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研究》调查问卷(学生卷)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2021-05-31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潘忱俪


为了了解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情况,更好的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题组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调查问卷。其中参与的学生共有951人,设计的问题共17个,采用选择题加问答的形式。另外,还请学生就未涉及的问题、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及时地提出来。现对调查问卷相关数据简要分析如下:

问卷调查显示:

178.76%的学生喜欢上语文课,19.03%表示一般,0,74%的明确不喜欢,剩下的说不出喜欢还是不喜欢,从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还是喜欢语文课的。

2、不举手发言的原因,67.3%的学生出于缺乏自信,害怕答错;20.72%的学生表示因为问题太难,不会回答;8.62%的学生不明白老师的意思;极少数是因为对问题不感兴趣不想动脑筋。

3、在语文课上,学生被老师提问的几率是23.87%的学生经常被提问,37.43%的学生有一半的机会,36.38%的学生比较少,2.31%的学生几乎从未,由此可见,学生被提问的普及率不是很高。

4、让学生自评,课堂提问对自己有没有用处,85.37%的学生人文有促进作用,说明学生们非常认同教师在课堂提出的问题作用。

5、假设分析老师所提问题的枯燥原因,43.95%学生表示不理解提问内容,一方面说明学生对提炼关键字信息或理解方面有问题,另一方面,也反馈出老师提问的语言不能过于成人化;28.71%学生表示老师问题过多,形式单一;27.34%的学生表示本身提问的语言就存在乏味无趣的问题。

6、对于老师提问后,52.37%的学生能有充足的时间思考,43.95%的学生表示比较合适。能够积极思考的占69%,一般的占28%,从不思考的占3%

7、在老师提问时愿意独立思考解答的占53.21%,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后再回答的占13.35%,老师引导提示后再解答的占32.18%

8、当学生的回答不符合老师的要求时,希望老师从学习能力和态度方面给予评价的占29%,不予评价,继续提问别的同学的占5%,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找出正确答案的占65%,自己给出答案的占1%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分析后可以看出,参与问卷的学生绝大部分喜欢上语文课,对教师有趣的提问,他们会积极思考作答。一部分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多关注自己,多给自己回答问题的机会;一部分学生则喜欢分享其他学生的成果。 对于问题的难易程度,多数学生喜欢经过思考能回答的问题,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难度太大。对于难度适宜的问题学生更愿意去探讨。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全面或者错误时,学生希望老师帮助他们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答案。老师既不能拔高对学生的要求,也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答案,而是要重视思路、方法,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多数学生的回答完问题后,希望得到老师表扬和肯定,最好有老师对学生的点评。

针对反应出的问题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课堂提问的方式

1、材料的运用情景的创设

学生更喜欢教材以外设置的情景材料,而且材料展示的方式应该多样化,不仅有文字材料,还应包括图表、影像等。

2、学生的反应和回答

绝大多数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希望老师提问的对象能是全体学生。大多数希望通过独立思考来解答问题。

3、问题的设计和展示

学生希望老师的提问与实际生活多联系,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提问回答的方式也可以以活动的方式来进行。特别是增加多媒体的运用,扩大信息来源,增强信息的时效性、新颖性、趣味性。

(二)、课堂提问的内容

1、问题的难易程度

多数学生喜欢经过思考能回答的问题,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难度太大。

2、问题的目标要求

学生希望更多的关注理解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不能单纯是知识的再认、再现。

(三)、对学生的回答如何评价

1、学生的自我评价

大部分学生认为能回答一些,但不够完整。因此,对于学生的回答应以表扬、肯定为主,切忌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

2、学生回答不符合要求时,学生希望老师帮助他们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答案。老师既不能拔高对学生的要求,也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答案,而是要重视思路、方法,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

对学生反馈意见的总结反思:

1、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做到因材施教,反对一刀切。

2、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以能力为核心,重视基础,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本次调查问卷反应的问题,都是课堂提问中应着力关注、着力改进的问题。愿与同行共同努力,以有效提问为突破口,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成绩。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