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中期评估报告
发布时间:2023-11-21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潘忱俪


2021年3月,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汤东亮副校长和潘忱俪老师主持的“基于核心素养的以“习”定“教”语文课堂教学行动研究”开始进入研究状态,2021年6月11日进行了开题论证,立项为区备案课题,通过一年半的研究完成了一定的研究任务。

一、研究基本情况

(一)意义与价值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不高,学生负担过重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所占的课时多,教师花费的心血大,然而,教学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普遍存在着“费时多、收效微、负担重”的现象。杨再隋教授认为当前语文教学存在“虚、闹、杂、偏”四大重症,小学语文专家崔峦形象地指出语文教学患上了“夜盲症、多动症、高热病、浮肿病”。

本校语文阅读教学同样也有这样的问题。语文老师觉得“数学学科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有的老师对语文的内涵、特征把握不准,常常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语文分析课。课堂上老师为主宰,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老师讲得太多,面面俱到,老师问得太多,提问过于繁琐。学生自己读书揣摩思考、交流的时间少,练习不能独立进行,多数都要在课外进行。有的老师则上成语文常识课、文字练习册,训练的目的性不够明确,训练内容贪多求全,训练只是少数尖子生的表演,不能引导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把语言文字训练与思维训练隔离开来,没有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可以说,语文教学占据了学生太多时间,给学生带去了过重的负担,而学生的语文学业水平却得不到有效提高。

2.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摆到了重要位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教育提出了立德树人的要求。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并研究确立了以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六大学生核心素养。以此来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通过文本的阅读和相关形式的作业练习,促使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和运用语言,达到语文学习的最终的目的。语文老师也开始从只关注教,转向不仅关注教,更关注学;从教语文就是教课文,阅读教学就是分析内容,转向教材只是个例子,阅读教学,更要注重语言的应用。

为了克服当前阅读教学教师繁琐讲解分析,繁复提问解答现象,就要引导教师精讲,把教师的点拨引导,和学生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要放手让学生自学,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对阅读课的教学效果评价,重点要放在关注教学目标,关注学生,关注效果上。现在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就是在课堂上学生能自学探究,90%以上的学生能完成教学目标的课。否则,教师讲得再好,语言再美也不算。

3.以“习”定“教”作为一种阅读教学行为方式,促进着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是为了不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课程总目标中规定:“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教学建议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依靠广大学生这个主体。学生不愿意学习、不愿意作业、不愿意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就是一句空话。以“习”定“教”作为一种阅读教学行为方式,教师的“主导”在出方案、出规划,组织、管理、激励、示范。教师的“主导”有两件事:一,给学生“学”和“习”的内容;二,组织、管理、激励和示范,以便学生能投入地“学”和“习”。这样的学生习得语言的方式,必然使教师的“教”跟随改变,要求教师课堂语言干净、组织到位、加强管理、重视激励,十分关注教师的示范。还要求老师把时间精力主要放在课外的备课,放在课堂“习”的实施上,课堂上要时时下水,示范朗读、背诵、写字、作文,促使教师在提升教语文的能力外,更要提升自己实际的语文能力。

(二)概念与界定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学科教育所特有的或最适宜教育的关键品格和能力。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

【以“习”定“教”】以“习”定“教”由“以学定教”衍变而名,是指围绕学生“习”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种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由“学”到“习”,强调了学生的习得过程,要求老师在课堂中把大部分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学,教师出方案、出规划,给学生“习”中学的内容;并且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激励和示范,促进学生能投入地在“习”中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以“习”定“教”语文课堂教学行动研究就是教师基于语文学科的基本素养,在课堂实践中组织、管理、激励学生充分地投入练习学习,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行动研究。

(三)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为了在全面运用统编教材、推进课程改革深化之时,达到减负增效的愿望,本课题意在通过对学生语文学习方式、效果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指向学生核心素养,以语文课堂中的学生“学”和“习”的转变和改善为依托,不但促进学生阅读思维品质的有效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形成、学生文化审美的内化,而且要针对学校语文教学的实际,确立相应的教师教学行为改革和提升的目标和要求,以期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以“习”定“教”的策略、范式与评价。

1.通过研究,教师认识到在日常课堂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领悟小学语文以“习”定“学”课堂的特质,了解创建小学语文“习”定“学”课堂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从而使教师树立语文课堂减负增效的建设观念,以此推动学校的语文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2.通过研究,指导教师行动实践,进一步重视备课环节,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熟悉教材练习设计,运用学习单,明确而有效地指导学生的“习”和“学”,组织、激励学生在自己的主动学习中,在语文课堂现场中习养品格,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语文学习的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3.通过研究,帮助教师把重教学能力转变为重语文能力,把“教学”转变为“导学”,把提问多、分析多、学生听而少练转变为组织、示范、激励学生以“习”促“学”。使教师真正主导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主的课堂,学习的课堂,提升核心素养的课堂,形成自己的策略,发展自身的专业素养。

研究内容:

1.基于核心素养的以“习”定“教”语文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的文献研究

通过相关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检索,选取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课题组成员的研读,提取与课题紧密联系的观点,形成文献综述,为基于核心素养的以“习”定“教”语文课堂教学行动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2.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现状调查和研究

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组内互听等多种方式对在校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现状进行摸底调查,获取师生在语文课堂表现反馈的第一手资料。为以“习”定“教”行动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3.梳理教材,确定基于核心素养的以“习”定“教”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典型研究内容

梳理教材,按年段、按篇幅,按文体的典型课文教学内容,形成有效的课例集,使得课题成员有本可依,有迹可循,为策略研究提供内容保障。

4.基于核心素养的以“习”定“教”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弄清楚以“习”定“教”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什么样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如何落实以“习”定“教”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研究形成以“习”定“教”的课堂设计策略、组织策略、管理策略、激励策略、示范策略。

5.基于核心素养的以“习”定“教”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范式研究

设计出一篇课文2课时(80分钟)、每堂课(40分钟)以“习”定“教”的课堂范式,制定课堂设计、组织、管理、激励、示范五大方面的标准。结合本校的“和美”理念,在学校课堂“和谐”、“自主”、“灵动”、“智慧”的要求上,追求优质、低负、高效的教学模式,强化“和美”教学理念,构建以“习”定“教”的“四学”的课堂教学范式。

6.基于核心素养的以“习”定“教”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研究

以“习”定“教”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习”的内容需要教师设计,对学生的组织是否到位、管理能否有力、激励是否有效,老师能否及时示范、恰当示范是优质高效的关键,需要形成可视化的评价表进行对照性学习与评价。

(四)方法与过程

1.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并综合运用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

1)案例分析法:搜集一些国内已有的以“习”定“教”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加以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认识和依据;对实践中产生的我校教师的以“习”定“教”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和成果提炼提供素材。在不同的课堂教学情景中进行理性思辩,以更好地解析以“习”定“教”教学的本质。本方法将贯穿课题研究的始终。

2)观察法:本方法主要用于课堂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从观察到的行为中探寻出小学语文以“习”定“教”课堂的基本特质和影响因素。

3)文献法:查阅国内外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状况及有关的理论,为本课题提供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的材料。在课题的研究初期重点使用本方法。

4)调查法:主要用于对课堂的现状的调查了解,对师生的调查和了解。在课题的研究初期和总结阶段将使用本方法。

5)经验总结法:对研究过程中的积累事实材料,并通过理性分析和总结,归纳提炼总结出研究成果。在总结阶段将重点采用本方法。

2.研究过程:

第一,课题酝酿,达成共识阶段。(2020.102020.12

1)筹建课题组。

2)组织课题组老师对“习”定“教”语文课堂教学展开大讨论。

3)并拟定研究课题,进行课题设计。

第二,初步推开,通识培训阶段。(2021.12021.2

1)组织老师系统学习研究核心素养和以“习”定“教”语文课堂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

2)邀请相关学科专家到学校开办讲座,专业引领,从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以及《语文课程标准》等角度全面审视语文教学,做好理论的、知识的、文化的、专业的准备。

第三,细化实施,深入探究阶段。(2021.32022.10

1)通过问卷调查、资料查阅、组内互听等多种方式对在校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的现状进行调查,获取师生在语文课堂表现现状的第一手资料。针对获取的资料做进一步的分析、整理,分析语文课堂教学在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减负增效等方面的不足,形成调查报告。

2)梳理教材,确定富有代表性的按年段、按篇幅,按文体的典型课文教学内容。

3)从实际出发,以实践为基础,深入研究以“习”定“教”的语文课堂教学。每学期制订研究计划。每月一活动,理论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每一位课题组老师每一堂课都要进行以“习”定“教”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作专题反思总结,形成课例集。

4)每学期定期举行课题组专题研讨会。形成和细化设计、组织、管理、激励、示范五大方面的策略,从中总结出经验,并加以理性分析,上升为理论而反哺实践,形成以“习”定“教”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范式。

5)根据以“习”定“教”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对学生的组织情况、管理有力程度,激励有效力度,教师的示范的规范性,形成可视化的评价表。

第四,总结提升,提炼形成阶段。(2022.112023.6

(1)全面总结基于核心素养的以“习”定“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2)对调查、实践进行综合分析,寻求共性,并加以系统化,转化为论文、教案和研究报告等成果,进行成果鉴定。

(3)形成研究报告

二、研究进展与成果

(一)节点事件的回顾

2021年,有条不紊,凝心研究

1.仔细研读文献,形成文献综述

课题的研究离不开理论的支撑,课题组成员利用教学闲暇,在中国知网上进行相关文献自学,上交一月一篇的学习心得,定期进行文献学习的交流。扎实的学习,思维的碰撞,从6月起,课题组成员着手文献综述的撰写。

2.认真开展问卷调查。

课题组核心成员赵惠琴和陈晓珊老师分别编制、发放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在深入分析调查数据与主观问答题的基础上,形成了反映语文教学实际情况的调查报告,使得问题的展开更具有针对性。

3.精心筹备开题活动。

2021611日本课题在经开区小学进行开题论证。专家充分肯定了课题研究的方案,同时也提出需要将研究内容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系统调整,以“习”定“教”的课堂的时间划分不需要特意规定,要发挥师生各自的灵动性。在此建议的基础上,课题组完善研究方案的内容,在研究课堂行动时,有效地进行时间的灵动规划,以此提高语文的课堂效率。

4.耐心梳理教学内容,寻找典型。

课题组成员,根据年段、篇幅、文体等特点,梳理1-6年级的典型课文教学内容,确定可以起到推广作用的课例典型。

5.开展课堂教学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组员的理论学习,在课题领衔人汤校的指导下,组长潘忱俪老师的组织下,课题组按低中高年级,围绕“教学目的可视化”“课堂检测练习”“课堂有效评价”三个维度进行课堂设计,开展校级教研课题活动10次,并于1221日在芙蓉小学组织开展了课题组研讨活动暨经开区蔡小玉名师工作室展示课活动。课题成员陆叶老师执教了五年级《介绍一种事物》的习作课,高添怡老师做了区级讲座分享《以“任务+”为导向的合作式学习在小学中高段启智语文课堂的实践研究》,把研究思考与经验进行区域内分享。

6.及时总结论文输出。

扎实的理论学习,充分的课堂实践,从理论到实践,课题组成员对基于核心素养的以“习”定“教”语文课堂教学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成员们在学期总结时,同样也把自教者总结转化为论文撰写,在文字输出中深化自己对课题的思考。

2022年,耕耘习课堂,深化共行动

1. 课标解析学习。

随着新课标的推出,课题组也积极行动起来。510日,课题组组织课题成员云端学习了温儒敏教授的《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讲座,成员认真参训,及时记录。

2. 专家论文指导。

为了帮助课题组成员提升论文撰写的能力,715日,组织成员齐聚云端,参加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举办的论文指导培训,聆听了专家讲座《如何撰写高质量论文》。

3. 课例学习提炼。

课题组全员参加江苏省第五届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主题观摩研讨活动、全国十省市小学语文经典教学展评、习课堂公益讲座等等语文大咖云集的线上活动。新学期期初分别由四位老师带来低中高三个年级的课题研究课,926日,课题组成员齐聚梦想教室,对四节课进行课题研讨,形成以“习”定“教”的课堂教学策略,提炼以“习”定“教”的作业设计和评价策略。

4.全力准备中期评估

课题组成员,梳理一年半来进行的文献学习、调查情况、课题实践、以及活动成效,形成初步的课例集、论文集以及相关报告等成果。全力准备中期评估。

(二)研究内容的展开

1.基于核心素养的以“习”定“教”语文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的文献研究

在研究初期,通过“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课堂”、“习课堂”等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查阅相关文献,进行数据整理,形成课题的通体认识。

其中与本课题研究讨论范围紧密相关的文献资料分类情况如下:

关键词

文献资料数量

CNKI指数检索分布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6976

                                                                                 

小学语文课堂

1250

习课堂

52

CNKI指数检索分布的搜索年限限定在(2011-2022),恰逢新课标与旧课标的过渡转换期。从CNKI指数检索分布图中可以发现教学研究者们对小学语文课堂的研究热度不减,但是以“习”定“教”,从学生现实出发,真正管理课堂时间管理,落实双减的研究较少,由此可见,基于核心素养的以“习”定“教”语文课堂教学行动研究存在研究的价值与空间。

通过文献学习,我们厘定了概念,明确了特点,知晓了研究现状。形成了文献综述。

1核心概念:以“习”定“教”是指围绕学生“习”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种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由“学”到“习”,强调了学生的习得过程,要求老师在课堂中把大部分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学,教师出方案、出规划,给学生“习”中学的内容;并且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激励和示范,促进学生能投入地在“习”中学。

以“习”定“教”的课堂,其实是课堂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改变,教师以学生“习”为目标,预测学生“习”之前,关注学生“习”之时,提升学生“习”之得,找准学生学习定位,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2课堂特点:以“习”定“教”的课堂中“习”是“刚需”。课堂的主体时间是学生的,教师是课堂的管理者,需要分配任务、组织管理、积极分配。“当堂读熟课文、当堂背出课文、当堂抄写、默写、当堂完成课后习题、当堂完成课文理解性习题”,这些作业,习课堂称之为“刚需作业”。课堂是重要的,重要事情要放在重要的地方完成,即重要的作业应该在重要的课堂上完成。以“习”定“教”的课堂解决方式不是“延迟放学”,回家做作业,而是在课堂上解决“刚需作业”。“双减”政策指出:“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刚需作业不出校门”是学校应该扛起也必须扛起的社会责任。

3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课堂是学生的,习课堂提出了一个标准:把70%的课堂时间(即28分钟)还给学生。习课堂认为,优秀是学生是自己“练”出来的,而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课堂不是听讲的场所,而是每一个学生训练的场所。习课堂要把时间还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不断地读、背、写。明确课堂教学指向学生成长,完成真教学,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目标。因此,这种情况下,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选择适合学生习得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实践操作等方式都会在课堂中经常看到。只要是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教学方法,都会被教师采纳。教师既尊重学生个体的开放性思维,又注重群体之间的合作互动。

4“教师”是课堂的管理者。教师在课上做好两件大事,第一,分配任务,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自己在这一节课上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在备课制定学习任务时,教师要认真分析课后习题的设计意图,按照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明确语文教学目标,分层落实语文要素,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习题是要给学生做的,“备”清楚了习题的难易程度,也就“备”明白了学生的学情。在备课制定课堂任务单时,教师要做到“四维”“整体”“三类”。“四维”是指设计每一项课堂任务时要从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方式、学习指导四个维度思考;“整体”是指每节课必须从单元整体布局,核心素养的落点应指向语文要素;“三类”是指优化组合学习任务单,搭建整节课的学习框架。第二,组织学生好好完成任务,管理学生好好完成任务,激励学生好好完成任务。在习课堂“读---练”四步走的课堂模式中,学生会不断地进行模式的切换,教师的组织和管理就必不可少。教师的组织和管理作用,可以让学生紧跟教师的上课节奏,减少游离于课堂之外的情况发生,无形中强化了对课堂知识的记忆。同时如何让学生整堂课都激情澎湃,让学生整堂课都不开小差,学会激励、用好激励是习课堂教师的必修课,也是备课时必不可少的内容。对学生个体而言,激励激发的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对班级整体而言,激励提升的是课堂的学习氛围。习课堂教师的激励作用,可以让学生在榜样刺激的氛围中,不断改正自己的行为习惯,无形中巩固了课堂所学的基础知识。

综上所述,本课题的研究就定位在为了在全面运用统编教材、推进课程改革,达到减负增效的愿望,意在指向学生核心素养,以语文课堂中的学生“学”和“习”的转变和改善为依托,不但促进学生阅读思维品质的有效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形成、学生文化审美的内化,而且要针对学校语文教学的实际,确立相应的教师教学行为改革和提升的目标和要求,以期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以“习”定“教”的策略、范式及评价。

2.核心素养下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现状调查和研究

1)学生问卷分析

学生问卷在钉钉平台发放,线上参与951人,全校人数1331人,参与率71.45%设计的问题共17个,从问题设计、课堂组织、管理策略、评价激励、教师示范五个维度,采用选择题加问答的形式。另外,还请学生就未涉及的问题、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及时地提出来。

问卷调查数据及分析如下:

目标指向

数据

分析

设计:

问题设计

对于学生不举手发言的原因调查,旨在调查教师的课堂问题设计,20.72%的学生表示因为问题太难,不会回答,虽然不是大多数,但是这个百分比意味着课堂中有五分之一的学生会游离在课堂外,只因为他们对老师的问题没听懂,无法及时将自己的学习情况反馈给老师。

通过假设的方式,调查学生对老师提问的反馈,利于老师对自我提问方式的反省。43.95%学生表示不理解提问内容,一方面说明学生对提炼关键字信息或理解方面有问题,另一方面,也反馈出老师提问的语言不能过于成人化;28.71%学生表示老师问题过多,形式单一;27.34%的学生表示本身提问的语言就存在乏味无趣的问题。

组织:

课堂组织

语文课上老师对学生学习的组织,经常以涉及听说读写任务的问题任务进行教学活动,从被提问的百分比看,五分之一的学生是课堂宠儿,五分之三的学生只是一半的机会,较少的机会,能在课堂上参与习得练习的反馈时刻。由此可见,学生被提问的普及率不是很高。

管理:

管理手段

从学生在提问后的思考习惯来调查教师在课堂的管理手段,在老师提问时,愿意独立思考解答的占53.21%,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后再回答的占13.35%,老师引导提示后再解答的占32.18%。从百分比看,独立思考居多,小组合作的较少,在教师引导下能解答的占三分之一。

对于课堂最好的管理就是时间管理,通过对老师提问后,学生思考时间的调查,反馈出52.37%的学生能有充足的时间思考,43.95%的学生表示比较合适。

激励:

评价激励

不举手发言的原因,67.3%的学生出于缺乏自信,害怕答错;这个数据表明,学生急需老师的鼓励作为课堂参与评价激励手段。

从学生的愿望来看,67.93%的学生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同时,他们也希望得到精准的点评,这样可以使自己进步得更快。

示范:

教师示范

从实际情况来说,62.99%的学生能得到老师的具体评价,说明大部分老师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具体化评价。这样的评价,一方面老师起到示范评价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将优秀表现的学生作为示范进行推广。

2)教师问卷分析

教师问卷在钉钉平台发放,线上参与26人,全校语文教师人数31人,参与率83.87%,设计的问题共15个,从问题设计、课堂组织、管理策略、评价激励、教师示范五个维度,采用选择题加问答的形式。

旨在研究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有效性。调查时,实行匿名调查,要求教师实事求是的进行问卷调查,保证在自然状态下尽可能完整的调查出真实情况,然后对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另外,还请教师就未涉及的问题、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及时地提出来。

问卷调查数据及分析如下:

目标指向

数据

分析

设计:

问题设计

92.86%的老师针对大部分同学设置难度适宜的问题,使得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回答,所以教师觉得自己的问题有效率很高。

从老师角度看学生反馈,62.96%的老师觉得学生对老师的问题是比较感兴趣的,大部分人能积极回答问题。

组织:课堂组织

通常情况下, 59.26%的老师会让学生想一下回答,40.74%的教师提问后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回答。课堂时间的管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保障,大部分老师是有这个意识的。

66%的教师认为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学生思维、营造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管理:管理策略


从提问的对象管理来看,基础中等的学生是71.43%老师的提问对象,基础差的学生只有10.71%的老师作为提问的重点对象。

激励:评价激励

 

53.57%的教师能激发小组合作学习的驱动力。

示范:教师示范

 

通过对教师对文本内容的熟悉程度调查,从侧面反馈教师的示范作用的规范性。教师对文本的熟知程度,还需提高。

结论:大部分教师有研读教材,考虑学情的作用,但是又被现实所左右,会忽视一些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的评价激励体制需要强化具体化,使得学生更具内驱力,这些需要引起教师群体的重视。

3)比对学生问卷与教师问卷

从学生问卷与教师问卷的比对来看,在教师课堂问题的设计来看,教师本身只有46.43%熟悉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难点,对应着在课堂上的提问的设计可能就与语文的核心素养有所偏离,使得问题变的盲目,进而使得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因老师的思维变得太快,而不明白老师的问题指向在哪,也就是听不懂问题。所以,85.71%的教师觉得自己能兼顾到全班同学,但是只有23%的同学觉得自己被眷顾到。无法保证所有学生在课堂中都属于学习的状态。在组织管理中,教师会有意识地给学生思考时间,但是课堂时间有限,65%的老师还是会选择提问引导的方式,进行课堂学习任务的学习,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所占的课时多,教师花费的心血大,然而,教学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基于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课题组成员得出以下改进课堂的意见:

(一)

课堂

问题设计

1.问题的难易程度,多数学生喜欢经过思考能回答的问题,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难度太大。

2.问题的目标要求关注更多的关注理解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不能单纯是知识的再认、再现。

(二)

课堂

组织管理

1.材料的运用情景的创设,学生更喜欢教材以外设置的情景材料,而且材料展示的方式应该多样化,不仅有文字材料,还应包括图表、影像等。

2.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绝大多数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希望老师提问的对象能是全体学生。大多数希望通过独立思考来解答问题。

3.问题形式多样化,学生希望老师的提问与实际生活多联系,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提问回答的方式也可以以活动的方式来进行。特别是增加多媒体的运用,扩大信息来源,增强信息的时效性、新颖性、趣味性。

(三)

课堂

激励示范

1.学生的评价多一点表扬、肯定,切忌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

2.学生回答不符合要求时,学生希望老师帮助他们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答案。老师既不能拔高对学生的要求,也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答案,而是要重视思路、方法,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做到因材施教,反对一刀切;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能力为核心,重视基础,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本次调查问卷反映的问题,都是课堂提问中应着力关注、着力改进的问题。愿与同行共同努力,以有效提问为突破口,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成绩。

3.梳理教材,确定基于核心素养的以“习”定“教”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典型内容

课题组成员将小学阶段的全册语文教材梳理为长短文的分类教学,自然、人文、指导阅读策略的主题教学,进而落实到语用的写作教学。梳理整合语文教材,依托文本内容,学生已有经验及习得目标,确定课堂教研内容,将单元学习要素内化为学生可习得的语文素养,在语文学科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巩固并拓宽语文学习与运用领域。使得全体语文教师有本可依,有迹可循,利于形成有效的课例集,为策略研究提供内容保障。

分类

主题

低年级

中年级

高年级

短文阅读

自然

《动物儿歌》

《要下雨了》

《田家四季歌》

《绿》

《鹿角和鹿腿》

《古诗三首》

长文阅读

人文


《肥皂泡》

《秋天的雨》

《梅兰芳蓄须》

《威尼斯的小艇》《表里的生物》

《猴王出世》

策略


《麻雀》

《夜间飞行的秘密》


应用写作




《介绍一种事物》

4.基于核心素养的以“习”定“教”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弄清楚以“习”定“教”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什么样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如何落实以“习”定“教”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研究形成以“习”定“教”的课堂设计策略、组织策略、管理策略、激励策略、示范策略。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讨时,老师们关注课堂主体,关注学生习得,探讨预设与生成的处理方式。

(1)在研究过程中,初步形成基于核心素养的以“习”定“教”语文课堂的建构。

第一,基于教学设计的目标,课题组成员在一次次的研讨中,提炼出“找准痛点,练得有效”的目标策略,“定一定”就是教师在研读文本时,要适当放低要求,找准定位,让更多学生达到训练的目的。

以二年级《田家四季歌》为例,针对执教老师课堂中学生反映与课题成员听课反馈,发现只有找准文本教学的重点训练内容,课堂的效率才能真正提高。

一、抓准教材,定清目标

1.明确文本重点,定位“田家”是本课重点,本课的“四季”写的是“田家”的四季。其中,学生对田家的“农事”的理解是一大难点。农事活动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教学中,教师利用丰富、直观、形象的图片加上视频等资源,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调动起学生的自主思维,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农事活动常识。例如,文中第2小节有个农事是“养蚕”,教者的一段蚕的一生变化视频,使得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更形象、更轻松地了解“养蚕”这一农事活动。

2.知晓训练重点,定位诗歌训练重点在于朗读体悟。诗歌的音乐性是很强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离不开朗读。朗读可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也是学生学会语言表达的一种手段。鲜明的节奏,朗朗上口的语言都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有时以读代讲,给学生更充足的时间,安排指名读、同桌互读、分组读、男女生赛读、全班齐读等多种方式来朗读儿歌,让学生们体会到诗歌的语言美。

二、读为主线,定位读练

以“习”定“教”强调学生的习得过程,让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学,教师出示精读任务,用学生的朗读代替老师的讲解,将第一课时通读全文的目的谨记在心,经实践教学,目标可调整为在第1课时仅完成对全篇课文进行初步的读练,把对第1、2小节的精读也放到第2课时。在教学中加大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激励和示范的力度,促进学生能投入地在“习”中学。

第二,基于教学组织与管理,课题组成员在实践中,提炼出“让一让,找对重点,练得扎实。”的组织管理策略。“让一让”是指教师的课堂练习要让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即基于学生现有水平,指导要与其生活经验相结合,使训练活动更有效。

以一年级拼音教学《y w》为例,执教老师在执教中注意到课堂教学要与生活实际勾连,但在研讨中课题组的老师发现在教学中更需要及时调整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的联系。

一、让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

《y w》教学实录:

师:“w”藏在相连的屋顶这儿,谁来编个顺口溜?

生:屋顶相连www。(学生从课文插图中发现)

师:(出示发音方法),声母w除了像两个相连的屋顶外,它还像什么呢?

生:(沉默)

师:像上高高低低波浪,还能想到什么?

生:(沉默)

师:还像高高低低的山峰。

从实录中,不难看出,在后面教师引导学生联想的时候,学生参与度不高,即使老师说出波浪和山峰,学生的学习兴致亦没有自己从图片中发现w像屋顶的兴致高,这说明起伏波浪这一场景脱离了学生实际,成人脑海中有惊涛骇浪的画面,但是孩子们不会有,所以这里仅靠老师描述引导孩子说w像起伏波浪,不可取。不如直接借助波浪图和山峰图,引导孩子说出w的形状并进行发音教学。

二、让位练习时间,规范练习要求

在教学中,小朋友在教师指引中,小嘴说出拼音“w”书写规则,用高效课堂的默契口诀,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写,教师示范,小嘴小手跟练,在明确规范书写要求后,学生即进入书写练习,同时也提出书写姿势的规范要求。小口诀的引领,能为孩子带来高效清晰的行动要求,减少老师不必要的善意提醒。

第三,基于教学管理与激励,课题组成员通过课例分析,认为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到“缓一缓,找到节点,练得得法。”在课堂中,学生的生成是宝贵的资源,是学生生长的迸发点,“缓一缓”便是老师把握学生生成的节点,有效利用生成性资源,及时对学生有效激励,便是基于学生学情的有效教学组织,使学生学习更为灵动多彩。

以四年级《夜间飞行的秘密》阅读策略教学为目的课堂为例。执教老师在教学中面对执教中学生的生成资源有效地进行了课堂调整的再整合。

一、学生口头回答的生成资源

《夜间飞行的秘密》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这篇课文是要学生从课文内容、课文写法、课文启示三个角度学会提问。鉴于试上之后这三个角度提问学生掌握的不是很好,所以就调整了自己的教学目标,主抓解决从课文角度提出的四个大问题,以这样的方式推进教学。反思两个教学片段:

1、关注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得到碰撞,让交流频次变多。

2、根据内容提出核心问题,层层推进介入教学。

(一)以《夜间飞行的秘密》第三小节为例,教者设计如下:

1.指名读这一小节,找出最能体现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特点的词语。

2.交流词语:灵巧。

3.这灵巧的特点又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找出句子画一画。

4.作者在写蝙蝠夜间飞行的时候的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从易到难)

5.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一只蝙蝠,你会对它说什么呢?(厉害,想在赞美它,佩服……)相机读一读蝙蝠飞行的句子。

6.带着这由衷的敬佩读好第三小节。

教学时,第一个出来回答的学生找的表现蝙蝠夜间飞行的词语时“敏锐”,没有找到教者心目中的标准答案,于是教者是这样说的:同学们再去读读这句话,你发现敏锐形容的是什么?他们找到是“敏锐的眼睛”,继而第二个学生找到了“灵巧”。但是事后再思考,教者发现“敏锐”其实也是可以的,也有灵巧、反应快的意思。但是课堂上却急于否定了学生的回答,这里就涉及到了两个点:①课前预设不足,站在成人的角度直接就找到了“灵巧”,没有考虑到其它的词语。面对学生的生成资源没有及时跟进,因为是公开课,不想偏离教学过程,害怕拉不回思维,忽略了这个生成资源,但是这恰恰就是能在课上生成的亮点环节。所以,预设与生成依然是教学设计时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重构了这个环节:

1.哪些句子写了蝙蝠的飞行。(找到前两句话)

2.一句话概括这两句话的内容。(提取信息,整合提炼)

3.对比阅读,感知“灵巧”

蝙蝠能在夜间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

蝙蝠能在夜间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见它跟什么东西相撞。

蝙蝠能在夜间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见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是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避开。

4.内化文本

让学生试着假设情景,继续往这句话的后面添加内容。

这样环节的设置,其实对于学生的信息提取和主题创造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教学推进也更加深入,更能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二、学生笔头练习的生成资源

“双减”政策落地后,对于作业管理有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因而教者也有意识的把语文补充习题册上内容设计到教学环节内,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在课上,从读-填-交流三个环节,教者花了2分钟左右的时间。教者选择展示的两个学生的答案一个是将文中的相关句子全部抄写了下来,一个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关键词的概括。两个学生进行交流后,教者将两个答案同时用投影放了出来,让学生们探讨觉得哪一种填写方式比较好,将课堂评价权还给孩子,让他们在充分的讨论中得到填写试验单的方法:提取关键词,学会概括。其实这里可以更好地利用希沃助手的投屏功能,这样就能更多地展示学生填的试验单。有的孩子填的还要简洁。在更多的比较多,学生可能更能体会到在实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只需要寻找变量,不要重复填写相同的内容。

第四,基于语文重点训练技能的示范,课题组成员老师一致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等一等,找准燃点,练得深入。”“等一等”意为教师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训练和练习中,学生逐步建构对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语文素养得以螺旋式提升,学习有所深度。

以三年级《秋天的雨》为例,以第二自然段仿写的示范教学来说明课堂“等一等”的艺术。

一、聚焦“五彩缤纷”这个词语,感受颜色丰富。

1.提出学习任务: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秋天的雨给大自然带来了哪些颜色,圈画出来。

2.多媒体展示学生圈画的词语,启发:课文写了这么多颜色,哪个词语把这些颜色概括起来了?(五彩缤纷)

3.顺势提问,你是如何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的呢,如,结合圈画的词语可以知道这个词表示颜色繁多;也可以通过近义词“五颜六色”对其加以理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表示颜色的词语,初步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感受色彩的丰富。

二、想象画面,朗读句子,进一步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

1.指名读,其他同学想象画面,让学生感受色彩的绚丽丰富

2.引导:你喜欢这一自然段中的哪些句子?说说喜欢的原因,再有感情地朗读。在分享交流时,教者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相应的句子,共同赏析朗读。

3.展示银杏树和枫树这两句句式相同的描写,让学生找找共同点,学生会找到都是前面运用了比喻,后面运用了拟人,用了“扇那扇那”,“飘哇飘哇”这类叠词等规律,发现写作秘诀。然后逐渐增加难度,让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去改写下文对于“田野”,“果树”的描写。

【设计意图】让学生想象画面,朗读句子,感受色彩的绚丽及蕴含的生机活力,加深学生对“五彩缤纷”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仿写脚手架。

三、结合生活,展开想象,仿写句子,写出“五彩缤纷”的景象。

引导学生关注课后第3题:想象一下,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照样子写一写。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让学生展开想象,仿写句子,将“五彩缤纷”这个词语的画面感用具体的句子规范表达,使学生的练习真正落到实处。

在教学设计中,“缓一缓”的策略使得学生在“五彩缤纷”这个成语的学习上,从初步简单的词语认知到最终的实用的片段仿写,这样便是达到学生能力螺旋式提升的效果。

(2)基于核心素养的以“习”定“教”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以“习”定“教”作业设计策略,在内容、形式和评价三方面出发,做到六线并举,多重保障,达到学生作业的趣味性、实效性、多样性和指导性目标。

内容上做到:第一,课内与课外统筹。在课题成员的课上,所有成员都会有意识的进行对课堂时间进行规整,该讲的讲,该练的练,将原本课外的练习挪到课堂中来,统筹作业,实现双减的目标,也达到检验学习效果的目的。第二,教材与生活勾连。作业设计与生活勾连,借助学生真实生活,无论是学生模仿教材造一句与生活有关的句子,还是学生根据教材,联系生活想象自己在那个场景下会做什么事,还是找寻生活中与教材相关联的材料,都能使得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更好的添加新习得的知识,进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学习得到迁移与应用。

形式上做到:第一,书面和口头交错。作业的形式多样,大致分为口头笔头,在课堂上学生的作业大多是口头的,辅助笔头作业。第二,语言和思维通融。在学生遇到需要理解的字词时,教师不可直接向学生输入知识,而是有效利用资源,如教师搜集到的视频,教材中的插图,日常的观察等等,通过学生的自我建构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有效思维训练的过程。

评价上做到:第一,个批和众评并重,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个人作业的批改,也可以向整班投屏典型作业,让学生也参与到评价中,在评价中,学生也在对自我学习进行反省改进。第二,激励和纠错互补,以习定教的课堂强调的是课堂的及时激励,以往的课堂激励是老师的随口说,现在,课堂激励是老师的“主业”, 课题组成员收集表扬语录,在特定场合说特定表扬语,一方面给予学生信心,另一方面更是为学生指明努力方向。用好大拇指奖章是在实体作业中,教师给予学生在练习作业中的即时反馈,红红的大拇指在学生本子上呈现,学生会知道哪里做得好。并且恰到好处地使用班级优化大师,一款能即时反馈,长久记录,集教师,学生,家长三方评价为一体的app。教师按照学生学习所需的良好品质编排评分选项,按照学生表现即时加减分,定期总结,为学生阶段性反省提供看得见的载体。

5.基于核心素养的以“习”定“教”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范式研究

结合本校的“和美”理念,在学校课堂“和谐”、“自主”、“灵动”、“智慧”的要求上,基于核心素养的以“习”定“教”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课堂教学改革试验。追求优质、低负、高效的教学模式,强化“和美”教学理念,掌握和谐、自主、灵动、智慧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在自主的合作探究中表现自我、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四学”的课堂教学模式:“预学——合学——探学——各学”。预学”就是让学生提前进行知识储备,带着准备和疑问,有所期待、有目的进入课堂。“合学”就是教师以任务单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师生、生生合作解决问题,在课堂的有效时间内学生在质疑、练习、释疑的循环中获得持续提高。“探学”即为学生将以小组合作形式,针对集体学习中的疑问,通过讨论合作提炼,形成有针对性的学习。“各学”就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进行持续的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后。通过“四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学习与思考、合作与创新,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张扬个性、充分发展,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

6.基于核心素养的以“习”定“教”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研究

以“习”定“教”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习”的内容需要教师设计,在课题教研课研讨中,课题成员们开始注重观察教师对学生的组织是否到位、管理能否有力、激励是否有效,老师能否及时而恰当示范,基于原有芙蓉小学和美课堂评价表,初步形成可视化的以“习”定“教”的评价表进行对照性学习与评价。

三、收获与成果

(一)理论成果

1.明晰概念,形成文献综述。

在研究期间,课题主持人定期发送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成员们也自主通过“万维网”、“中国知网”的搜索以及相关专著论述的学习,全面系统地了解、梳理国内外专家在“以“习”定“教”,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领域中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吸收研究的精华,定期组织文献学习心得分享活动,并最终形成文献综述。文献学习让教师认识到在日常课堂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领悟小学语文以“习”定“教”课堂的特质,了解创建小学语文“习”定“教”课堂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明确认识到课堂的根本在于帮助教师把重教学能力转变为重语文能力,把“教学”转变为“导学”,把教师提问多、分析多,学生听多练少转变为教师组织、示范,进而激励学生以“习”促“学”。使教师真正主导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主的课堂,学习的课堂,提升核心素养的课堂,形成自己的策略,发展自身的专业素养。

2.剖析现状,形成调查报告。

通过对本校语文课堂上学生学习状态与教师教学任务的教学现状的调查,明确学生更希望老师能用他们听得懂的方式帮助他们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答案,更希望得到老师表扬和肯定,最好有老师对学生的具体点评。知晓了教师的课堂有效提问存在以下六个问题:1提问盲目随意2问题频繁琐碎。3问题难易不当。4形式内容单一回应学生有所固定。5忽视问题的有效性。6缺乏有效评价。调查问卷结果分析也说明了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无法保证所有学生在课堂中都属于学习的状态。在组织管理中,教师会有意识地给学生思考时间,但是课堂时间有限,65%的老师还是会选择提问引导的方式,进行课堂学习任务的学习,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所占的课时多,教师花费的心血大,然而,教学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3.梳理内容,探索教学策略,初步形成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习”定“教”体系。

课题组成员梳理教材内容,进行课例研讨,结合自身课堂教学实况,按照研究主题,深入剖析课堂教学,针对课堂难点、重点片段教学,或重组教学内容,或修订教学目标,或再设计教学过程,从而来凸显儿童中心立场、让学生得以充分自主展开探究、实现核心素养的练习、发展。从而形成一定数量的课例集,探索概括出以“习”定“教”的课堂教学策略:定一定,找准痛点,练得有效;让一让,找对重点,练得扎实;缓一缓,找到节点,练得得法;等一等,找准燃点,练得深入。又以课例为基点,联系课题组以往的实践探究,概括了以“习”定“教”的作业设计和评价策略:课内与课外统筹,教材与生活勾连,书面和口头交错,语言和思维通融,个批和众评并重,激励和纠错互补。构建“四学”的课堂教学模式:“预学——合学——探学——各学”。通过“四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学习与思考、合作与创新,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张扬个性、充分发展,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

(二)实践成果

1.课程研究的物化成果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教者们正逐步理清思绪,明确研究方向,取得初浅成效。

1)系列论文集

作者

文章题目

成果形式

刊物名称或出版社、时间

级别

单银娥

《巧用学习单,优化以“习”定“教”的语文课堂教学》

发表

2022年5月《新课程教学》

省级

陆叶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合作探究式学习研究》

发表

2022年第8期《读与写》

省级

陆叶

《向读习写,助力提升》

省教育学会一等奖

2021省教育学会一等奖

省级

莫金霞

《说“笑”》五年级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省教育学会一等奖

2021省教育学会一等奖

省级

张怡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

省教育学会二等奖

2021省教育学会二等奖

省级

高添怡

《减“负”不减“效”——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作业创新设计优化分析》

经开区

三等奖

2022区三等奖

区级

……

……

……

……

……

2)优秀课例集

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研究,结合共同的思考,目前已有了一些优秀课例,如下表:

主题

主题

低年级

中年级

高年级

短文阅读

自然

《动物儿歌》

执教者:高玉莲

《要下雨了》

执教者:戴丽琼

《田家四季歌》

执教者:王小娟

《绿》

执教者:陆叶

《鹿角和鹿腿》

执教者:陈晓珊

《古诗三首》

执教者:张怡

单银娥

长文阅读

人文


《肥皂泡》

执教者:莫金霞

《秋天的雨》

执教者:张怡

《梅兰芳蓄须》

执教者:莫金霞

《威尼斯的小艇》

执教者:张怡

《表里的生物》

执教者:潘忱俪

《猴王出世》

执教者:潘忱俪

策略


《夜间飞行的秘密》

执教者:莫金霞

《麻雀》

执教者:陈晓珊


应用写作




《介绍一种事物》

执教者:陆叶

3)初步评价表

课题组成员基于芙蓉小学和美课堂评价表,初步改善形成可视化的以“习”定“教”的评价表进行对照性学习与评价。

(三)学生及教师的发展

1.基于核心素养的以“习”定“教”语文课堂教学行动研究在推进中,突破了课堂教学研究成果的转化。

以“习”定“教”语文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全面、真实发生的具体研究。根据核心素养要求,着眼于在“习”中发展的聚焦点,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习题,用组织策略、管理策略、激励策略和示范策略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力。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优化教学行为,减负增效,形成了具有指导意义的以“习”定“教”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念和实践经验。

课题组成员两次将课堂公开展示在经开区的教研课中,引发语文人的共同探讨,获得了广泛好评。课题研究的课堂展示将产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整体效应,更好地促进已有教学研究成果的有效落实。

2.基于核心素养的以“习”定“教”语文课堂教学行动研究在推进中,弥补了学生“被学习”的教学不足,助力学生语文学习生活品质的提升。

该研究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真实性和主动性为着力点,广大教师重新认识日常课堂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从而使教师树立语文课堂减负增效的建设观念,改变日常语文课堂的实践样态。老师在课堂中把大部分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读、写、背的语文实践活动,相较于传统的教学制度,老师的主要职能不是“讲课”,而是“组织、管理、激励和示范”。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日常课堂实践样态的改变,从而影响学生的课程生活质量,使课堂回归为学生自主的课堂,学习的课堂,提升核心素养的课堂。日常课堂整体功能的发挥,必然会促进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学生在市区级组织的演讲、写字和作文各项竞赛活动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21年度和2022年度相继有42位同学的习作刊登在《现代快报》,24位同学的习作在区市级作文竞赛中获奖。

3. 基于核心素养的以“习”定“教”语文课堂教学行动研究在推进中,提升了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的品质,有效培养了教师的素养。

本研究关注课堂教学过程的真实和主动性。其课堂要素的把握和认识,促进了广大教师重新认识课堂的育人功能,从而影响学生的课程生活质量,接而改变日常课堂的实践形态。两年来的研究和实践,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起了重要推进作用,教师的课堂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教科研能力和水平提升明显,教学反思更有深度,教学行为更为创新。两年来,教师撰写的论文有2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3位老师获省级论文评比一、二等奖,1位老师获区级评比佳绩,2位老师在区优质课比赛中获二等奖。3位老师获经开区首批骨干教师称号,2位老师获经开区第二批教坛新秀称号。

潘忱俪

1.经开区首批骨干教师

2.常州经开区2021年度“师德标兵”

3.“缅怀“常州三杰”,沿着红色足迹出发”全市中小学生主题征文大赛优秀辅导老师

4.“汗水与成长”全市中小学生主题征文大赛优秀辅导老师

赵惠琴

1.经开区首批骨干教师

莫金霞

1.经开区首批骨干教师

2.区公开课《肥皂泡》(三年级)

3.《说“笑”》五年级习作指导教学设计省级一等奖

单银娥

1.《巧用学习单,优化以“习”定“教”的语文课堂教学》发表于《新课程教学》

2.经开区2021年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基本功(高段)二等奖

陈晓珊

1.经开区首批骨干教师

2.经开区2021年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基本功(高段)三等奖

陆叶

1.区公开课《介绍一种事物》(五年级)

2.论文《向读习写,助力提升》省级一等奖

3.论文《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合作探究式学习研究》发表于《读与写》

4.经开区2021年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基本功(低段)三等奖

高添怡

1.经开区第二批教坛新秀

2.论文《减“负”不减“效”——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作业创新设计优化分析》区级三等奖

3.童声里的中国”——2021年度常州市少儿歌谣创作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4.2022年经开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课件评比一等奖

张怡

1.经开区第二批教坛新秀

2.教学设计《威尼斯的小艇》省级二等奖

3.2022年经开区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二等奖

4.2022年常州市普通学校听障学生演讲优秀指导教师

四、问题与改进措施

通过课题研究,课题成员们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某些方面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所欠缺,还需进一步研究。

研究内容上,以“习”定“教”的语文课堂的教学探究共性太多,在现有基础上,还应融合不同老师的教学特点,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以“习”定“教”的课堂范式,在此基础上层层推进,生成学校自我特色。

研究过程上,总课题层面的研究相当有序和规范,子课题的研究活跃度有待提升,比如在激励策略和示范策略的探究还未真正开始。

研究成果上,上课的老师面不广,主要集中在几个年轻老师身上,课题研究的纵深度有待挖掘。既要发挥年轻老师积极向上的一面,又要带动年长的老师,让其贡献自己的教学经验,让每个语文老师都参与其中,这样研究成果才更加具有说服力和价值导向。

研究影响上,在频度和力度上还没有充分发挥其研究引导力。阶段性成果还没有及时运用到更多教师的方法指导实践中,尚未大面积产生积极而可感的回馈。

下一步计划:

1.继续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对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经验进行理性思辨、总结提炼,根据中期评估的专家意见,分析总结课题进展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研究方案,进行阶段研究成果的展示。

2.进一步梳理教材中的典型课例,形成课例集。

3.在现有课堂设计策略和组织管理策略的基础上,探索明确以“习”定“教”的激励策略和示范策略。

4.将课堂设计的范式研究更加规范化,使得便于推广,课题研究成果辐射的效果。

5.形成以“习”定“教”的课堂评价表。

6.对调查、实践进行综合分析,寻求共性,并加以系统化,转化为论文、教案和研究报告等成果,进行成果鉴定各项准备,同时在本区域宣传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