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时间 | 2023.4.6 | 主讲人 | 王月屹 | |
活动主题 | 100以内的加减法(一)集体备课 | |||
活动地点 | 会议室 | |||
参加人员 | 周琳、王薇、王月屹、朱燕、单雪莲、姜丹妮 | |||
活 动 内 容 | 王薇:重视估算。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要求“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本单元在教学口算和笔算的同时教学估算,要求学生不算出结果,说出得数是几十多。分别安排在练习七、练习八和单元复习里。教学方法是在能进行口算、笔算的基础上,引导估算。第51页第2题先说出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的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这是第一次出现估算。教材先作出估算的示范“65+30得数是九十多”,让学生自己想出估算的方法。有的学生可能想“先算60+30得90,所以得数是九十多”,有的学生可能想“六十几加30得九十多”……《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他们的估算策略会有所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时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方法多样化。“先估算、再计算”在这里能通过计算验证估算是否合理,在以后能利用估算监控计算是否正确。 朱燕:比较算法,理清思路。 在计算教学中,教材三次组织算法的比较。第一次是比较两位数加整十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前者先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即十位上的数相加),后者先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即个位上的数相加)。这种比较能让学生理清不同情况的计算思路,掌握算法,也渗透了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思想,有益于竖式的教学。教学时可分三个层次进行:首先在例题里比较45+30和45+3的计算,初步知道计算过程。 不同点;然后是“想想做做”第1题,比较学具操作过程和计算时的思考,从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变化到整十数或一位数加整十数;最后是“想想做做”第2题,分别比三组题的计算,得到概括性的认识。 王月屹:操作学具,获得算法。 第46页例题在列出算式45+30以后,先让学生用摆小棒和拨算珠的方法计算。学生在一年级(上册)里初步形成了用小棒计算的经验,完全能够用来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拨算珠计算虽然是第一次,学生也能进行。操作学具进行计算的目的不限于得到结果,更要从中体会计算的步骤和方法。教材要求学生交流操作学具的思考,体会都是先把40和30相加,从而得到“蘑菇”卡通的算法。计算45+3仍然先摆小棒或拨算珠,经历两位数加一位数算法的探索过程,从中抽象出“番茄”卡通的算法,再次体验使用学具是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 周琳:结合计算教学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口算和笔算例题后面的三次“想想做做”里,解决的实际问题都是已经教学的。有些用表格呈现,有些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图文呈现的实际问题,适当增加了文字量,把许多数学信息都安排在对话中。与一年级(上册)的实际问题相比,本单元新授的实际问题,数量关系较难理解。因此,这些实际问题的教学都编排了例题,并安排了必要的练习。 单雪莲:原有的、去掉的、剩下的是三个相关联的数量,它们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原有的-去掉的=剩下的……按事情的发生、发展顺序表述,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一年级(上册)已经教学。 去掉的+剩下的=原有的原有的-剩下的=去掉的……表述的顺序与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不完全一致,学生比较难理解。在本册教学。 第49~50页教学求原有多少的实际问题。例题让学生在直观情境中理解题意,体会已采的个数与树上还剩的个数合起来就是树上原有桃的个数,根据“合起来”的关系选择加法计算。理解题意是正确理解数量关系的前提,要让学生看着图画和两只猴的对话,把题意完整地说几遍,短时记忆在头脑里。体会数量关系是重点,要联系生活经验,在直观情境中理解。 姜丹妮:求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也是生活中常见的。教材努力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在排一排、比一比等活动中探索解法。 第61页例题以两名学生抓花片为题材,其中女生抓8个蓝花片,男生抓13个红花片,问哪一种颜色的花片抓得多,多多少个。回答这个问题时,学生根据两种颜色花片的个数,通过比较数的大小,很容易知道红花片抓得多。至于红花片多几个,要通过排一排、比一比才能知道。学生在一年级(上册)中就具有了这些知识和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