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长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再次走进“荷”你“疫”路行——芙蓉小学防疫居家学习心理健康指导第二期微课。
根据常州疫情防控要求,3月19日至21日集中开展区域全员核酸检测,很多家长停工了。最近发布的第27号通告再次让家长们有机会陪伴孩子居家生活学习,这几天家庭氛围怎么样?是“母慈子孝”还是“鸡飞狗跳”?近期芙小的老师们通过线上班会或一对一联系了家长们。有些家长反映孩子在家与在校时一样生活规律,学习自觉,亲子活动也非常丰富;有些家长反映孩子居家学习后早上起床要反复催,线上学习也要催,作业更要催,甚至看着也不肯好好做。孩子不仅说不得,还经常发脾气或者干脆房门一关不理睬你。这样的情况是因为这次疫情居家发生的还是一直都存在的呢?
很多家长朋友可能都听过这样一段话: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和家长交流孩子的一些行为问题时,家长挂在嘴边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他一直就这样,我们也拿他没办法。”所以在孩子们居家学习的第二周,我们来谈谈如何利用居家时机来培养孩子的习惯。
首先咱们来看什么是习惯?早上起来,你一定会按照你习惯了的程序完成穿衣、洗漱、吃早饭等一系列的动作。如果中间缺了一个环节,或者颠倒了程序以后,你会感觉不舒服,这就是你的习惯。习惯因为被重复过很多次,所以它们已经成为一些固有的模式深埋在我们的潜意识里。
很多家长朋友烦恼孩子的问题一直重复直至变成了改不了的习惯,其实改变问题的第一步并不是要求孩子“不要再这样做”,而是要先仔细查找原因。从哪里入手呢?咱们来看个小故事:
[孩子怎么教? ]
家长:请问老师,我的小孩不听话、不爱学习怎么办?
老师:您影印过文件吗? 家长:影印过。
老师:如果影印件上面有错字,您是改影印件还是改原稿?
家长:改原稿。
老师:原稿和影印件同时改,才是最好。
这个小故事启发我们:家长是原稿,家庭是影印机,孩子是影印件。所以我校一直非常注重家校合力,就是因为孩子成长中的影响力排在首位的是他所在的家庭和各位家长们。
要让自己成为孩子心目中有影响力的人,有两个奥秘。
第一个奥秘咱们在第一期微课居家亲子篇“非暴力沟通”中提到,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交心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如果想打开孩子的心扉,先要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二个奥秘是树立威信。如果您在孩子心目中没有丝毫的威信,那您又怎么能够影响到他呢?如果您陪孩子一起居家时经常在看手机,孩子在家里学习。他会不会一边学习一边在内心嘀咕“为什么总是催着我学习,你们自己却在玩手机?”这时的他学习能专注吗?所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言行一致是很重要的第二个奥秘。而您,就是孩子最亲近的榜样示范!
有家长问,我在家时一直陪着孩子学习的,也没玩手机,他怎么还是有许多坏习惯呢?接下来咱们就重点来聊聊孩子的习惯培养六步曲!
培养习惯的第一步:准备(心理准备+物质准备)。
心理准备就是和孩子聊聊某个习惯养成之后对自己有什么好处,比如“早起可以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把字写端正、抄写正确就可以节约订正的时间,而且大脑和身体记忆就只有正确答案,不会和错误打架”“把物品按类别整理好可以让思维更清晰,做作业效率更高”等等。心理准备会让孩子对正向行为产生“认知”,并激发产生正向行为的动力。
物质准备是和孩子一起预备一些培养习惯所需的物品,比如培养早起的习惯,可以提前准备好闹钟让孩子自己调好起床时间,逐渐养成独立准点起床的习惯。培养孩子整理物品的习惯,可以为孩子设置一个具有仪式感的学习区域,每天到点就座到学习区域投入学习。培养习惯最忌讳“心血来潮”地突然袭击,或者今天要这样做明天又要那样做。
所以心理准备中既包括家长和孩子的统一,也包括家长之间的统一,建议在行动前先商量,从目前对孩子最重要的习惯开始培养。
培养习惯的第二步:要求。用正面、形象的语言像描绘一幅画面一样讲述给孩子听,在孩子心中留下行为的“正面印象”,还可以告诉孩子这样做理由。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家长要在“言传”的同时进行“身教”,因为“身教”比“言传”更直接、更容易模仿。
这里需要提醒两点:一、“要求”得提在事先。事先提要求叫“教”,事后放马后炮叫“训”。“教”会让人愉快接受,而“训”则恨不得让人堵上耳朵;
二、“要求”要正着说而不是反着说,下面举几个例子请家长们听一听,你更接受哪一种说法。“把东西整理好”“东西怎么老是乱七八糟的”、“做作业要专心”“做作业时不要东张西望”。要求如果能具体化,孩子的接受度更快,比如“抄写时眼睛先看仔细书上的词语再写”,一到三年级的小朋友们读课文时可以要求“用手指指着读”。
培养习惯的第三步:实施。
实施就是“言出必行”:说了让孩子听到闹铃响自己起床就不去反复催,说了让孩子独立做作业就不再坐在旁边监督……没有“放手”就没有“习惯”,没有“权力”就没有“能力”。在这个环节中,最大的敌人是家长心中的“恐惧”:怕孩子起晚了,怕作业不会做,怕做错。如果父家长心怀恐惧,那么这件事就会成为孩子的恐惧,成为他不愿独立去做的理由。“恐惧教育”是摧毁“成长”最有力的武器。所以家长们要放下恐惧,孩子才有机会实践。放手越早,代价就越小,孩子成长的空间也就越大。
家长放手之前,可以和孩子有所“要求和约定”,放手时做好“示范”,放手之后“冷静地观察”。
培养习惯的第四步观察。观察什么?
观察孩子的行为哪些符合要求和约定?哪些有待提醒?家长们要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切忌“随意干扰”和“当场发作”,并做好预防孩子意外的“暗中保护”。
培养习惯的第五步:强化。
强化就是在孩子的行为结束之后,及时地给予“嘉许”来强化正向的行为。这时候,前面的观察就为强化提供了依据。嘉许什么?孩子在行为中出现的“进步、收获、努力”等等。比如第一次自己独立起床;比如抄写一次性正确;比如做完一科作业就整理,桌面干净整洁等。孩子的每一个“第一次”和“小小的进步”都值得我们关注和嘉许。而那些因为探索、尝试、练习而犯的错,家长要“假装没有看到”。
总结起来,就是只做正面强化,不做负面强化。强化这个环节的真正价值就是在认知和行为之间,植入一份激发孩子行动的动力,那就是感受,它决定了行为的持续走向:如果做这件事情很不舒服、不高兴,就会产生“拒绝”和“拖延”;如果做这件事情很愉快,那就继续做,而且很兴高采烈地做。很多家长在这个环节中“被卡住了” ,最常见的错误做法是:做的好,没有及时嘉许;做的不好,立刻“训斥”、“说教”甚至“惩罚”。
培养习惯的第六步:坚持。坚持多久?如果孩子还在一年级或者您家有更小的孩子,可以“培养”习惯,因为旧习惯可能还未完全定型对孩子的干扰不大,只需坚持21天就可以了;如果孩子在二年级及以上,意味着需要“矫正”旧习惯,需要允许孩子在新旧习惯之间打打架,可能反反复复中要折腾6-8个月甚至更长都很正常。
不管是21天还是6-8个月甚至更久,各位家长都要沉得住气,将“正面要求+正面强化”坚持到底,切忌“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也切忌在孩子表现不佳时“大发雷霆”。更要记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越早越好!
记住一句话:请允许我慢慢长大;记住一个动作:温柔地坚持。你会发现,孩子每天都在变化、进步和成长。
以上六个步骤和操作要点家长朋友们记住了吗?如果您有在学习时做笔记的好习惯,请嘉许自己的这个行为,您此刻正在示范给孩子看学习时用笔记录的好习惯,相信他以后也会这样做的!
咱们再一起借助关键词来及时复习下今天所讲的培养习惯六步曲,只有您记住了,才能正确运用!
为进一步做好家校共育工作,帮助家长更好地进行亲子沟通、指导孩子居家学习和生活、创设良好家庭心理氛围,常州市教育局推出“同心抗疫 真爱护航”家庭教育 公益直播课程。从3月18日起,每晚19:00-19:35,20:00-20:35,下载抖音搜索“常州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或在抖音搜索页扫描下列二维码,加关注即可。
咱们芙小的校训是和和美美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在疫情期成为家校共育的机遇期时,让我们共同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荷”美芙小与您“疫”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