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的艺术》教学设计
芙蓉小学 赵梓钧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学生通过观察欣赏大自然中、中外美术作品中对比元素的使用,找到对比手法在画面中的运用,感受对比手法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和特色。最后把自己的作业运用对比的手法改画成一幅有对比趣味的作品。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有一定的感知能力,观察力日趋成熟,也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对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的欣赏缺乏方法。这节课就是要通过一些列欣赏活动,让学生掌握欣赏方法,观察到作品中的对比元素,并说出自己对于作品中对比手法的感受。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信、大胆,热爱绘画,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些特性,培养他们观察生活的眼睛和体味生活的心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评析活动了解对比的表现手法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能运用对比手法把自己的作业改画成一幅有对比趣味的作品。 2.在欣赏、创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3.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欣赏并表达出作品中的对比手法带给自己的感觉,并能改画出有对比趣味的作品。 教学难点:能感受到艺术作品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所产生的美。
教学准备 课件、板贴、预习单、学习单、作业纸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初识对比 1.下发预习单,引导学生收集生活中存在的用眼睛可以观察到的对比并组织交流。 2.出示荷花图,提出问题:生活中对比随处可见,你知道摄影师是如何将生活中的对比运用在摄影作品中的吗?首先让我们看一看这张照片中拍摄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先看到这朵荷花? 3.揭示对比的概念,并引入课题。 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的对比,组长汇总并交流。 学生观察,交流感受,并了解观察对比可以通过色彩和造型两个方面。
设计意图:确定本节课的欣赏主题——对比,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对比,并将学生从生活中
感知到的对比引入到摄影作品中,注重图像识读和审美感知,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欣赏对象
——艺术作品中的对比,明确对比的概念。
探究对比 1.挑战任务一:探究摄影作品中的对比 出示一张风景摄影作品,引导学生闯关。 关卡一:整体观察找对比。整体观察,说一说你感受到的最强烈的对比。 关卡二:局部观察找对比。局部观察,说一说你还发现了哪些对比? 关卡三:情感体悟。猜一猜摄影师想表达怎样的情感? 2.挑战任务二:探究艺术画作中的对比 要求每个小组从课本P28-29页选择其中一观察思考并表达感受,掌握对比探究的方法。 小组欣赏讨论,运用学到的对比探究方法,完
幅艺术画作,运用刚才学到的对比探究方法,进行欣赏讨论,并完成学习单。 组织各小组进行交流汇报。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在艺术作品中运用对比的手法? 小结:正是因为这些对比元素的存在,才让艺术作品节奏更鲜明,画面更强烈,从而产生了别样的美。 成学习单。 小组长上台交流汇报,台下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知摄影作品中的对比,通过问题引领初步形成欣赏画面中对比的策略。
以学习单结合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的方式内化学生欣赏画作中对比的欣赏策略,完成艺术名
家名作基础知识的积累。
浅尝对比 1.播放运用对比手法改画作业的示范视频。 2.出示作业内容与要求。 作业内容:运用学习到的对比知识改画一幅自己的作业。 作业要求:可以选择造型或色彩方面的一组或两组对比元素进行改画。 小提示:想要选择造型方面的对比可以尝试改画原稿哦! 3.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改画想法并尝试改画,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学习。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改画想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学习教师示范视频,形成运用对比元素进行改画的意识,掌握改画的方
法。
品评对比 1.在班级里开展对比艺术品鉴会,引导学生互评,鼓励学生自评。 2.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并不是所有作品中的对比都应该是鲜明的、强烈的,也会存在微妙的对比。 学生互评、自评。 学生欣赏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将欣赏名家名作中的对比的欣赏策略迁移到同学作业的
品评中,锻炼学生欣赏、感受作品美的能力。
总结提升 由此可见,对比让艺术作品产生了丰富的变化,带给人们不同的美的体验。我们更加感受到对比是美的基本要素,它源于的生活,经过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巧妙运用,美化美化了我们的生活,例如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体现出了对比的艺术。对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能够继续观察对比,感受对比,运用对比装点生活。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对比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引导学生爱生活,更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