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局部 课程目的
一、总目的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开展所必需的数学的根底知识、根本技能、根本思想、根本活动经历。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络,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展考虑,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才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才能。
3. 理解数学的价值,进步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目的从以下四个方面详细阐述:
知识技能
●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
●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讨论、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搜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
●参与综合理论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历。
数学考虑
●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才能,开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开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测、证明、综合理论等数学活动中,开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才能,明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独立考虑,体会数学的根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进步理论才能。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根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开展创新意识。
●学会与别人合作交流。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制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体会数学的特点,理解数学的价值。
●养成认真勤奋、独立考虑、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目的的这四个方面,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亲密联络、互相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的。这些目的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考虑、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开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的的实现。
二、学段目的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那么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详细情境中,能进展简单的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简单的数据搜集、整理、分析的过程,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考虑
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展估计的过程中,开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开展空间观念。
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展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3. 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测。
4.会独立考虑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
1.能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根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别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忆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在别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制困难。
3.理解数学可以描绘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亲密联络。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第二学段〔4~6年级〕
知识技能
1.体验从详细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理解负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能解简单的方程。
2.探究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根本特征;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根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根本方法。
3.经历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4.能借助计算器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数学考虑
1.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2.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开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3.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活动中,开展合情推理才能,能进展有条理的考虑,能比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考虑过程与结果。
4. 会独立考虑,体会一些数学的根本思想。
问题解决
1.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
2.能探究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经历与别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考虑过程。
4.能回忆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
1.愿意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别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制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可以学好数学。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4.初步养成乐于考虑、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等良好品质。
第三局部 内容标准
第一学段〔1~3年级〕
一、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1.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 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
3. 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描绘万以内数的大小。
4. 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展估计。
5. 能结合详细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和分数。
6. 能结合详细情境比拟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拟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7. 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展交流。
〔二〕数的运算
1. 结合详细情境,体会整数四那么运算的意义。
2. 能纯熟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3. 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4.认识小括号,能进展简单的整数四那么混合运算〔两步〕。
5. 会进展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6. 能结合详细情境进展估算,并会解释估算的过程。
7. 经历与别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8. 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三〕常见的量
1.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能认识钟表,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时间的长短
3. 认识年、月、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4. 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展简单的单位换算。
5. 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四〕探究规律
探究简单的变化规律。
二、图形与几何
〔一〕图形的认识
1. 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
2. 能根据详细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识别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3. 能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4. 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5. 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6.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
7. 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展分类。
〔二〕测量
1. 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在理论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展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3. 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展测量。
4.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5.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能进展简单的单位换算。
6. 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
〔三〕图形的运动
1. 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
2. 能识别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 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四〕图形与位置
1. 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绘物体的相对位置。
2. 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识别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会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三、统计与概率
1. 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展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2. 经历简单的数据搜集和整理过程,理解调查、测量等搜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3.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展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涵信息。
四、综合与理论
1.通过理论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
2.在理论活动中,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经历理论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第二学段〔4~6年级〕
一、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1. 在详细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 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展估计。
3. 会运用数描绘事物的某些特征,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 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5.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6. 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素〕数和合数。
7. 结合详细情境,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进展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8. 能比拟小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大小。
9.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
〔二〕数的运算
1.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2.认识中括号,能进展简单的整数四那么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3.探究并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展一些简便运算。
4.在详细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5.能分别进展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6.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7.在详细情境中,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8.经历与别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9.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适宜的方法进展估算。
10.能借助计算器进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究简单的规律。
〔三〕式与方程
1.在详细情境中能用字母表示数。
2.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3. 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如3x+2=5,2x-x=3〕,理解方程的作用。
4.理解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四〕正比例、反比例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详细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3.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图,并会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4.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关系量的实例,并进展交流。
〔五〕探究规律
探究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二、图形与几何
〔一〕图形的认识
1.结合实例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
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间隔 。
3.知道平角与周角,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4.结合生活情境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
5.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知道扇形,会用圆规画圆。
6.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7.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8.能识别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
9.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
〔二〕测量
1.能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能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角。
2.探究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知道面积单位:千米2、公顷。
4.通过操作,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探究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会用方格纸估计不规那么图形的面积。
6.通过实例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能进展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米3、1厘米3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
7.结合详细情境,探究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外表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8.体验某些实物〔如土豆等〕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图形的运动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等,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程度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3.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能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运用它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
〔四〕图形与位置
1.理解比例尺;在详细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展图上间隔 与实际间隔 的换算。
2.能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间隔 确定其位置。
3.会描绘简单的道路图
4.在详细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限于正整数〕表示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
三、统计与概率
〔一〕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1.经历简单的搜集、整理、描绘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可使用计算器〕。
2.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如调查、试验、测量〕搜集数据。
3.认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4.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5.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
6.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展交流。
〔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1.结合详细情境,理解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2.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绘,并能进展交流。
四、综合与理论
1. 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理论活动。
2.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在给定目的下,感受针对详细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
4. 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络,获得数学活动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