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基于学校“和美”理念的特色班级文化打造的行动研究 》中期研究报告
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本课题于2019年6月设计立项,并着手建立研究组织、学习理论文献等研究准备工作。2019年12月被批准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乡村教师专项立项课题,编号为:XC-c/2020/02
一、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1.基于课程深化的思考
芙蓉小学时一所农村小学,有鲜明的乡土特色,在百年的传承中,芙蓉小学树立的和美育人的办学理念,创建了“和美”校园文化。如今学校已呈现新市民子弟入学已超50%的新生源样态,如何在核心素养背景下, 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如何让“和美”理念摸得着、看得见、有标准、可操作、能评价?使“和美”理念内化为形、外化于行,为学生、教师、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一次次的规划与论证中,我们形成了共识;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我们明确了方向。
2.基于立德树人的回应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我们立足于学生的思想建设和品格培养的需求,从根处助力,从小处入手,育“人”培“才”,修“德”习“才”,期待通过课程文化的浸润、改革和创新,实现教育品质的优化。
3.基于核心素养的诉求
201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明确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因此,芙蓉小学确立了基于学校和美理念的特色班级文化的研究,试图通过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创新方式,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在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同时,也能促进学校全面发展、优质发展、特色发展。
和美理念有着极其深远的思想渊源,班级文化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和美”理念下的特色班级文化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的。我校作为一所百年历史农村小学,在课程改革的风潮下,承受着许多的冲击,更有脱胎换骨的渴望。用文化引路,是学校的发展之路,也让学生生命得以丰实。小学中独生子女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外来农民工问题,使得学校生态变得复杂起来,更加需要价值观的正确培养,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长期培养,塑造和美人格。
二、概念界定
“和美理念”:是芙蓉小学的育人理念,把“和”的品行用“美”的形式表达出来。
“和”与“荷”谐音,暗含“芙蓉”之意。“和”是和谐,是统一。“美”是指有美好的行为表现和情感表达。
“班级文化”:指在班级师生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为班级大多数学生所认同的一套价值体系,是一个班级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所凝结起来的共有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本研究旨在通过环境、制度、交往、活动等不容内容的文化建设,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让集体的能量温馨地辐射每一个个体,最终走上教是为了不教的良性循环。
“基于学校‘和美’理念的特色班级文化”:是指在学校和美育人的办学理念下,发挥和美文化辐射功能,培养“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多元化的审美鉴赏和创造力,展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班级特性和优势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追求。
“核心素养下,基于学校‘和美’理念的特色班级文化”:是指在和美文化的辐射下,借助班级独特的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和发展进有目的的塑造、有策略的实施、有效的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人格品质发展的进步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追求。培养总目标是:做有情趣、善探究的高效学习者,会学习、爱生活的自我管理者,敢担当、善创造的未来建设者,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踏实进取的行为准则。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基于和美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理论框架,形成实施策略,完善的评价体系,积累与丰富德育教育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
(2)通过研究,创建和美特色班级,塑造积极人格的和美学生,促进学生能动性,发扬个性,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班级建设水平,提升课程开发、重组、实施能力。
(4)通过研究,彰显学校文化特质,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2.研究内容
(1)班级文化建设、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文献研究。
学习“班级文化”“核心素养”方面的文献。了解和美文化、班级文化的历史进程、价值和意义,并学习相关的研究路径与方法,并加以分析综述。正确把握核心素养下,农村小学创建基于学校和美理念的特色班级文化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和价值取向,为实践探索提供理论指导,初步形成理论体系。
(2)我校班级文化建设的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试卷分析、观察等方法,发现环境布置、制度建设、活动设计、同伴交往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研究教师和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优势和问题。分析归纳现有的班级文化建设策略,在其基础上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使得班级文化建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尤其要发挥创造性,体现班级特色。
(3)基于学校和美理念的班级文化体系、内容与形式的研究。
重点探索以下几方面内容:
A班级环境的布置与展示;
B班级制度的制定与执行;
C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开展;
D同伴交往的技能与引导。
(4)在核心素养下,基于学校和美理念的特色班级文化的实施策略研究。
围绕环境、制度、活动和同伴交往四个维度探索基于学校和美理念的特色班级文化的实施策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A学生、教师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任务职责;
B在班级组建的不同阶段,基于学校和美理念的特色班级文化打造重点;
C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学校和美理念的特色班级文化设与三级课程的融合;
(5)核心素养下,基于学校和美理念的特色班级文化评价体系研究。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体现评价的多元性;构建基于学校和美理念的特色班级文化评价的三级指标。
四、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9.6——2019.12)。学习有关理论,起草课题设计,成立研究组织,构建研究网络,并对全体教师进行初步的动员和培训。
2.理论研究阶段(2020.1——2020.5)。以课题核心组为主,广泛进行文献研究,结合我校传统和实情,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进行顶层设计,申报课题计划,撰写课题方案,并邀请专家进行论证。
3.实践研究阶段(2020.6——2022.5)。全面实施课程规划、落实课题方案,并随时对实践研究过程中的各种情况进行整理和分析。推进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整体改革,推进立德树人的落地生根。
4.总结阶段(2022.6——2022.12))。对本课题研究过程、研究成果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形成完整的文本材料,撰写研究报告,邀请专家进行结题鉴定。
五、研究进展与推进
1.针对课题概念、内容进行文献研究。
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内容,我们先进行文献查阅,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专题学习研讨活动,主要学习了系统性的书籍《儿童立场》《和美教育》《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我是怎么建设班级文化的》《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成长》。同时也广泛搜集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在学习过程中,对核心素养下基于学校和美理念下的的特色班级文化的概念、内涵和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对于班级文化体系、实施途径、策略、评价等进行了研讨,有了新的想法;并进一步明确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和推进措施,在许多问题上达成共识,确立研究意识。
2.针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四个维度展开调查研究。
既文献理论学习后,课题组落实实践行动,首先通过问卷和实地考察的方式,对我校的班级文化建设进行调查。
研究针对班级环境建设和制度建设,课题组对4-6年级776名同学进行了网络调查问卷,收到有效问卷578份。通过数据,发现优点是绝大多数同学对美的欣赏力在提高,赞赏同学老师的付出,有积极的情趣。问题是:教室内的板报、风采栏等设计由老师包办代替,只有个别同学有动手制作的机会,参与度不高;教室绿植、图书角等岗位没有人打理精心打理,履职不到位;班级特色不鲜明,拼拼凑凑不讲究。根据发现问题,提出以下的建议:老师学生的创意性、主动性不要被教师取代;老师可以指导但不能包办;学生大部分有为班级创造美的愿望,要给他们机会展示,同时也能提高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提出了班级环境文化建设要遵循儿童特性,具有儿童立场。
针对班级活动文化,课题组通过座谈等方式调查发现,超过95%的同学希望班级多开展活动;85%以上的同学希望活动是趣味性的体育运动或是传统游戏活动;兼任综合实践活动的班主任开展的活动更为丰富;性格内向的同学对活动的参与度比性格开朗的同学参与度低、积极性低;组织者大都关注活动形式、热闹与否,缺少对活动价值的深层认识和挖掘,对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收获引导不够。课题组提出以下的建议:积极开展活动,利用活动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方面的正面塑造;体验型的活动教育的有效性时很大的;结合班级开展综合实践、研究性活动,整合学校活动,在活动中寻找教育契机。
针对班级同伴交往文化,通过钉钉发送调查问卷,收到631份有效问卷答案。我们发现,超过96%的同学能主动和同伴交流,愿意帮助他人,秋游时主动分享零食;超过50%的同学在班里有5个以上要好的伙伴,27.4%的同学有4-5个要好小伙伴;12%的同学认为老师对自己的批评比其他同学多,10%不到的同学应为批评心情抑郁难受;4%左右的认为同学对自己有偏见;结交朋友的标准中“对方诚实善良”“对方性格开朗”“彼此有共同话题”分别居第一、二、三的重要位置;大部分班级都有三人一圈、五人一伙的现象。课题组提出以下的建议:重视学生在交往中的表现,能及时发现引起交往障碍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会交流的技巧;开展活动,增加同伴交往的机会,收获交往体验,提高交往水平;关注班级中小团体。
通过调查研究,课题组了解了实情,把握住研究方向,确定了基于学校“和美”理念的特色班级文化打造的实施路径。
3.展开对班级文化体系的研究。
2020年9月,课题组全体成员(包括全体班主任)开展了构建班级文化体系的研讨活动。全体成员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借鉴以往班级文化建设评比的活动经验,初步构建了相对全面的班级文化体系。根据年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 并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改善和修正。
4.分工合作,聚焦班级文化建设的四大板块,探索实施策略。
班级文化建设的研讨是一个“讨研—实践—研讨—实践”无限循环的过程,课题组研讨活动主要以班级环境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和同伴交往文化四大板块方式进行的。
(1)2020年10月,课题组成员进行沙龙活动,课题组负责人为全体成员做了《核心素养下,学校和美特色班级文化打造》的专题讲座,解读了课题的主要观点和基本主张,并组织全体成员进行研讨。全体成员就前期的文献研究和现状调查进行交流,进一步明确研究的方向与内容。
(2)在班级活动文化打造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关注班级内的共性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明确了和美理念下班级活动文化的特点是“解决共性问题”。
时间节点 | 活动范围 | 活动内容 | 组织者(课题组成员) |
2020.6 | 三(5) | 《和美阅读,共建和美班级》实践活动 | 潘忱俪 |
2020.10 | 三年级 | 十岁成长礼团建活动 | 莫金霞 |
2020.11 | 六(2) | 《网迷醒醒吧》班队活动 | 缪小燕 |
2020.12 | 六(1) | 《小米粒,大世界》研究性学习 | 陈晓珊莫金霞 |
2021.3 | 四(五) | 《今天我当家》综合实践活动 | 陈晓珊 |
2021.4 | 五(2) | 《寻找自信》班队活动 | 赵惠琴 |
2021.5 | 五(5) | 《感恩父母》主题活动 | 莫金霞 |
(3)在班级环境文化打造研究中过程中,课题组组织开展期初的环境建设评比活动。在实践过程中,课题组在不断修正和美班级文化体系目标中关于“室之美”“书之美”“韵之美”的具体要求。2021年6月,课题组开展了班级文化展评。低年级班级文化中“昆虫”“植物”“运动”主题设计,中年级班级文化中的“习俗”“童话”“季节”等主题设计,可以看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高年级文化主题中“茂林精神”“我爱科学”“寻根”等,则呈现出对美的鉴赏和对科学的探究质疑。2021年10月,各班设计制作了班旗,在11月份的体育节开幕会上风采展示,异常耀目。在实践中,课题组明确了和美理念下的班级环境文化应该提出“尊重儿童”这一特征。
![]() |
![]() |
![]() |
(4)2021年3月,六(1)开展了制订“班级公约”的班队活动观摩,了解了班级制度文化的制定与执行,明确了和美理念下的班级制度文化应该遵循“共同参与”这一特征,为制度文化建设研究指明方向。
(5)2021年6月五3中队针对同伴交往开展了“我的和谐班级”主题观摩活动。2021年,9-10月,课题组在31个班级中开展了同伴交往问题案例活动。从搜集的案例中看到了课题参与人员对如何解决学生交往问题的思考,同伴交往的技能与引导,同时明确了“和善、合作”是基于学校和美理念下的同伴交往特征,为同伴交往文化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依据。
5.在学校内进行理论成果的推广。
课题组定期开展课题组会议、专题研讨、展示活动、课题成员培训活动,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认真记录,积累资料,完善课题研究内容。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论文。潘忱俪老师撰写了《依托本土综合资源建设沉浸式班级和美文化 》,岳晓春老师撰写了《岗位建设队员成长的密码》,缪小燕老师撰写了《家校携手,助力和美人生》,周见宇老师撰写了《心染芝兰香自久,立德树人细无声——乡村小学和美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初探》等。江明忠老师撰写的《核心素养下,基于“和美育人”理念下特色班级文化的探索研究 》发表于《江苏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