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备课组第1次活动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08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徐慧

1.jpg  

劳动备课组活动记录

  主    题:劳动新课标解读

  内    容:《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意义阐释和内涵解读

  主讲人:徐慧

  时    间:2023.9.8

  地  点:中年级办公室

  参加人员:梁伊丽、郭晓彩、徐慧、缪小燕、周燕芬、顾晓萱、许佳宁、庄雅淇、沈艳、莫玉娟

  活动过程

  徐慧:随着《课程标准》的发布,如何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切实推进劳动课程的有效实施,真正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就成为学校和教师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也是劳动课程实施必须要解决和探索的问题。我们本次教研活动的理论学习聚焦了安徽师范大学周兴国教授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义务教育劳动课程的性质、理念和目标》,经过教研活动前的自主学习和内化理解,下面请各位来谈一谈个人的一些学习体会。

  缪小燕:学习新课标之前,我们往往把劳动等同于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等同于劳动课程,没有在劳动、劳动教育、劳动课程之间做出应有的区分,对劳动课程性质理解的偏颇或错误。实际上,《课程标准》对劳动、劳动教育、劳动课程三个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做出了明确的说明,它们三者之间关系可概括为:劳动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是劳动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劳动教育具有多方面的载体,劳动课程则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劳动课程的实施,学校发挥其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从而最终实现劳动的育人功能。

  周燕芬:《课程标准》提出了六大课程理念,即坚持育人导向、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倡导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注重综合评价以及强化课程实施的安全保障。劳动课程的六大理念涉及课程价值、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保障等,勾画出劳动课程的应有样态,为劳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明确了可参照标准。

  沈艳:《课程标准》关于坚持育人导向,明确了劳动与教育的关系,即在劳动教育中,劳动既是教育的手段,同时也是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前者突出劳动的综合育人价值,即劳动对于学生的道德、智力、体质、审美方面的教育价值;后者则将劳动本身作为目标,意味着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品质以及劳动能力。我们老师需要多维度地审视劳动的教育意义,不能孤立地或片面地理解劳动课程的教育意义。

  庄雅淇:劳动课程实施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与传统的劳动课程不同,《课程标准》将学生的亲身参与作为劳动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突出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要求在劳动课程的教学中,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出发,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避免单纯的劳动讲解或劳动机械训练,通过设计、制作、试验、淬炼、探究等方式,在具体的劳动实践过程中培养劳动知识和技能,体悟劳动价值,培育劳动精神。

  郭晓彩:劳动课程评价注重综合评价。一是评价内容多维。对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品质和劳动知识技能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既评价劳动成果,也评价劳动过程表现。二是评价方法多样,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平时表现评价和学段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表现评价主要采用劳动任务单、劳动记录清单、劳动档案袋等工具以了解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学段综合评价是学期、学年或学段结束时的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三是评价主体多元。对学生的劳动素养评价,既有教师的评价,也有学生自我评价,此外还有家长参与对孩子的评价。

  徐慧:通过本次的交流,相信大家对于劳动新课标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切实推进劳动课程的有效实施,真正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11.jpg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