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调查表汇总
芙蓉小学 陈晓珊
一、您的孩子每天上学时的心情怎样?
开心占:74.51%,平静占:23.14%,不乐意占:2.35%
原因:调查显示大部分孩子上一年级都是很开心的,只有极个别的孩子不乐意上一年级,原因可能是上了小学规矩比较多,没有幼儿园那么自由,孩子觉得受到了约束,尤其对于天性好动的孩子来说要坐一节课更是不易。
解决方法:
1、学校老师在教授一年级孩子规矩意识的时候尽量充满童真童趣,不生硬,不死板。
2、设计一些吸引孩子的活动或者游戏,增加孩子上学的乐趣。
3、开始就要给予每个孩子肯定,不给孩子贴标签,与“过去”告别,重新认可每个孩子,尽快找到孩子的闪光点。
4、家长也要给孩子一些正确的引导,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鼓励孩子在校与同学交往,从人际交往中寻找上学的乐趣。
5、家长应该和孩子经常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并开导他学习本来比成绩本身更重要。
二、一周的小学学习生活结束后,最令您担忧的是什么?
和老师的沟通问题占:54.9%,纪律问题占:21.18%,和同学的相处问题占:14.9%,吃饭问题占:9.02%
原因: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阶段,孩子一开始不适应,其实家长也很不适应。孩子正是进入学习阶段,家长除了焦虑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外,对小学的管理、教学模式以及老师的教学风格等多方面都是不了解的,所以会害怕各种“可能”和“不可能”。另外,家长们焦虑的就是孩子年龄这么小,刚刚上学会不会受人家欺负,生活方面有一些学校生活的细节和习惯,孩子都不很适应,所以会有以上调查结果。
解决方法:
1、首先要引导家长做好心理调适,不要过分焦虑和紧张,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孩子的老师和学校。
2、开学半个月,学校可以召开一次家长会或者家长开放日活动,通过家长进校园,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学理念、管理模式、师资水平、日常教学管理,以及亲眼看看孩子上学的表现,让家长信任学校和老师,打消家长的焦虑情绪。
3、科任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或者APP及时向家长反映孩子的在校表现,以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
4、教师和家长经常交流沟通,第一个月狠抓孩子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后,以后的学习不但会轻松很多,而且也不容易在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三、在孩子的小学阶段?,您最关注什么?
习惯养成占:67.84%,学习成绩占:17.25%,身体健康占:14.51%,艺术才能占:0.39%
原因: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现如今的家长都已经意识到了习惯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不在只是一味的关注成绩,而忽视孩子好习惯的养成。习惯的养成是身心健康发展的标准,在一个人的学习生涯中尤其重要,所以习惯的养成特别重要。当然学习也是传授只是的地方,学习之余,更要保障孩子的安全。
解决方法:
1、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是只靠教师或学校就能养成的,需要家校通力合作。所以教师和学校交给孩子的好习惯,必须落实到课堂和课后。教师可以利用家长群宣传一些积极的、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2、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实践。可以利用活动、实践、家务、劳动等方方面面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四、您的孩子有以下行为习惯吗?
一发脾气就大吼大叫的占:65%,不能安静地做一件事占:92%,咬指甲或者吮手指占:39%,喜欢独处,不理睬人占13%,经常玩电子产品且不听劝占:38%,意思都没有占:86%
产生原因:以上不良的行为产生,原因都是从小家长没有正确的引导或者及时的制止,或者是家长的溺爱,或者就是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不重视,为了图方便省事,随意由着孩子,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些难以短时间内改掉的坏习惯。
解决方法:
1、务必适度发展孩子静的力量,发展出他们能适度地正确站,坐的能力,这对于他们能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养成良好习惯都善莫大焉!
2、培养孩子倾听的能力和适度的自控能力。学会倾听,不仅有利于理解,更对孩子的专注力和交往能力有帮助。另外适度的自控能力可以培养孩子的情商,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很有必要。
3、需要干预家长改变孩子的教育模式,不能溺爱孩子,什么都依,更不能放纵孩子,什么都不管。尤其一年级刚入学的这一阶段,家长一定要认真陪伴、耐心引导,抛却幼儿园时的育儿模式,把孩子当一个发展的个体看待。
五、您的孩子最像哪一类动物宝宝?
调皮的小猴占:40%,乖巧的小兔占:29.41%,倔强的小牛占:23.92%,懒洋洋的树懒占:6.67%
原因:数据表明调皮的孩子占多数,还有一部分乖巧的孩子,也有较多脾气倔强的孩子,这些都是性格所致,除一些自然因素(天性)外,人为因素(后天)的影响其实是很大的,大部分都是家长没有在孩子小的时候及时引导和纠正,导致孩子特别调皮不听话或者特别倔强,谁的话都听不见。
解决方法:
1、在校,老师可以利用班会、个别交流、榜样示范、课业学习等诸多德育手段进行引导,使孩子能有规矩意识,能正常地与人交往,能有效地参与学习。
2、家庭因素很重要,家长的教育起决定性因素,所以也要有家长的合理教育,老师对学生习惯的矫正与培养,在相当程度上还取决于家长的重视,理解、支持、配合,否则老师的教育只会是隔空打牛。
六、平时陪伴孩子最多的谁?
妈妈占:74.51%,爷爷奶奶占:11.76%,爸爸占:10.59%,外公外婆占:3.14%
数据可见,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由妈妈陪伴,爸爸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参与是很少的,甚至不如爷爷奶奶多。传统的家庭都是爸爸负责家庭主要收入来源,而妈妈则在家庭投入较多的精力和时间,所以造成绝大部分孩子爸爸陪伴的缺失。父亲的缺位,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如:缺乏安全感、生活态度不“随意”乐观、大局观不够、性别意识发展不够全面等。
解决方法:
1、鼓励每个家庭的父亲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去,爸爸可以在平时多拥抱孩子、多用自己的态度和方式影响孩子、多跟孩子聊天、用男性视角和孩子聊天。
2、健全的家庭肯定更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只有在不缺失爱的家庭中,孩子才会懂得爱,才会去爱别人,所以也希望每个孩子的父母能懂得这个道理,尽量给孩子一个“健全的”、充满爱的家庭。
3、如果有个别孩子的家庭不够完整或者存在一些困难等特殊情况,学校和老师应多多了解情况,及时给予这样的孩子关注和帮助,更要在人格和精神层面给与孩子足够的尊重和爱,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