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级数学 备课组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 2023.3.24 | 主讲人 | 蒋敏杰 | |
活动主题 | 扬帆待起航,蓄力再成长——数学青年教师基本功培训 | |||
活动地点 | 梦想教室 | |||
参加人员 | 王薇、孙小婷、杨春娟、王月屹、刘洋、 周琳、张羽羽、姜丹妮、马桂玉、黄平东 | |||
活 动 内 容 | 一、尊重教师经验,互动式解读教材 ——以苏教版三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第11页例5为例 蒋:摆完小棒再说,还是和摆小棒放在一起? 杨:放在一起。 蒋:摆小棒是一个直接经验。用摆这个动作来记录下面学生的三种不同的思维结果。一种结果是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一种结果是数的意义(几个计数单位);一种结果是运算的意义。
问:一致性在哪里?下面有一句话,可以用竖式计算。那意味着什么? 蒋:那意味着竖式计算和刚才的摆小棒列的加法算式。它们的表达结果和表达方式是同一水平的,要找他们之间的联系。一一对应看到了联系,右边也有3×2,3×10,6+30=36。刘洋和杨春娟都关注到了横式与竖式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去教学生,还可以这样写。 蒋:王月屹,0的理解是很关键的。本来应该写30,怎么写了一个3呢?3表示什么意思?这是学生认识的一个难点,要突破。最后,还可以用乘法来验算整个过程。 问:根据这段教材,要组织一个教学活动,你们觉得应该分成几个环节? 杨:三个。 问:第一个环节是干嘛? 杨:动手摆小棒,得出结果。 蒋:第一个环节是出示问题,明确学习对象。这就是培养运算能力的第一个理解运算对象。运算对象是什么?是两位数乘一位数(课题)。刘洋也说,今天学习的和之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前面学的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今天学的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就这个意思。 蒋:第二个环节呢? 杨:先根据之前的经验,得出结果是36。在下面就是竖式计算。 蒋:没有表达清楚,刘洋能说吗? 刘:因为以前没学过,我们可以摆小棒。 蒋:这是第二环节的第一层次,第二层次呢? 刘:第二层次就是通过小组合作,请同学说一说。 蒋:你们是怎么来算的?这是第二个环节的第二层次,第三个环节呢? 刘:除了摆小棒的方式,我们还可以利用竖式计算。 蒋:这是第三个部分。这个例子在呈现的时候就分成了这样三个环节,每一个环节你都要去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 蒋:不是我们教出来的,是老师引导着学生去问题发现,然后调用他自己的经验去解决的。举个例子,湖面上飞过了3对大雁,每队有2只,一共有多少只?学生说3×2,为什么用乘法?学生说因为有3个2,它是数的意义。因为有3个2,那么3个2相加的和是6,学生也会说二三得六。第一个问题运用乘法口诀就解决了一位数乘一位数。3×2,3个2相加的和是6。出示问题,如果是12呢?要求什么问题? 蒋:我不是试讲,是设置问题。如果试讲,应该是: (第一环节:出示问题,明确对象) 同学们看大屏幕,从图中你又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求什么问题?你说。真不错。要求一共有多少只,该怎么列式?你说。12×3=36只,真不错。既列出了算式,还算出了结果。3对大雁,每对12只,一共有36只。他算的对吗?他又是怎么算出来的?仔细观察这个乘法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真不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这样的两位数乘一位数。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交流过程) 12×3是多少?怎么算?我们先来摆小棒,摆出结果。请听活动要求。 1.摆一摆:用小棒摆一摆,得出结果。 2.说一说: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出结果的? 3.比一比:两位同学比一比你们的方法一样吗? 听清楚了吗?我们开始把! 同学们都完成了吗?请这位同学来说说他是怎么摆的,又是怎么算的?很好。瞧,他把3个10摆在了一起,又把3个2摆在了一起,3个10在一起就表示30,3个2表示6。瞧,把这3个10合在一起,把3个2合在一起,3个10在一起是30,3个2在一起是6,合起来就是36。和他一样,既摆出结果,又能清楚的表达过程的同学,朝老师点点头。 现在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刚才摆小棒的过程,用数学的方式记录下来吗?自己试一试,再到4人小组里面说一说。老师找到了3位同学的,看看你们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因为思维层次不同,不要同时呈现) 第一位,请他来介绍一下。真棒。求3个12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 第二位,你来解释讲讲道理。3个10在刚才的小棒图中是哪里?(小棒图是在黑板上的,让他结合着PPT和小棒图就知道了,)3个10是30,3个2是6,合起来是36。 第三位,还有同学是这样来列式的,你们都看得懂吗?(这个话以后每一个活动都要说,)对吗?他又是怎么来思考的?轻声的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谁来说?请你来。是啊!3×10就表示3个10是多少?3×2表示3个2是多少?再把它们合起来一共是36。同学们,你也能像这样看着你的小棒图,圈一圈,说一说,每一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了吗? 蒋:让孩子去理解这个乘法算式的意义,不是抽象的认识的,让他看着上面的小棒图。低年级老师一定要注重的是学生的直接经验,不要抽象的去讲。 (第三环节:列竖式算,沟联理法) 蒋:小朋友,大家都解决了问题。还可以用竖式来计算的,你能试着列竖式把刚才算的过程表示出来吗?请听活动要求。 1.试一试: 2.想一想: 3.说一说: 收集学生的三种类型,同时呈现。 蒋:老师找到了三位同学的作业,我们一起来看。(为什么同时呈现?因为里面肯定有错的、有对的:0有写的和0没写的。) 蒋:你们都看得懂吗?都对吗?他们怎么想的?有一种可能错的怎么会等于9呢?通过刚才大家的计算,发现这个不对,因为我们估一估都知道,他是30多。肯定不是。第二个,后两个他们都算对了,谁来说一说,比一比?第一个学生说,用3先乘十位的2,先算3个2,再算3个10,合起来是36。想的蛮好的,和他想的一样的举手。好多人都是这样的。继续看,如果和刚才的分步算式、摆小棒联系起来看,他又是怎么算的?先算了什么?他先算了3个2。(板书:把乘法算式写在旁边,3×2)再算什么?(板书:3×10=30)最后加起来(板书:6+30=36)。真不错。通过先乘个位的2得6个1,再乘十位的1得3个10,这里的0怎么没有了?学生说0可以不写,或者学生说0要写的。老师说,在竖式计算中,3在十位上表示3个10,0在个位上用来占位。那么如果同学们都能记住十位上的3表示3个10。0就可以让他休息一下,不写。 比一比,想一想刚才的计算过程,我们都是怎么算的?学生说我们都是把3去乘了个位的2,再把3乘了十位的1。老师说,是的,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做分数位算。先乘个位,再乘十位叫分数位算。 蒋:如果写得更加简洁,还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现在你能像老师这样,分数位,列竖式计算,得出结果了吗? 二、打磨教学环节,设计结构化活动 ——以苏教版数学书三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第1页例1为例 蒋:想一想这一节课又要分成几个环节,每一个环节在哪里要布置相应的学习活动? (第一环节:出示问题,明确对象) 孙:第一,出示主题图,找到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蒋:对,创设情境。 孙:第二个就是白菜老师的那一段话,你想怎样算和同学交流的行动要求?先想一想可以如何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然后4人小组说一说计算的方法。最后比较一下各自的方法是什么样的。这块地方我想可不可以借助学具袋里的正方体或者是小棒,让他们先摆一摆,然后再进行活动。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交流过程) 蒋:你看明白后面的两个小卡通的话了吗?什么意思? 孙:两种拆分的方法,一种是把12箱拆成了2×6。 蒋:没明白,他其实是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了两位乘一位数,再乘一位数。这两种东西你要有一个倾向,就是你的教学中间你有很多方法,但这么多方法中间你要有一个核心方法,在这里你会强调第二种方法。但是这里不能过多的强调,这个方法是我的核心算法。因为除了可以把它拆成24×6×2外,还可以变成24×4×3。为什么可以×4×3呢?我在这个图上是可以把它圈出来的。你看这12箱我是可以圈出来的,还可以6个2箱。2箱2箱,4箱4箱,都可以圈的,所以这个图是有它的意义的。为什么它可以变成10箱和2箱呢?这个图主要是为了第二种方法,分成10和2。你去看都是有用意的。 蒋:第一个学习活动设计好了,接下来。 孙:第二种就是把它拆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让他们尝试。 蒋:整十数乘一位数中间肯定会有一个算式:24×10=240,24×2=48 240+48=288。 (第三环节:列竖式算,沟联理法) 孙:让他们用数学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用算式2×24,然后10×24,最后把它们合起来。就是要先写思路,然后让他们尝试用竖式计算。 蒋:所有老师都想一想学生的困难在哪里? 孙: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算什么? 蒋:首先学生能独立写出来吗?如果能,只能写到哪里?只能写到48,往下分析学生的困难在第二层积,怎么算?写在哪里?这是不是要突破的关键?把这个难点给突破了,它自然就能够理解竖式了。你看教材是分了三步,它是怎么分的?你能看到那个阴影吗?那个阴影就是框子,它第一步算的什么?后面写的是2箱的个数,那算的什么?2×24,有的老师说是24×2,其实一样的是2×24,2×24求的就是2箱迷你南瓜的个数,第一层是积没问题的。 蒋:根据刚才的横式,2箱算完以后,要算几箱了?那么10箱在这个竖式中怎么看到呢?要问学生,每箱24个看得到,2箱看得到,那10箱在哪里?1在十位上表示一个10。那么接下来该算什么呢?是不是就拿一个框子往上一放,看到什么?算10箱迷你南瓜多少?那就是10×24,也就是这里的1×24,帮他突破,这个1表示1个10。怎么写呢?240。还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问题。学生还是先写了240,表示的是10箱迷你南瓜的个数,然后把它加起来。 蒋:我刚才说的是过程,上课不能这样上。 试讲:刚刚我们是用自己的方法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或转化成整十数和一位数,根据刚才的经验,你能像以前那样把乘的过程用竖式表示出来吗?同学们自己去试一试。 (这一次的试一试,是不指望他算出结果的,所以老师你就不能像我们今天这样我来教你,那就完全被你教了。你要逼着他去想该怎么办。预想是第一层积一定能写出来。所以列竖式只有以下两种方法,一种方法24×12=48,下面写一个24=72。又是一个错例,还有学生会怎么写?我就写到48,我后面不会写了。还有学生怎么写?他可能会写240。) 蒋:怎么呈现?先呈现两个错的,同学们,他们在计算的过程中都遇到了问题,他们都做对了吗?没有做对。我们先来问问看第一个同学,你怎么知道他做的不对?不对。24×12怎么可能是等于72,估一估要等于200多。他有哪里是对的吧?第一步就对的,第一步48是什么意思?48是2箱迷你南瓜的个数,2×24,老师把一个框框进来说是这样的,2×24。第二个同学采访一下,好多同学都只算到这一步,也没写下去。什么原因?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算出了2箱迷你南瓜的个数,还要算几箱?那10箱迷你南瓜,这个10在哪?在1这里。接下来该怎么算?要算10箱。如果有学生举手最好,没有学生怎么样?我拿一个框子往上一框。能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这个结果吗?是多少?240写在哪儿?数位对齐,240表示什么?表示10箱迷你南瓜的个数,是怎么乘出来的?10×24,然后合起来。(接下来,呈现有240,0还在那里的。) 蒋:然后把刚才的分步算式,框一框。一个框在48的左边写2×24,右边写2箱的个数,再一个框在240的左边写10×24,右边写10箱的个数,同学们看得懂吗? (顺着孩子的思路往下走的,理念要转变,第一个不要高估学生,第二个也不能低估学生,能让他自己独立去想的要让他独立去想。老师做的是指导支持,帮助他解决问题的工作,而不是完全去教会他怎么做,如果教会他怎么做,不就程序了吗?) 蒋:今天知道了先用个位去乘,再用十位去乘,叫分数位计算。 (这叫结构化。到现在为止,话都一样的,到四年级还是这个话。) 蒋:第三个环节要明确方法,学生独立做一做,边列竖式边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三、注重前后联系,整合大单元知识 ——以苏教版数学书四下《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第27页例1为例 蒋: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材编排,最大的发现是什么? 刘:直接省掉了。 蒋:两位数乘一位数,还有小棒和分步算式;到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棒和分步算式没有了,但竖式中会有分步算式表示;到这里什么都没有了,意味着什么?学生的经验要迁移了。站在整体结构的视角,前面就不是教运算法则,而是讲是他们共同的地方,都是分数位计算。这就是学习一个新知识,发现新知识可以转换成旧知识。 蒋:同学们看这个问题你能列式吗?比一比,这个乘法算式和以前学习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对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像这样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第一个,估128×16,积大约是多少?学生估积大约是1000多。128估成100,16也估小,积是1000,估大就是2000。大概就是1000多,就有数感的。128×16你能结合刚才原来的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吗? 喜欢128×10+128×6(这是一个面积模型,就是乘法分配律模型。) 喜欢128×8×2, 喜欢列竖式。(三种一起呈现。) 王:同学们,三种方法都看懂了吗?他们算的对吗?你喜欢哪一种? 蒋:看这么多方法,谁来讲讲你是怎么算的? (随便他说,因为竖式本身不难。要沟通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个类型之间的联系。) 蒋:来看看黑板上12×3,24×12,128×16,他们在计算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今天这节课不在于128×16会不会算?而要通过这个课让他知道,数学知识是有结构的,是有联系的。) 蒋:孙晓婷的竖式不规范,所以要教研活动。不然,一直觉得自己对的。 如果你把这三段教材放在一起看。你就知道,今天的教学不是去教了。准备基本功,不能仅仅准备一册书,要把整册书翻出来,看这个内容和以前和以后有什么影响。这就叫做单元整体教学。大单元重在体现的是结构化,这个课是一节一节上的,但对知识的理解是结构的。 蒋:现在准备还需要做的什么事?我希望王校长要提供给他们一些课例,小学数学教育上面都有很多典型的课例和课例分析。 第一个,要丰富对课例的认识。因为课,要关注的是教学的逻辑,先学什么,再学什么,最后学什么。把握住逻辑。你去看视频来不及。但是可以看文章,养成每天看三篇课例的习惯。就看小学数学教育,看它是怎么来表达的。可能它不是最好的,但你没上过,却可以给你参考。 第二个,要训练自己的教学语言。现在教学语言最好的是杨春娟老师,用的是教学语言,而前面三位老师用的是生活语言。什么是教学语言?它就是在这个场景中的陈述句、疑问句。要有互动感,下面坐的是学生,而不是把自己教案上的话背一背。 第三个,要做出PPT的交互性。比如,我们要提问题的,把大卡通截图,然后拉一个对话框,那么这句话就不要背了,怕忘记的,就把它做在PPT上,一点上去:他应该怎么算呢?就知道在这个节点上的第一个问题应该问什么,平时上课也可以这样的。但是怎么画对话框?看教材,教材中的对话框有的是圆角框,有的是方形的圆角框,有的是椭圆的,用的字体都是楷体,所有的表格都是开口的,所有的题组练习背景都是蓝色。好好的去读教材。 刚才三点建议,就要这样练,布置学习活动就要这样做,同时呈现出来就问这个话。奔着孩子要去学的,而不是奔着我要去教你的。要给出一些方法,一些工具,一些支持,让你去学。我们的教学观念要全部颠倒过来。要助力学生学习,而不是我要教学生知识。重在日常。就要把这个话变成平时的话。很多东西本来是假的,说了1万次可能就是真的了。备课就是一节一节课,三两个活动,活动怎么布置?写下来,最后就变成自己。 王校:其实也可以看出我们日常的研讨还需要从根子上找一找原因。只有不断的学习,真正认识到为了学生,为了我们日后的课堂,付出都是值得的。 蒋:还要多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