导师生共同参与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评价,坚持终结性音乐考试评价与过程性音乐素质测评相结合,杜绝可能导致死记硬背等应试倾向的考核内容与方式,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的音乐艺术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在教学评价中展现音乐才能和学习成果的机会。通过教学评价激发兴趣、创造性,满足表现欲,获得成就感,为学生学习音乐注入动力与激情,并有效促进和引领音乐教学的改革发展。
陆燕玲:音乐表现教学是学生最喜爱、最期待的音乐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演唱、演奏,以及以音乐为主要内容和载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等,这些内容是以人声、乐器为主要媒介表现音乐、抒发情感的艺术形式。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演唱、演奏,以及歌表演或音乐剧表演等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能有效激发音乐学习兴趣,积累音乐表演经验,体验演唱、演奏等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表现力。音乐表现教学最重要的是要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这种平台可以是课内课外的、校内校外的、正式非正式的。要尊重学生的艺术个性、艺术爱好与表演创意,要鼓励学生自信表现,切忌以专业化思维和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表现,以免伤害表演兴趣和表现激情甚至身心健康。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或题材的演唱、演奏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在完成独立或与他人合作表演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掌握音乐表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用音乐来表达个人情感以及与他人交流、融洽感情,丰富对音乐的感知和体验,促进对音乐的理解,不断提高艺术表现水平。
汤夏芸:课外音乐活动要真正实现常态化、群体化,就不能让其滑向技术化、专业化的误区,就必须走生活化之路。长期以来,课外音乐活动的技术化、专业化倾向是较为普遍的,育人意识比较淡漠,习惯于枯燥的技能训练,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与爱好因此被磨灭。课外音乐活动必须对接学生的现实音乐生活,树立为学生音乐生活服务的意识,无论是内容的选择、形式的组织、指导的方式、评价的标准、展示的样态等都必须走生活化、业余化之路,真正让课外音乐活动融入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的全过程与各方面。 |
备注:每次活动结束后,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及时收齐所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