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校本教研>>陈慧宇学习心得
陈慧宇学习心得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11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燕

 

    今天在《教师博览》中,读了一篇名叫《学校文化建设,根深方能叶茂》的文章,深有所感。文中说,学校文化似乎有一种被过度解构、集体消费的趋势,走到哪里都会听到懂教育的、不懂教育的人大谈“学校文化”,我也认为如此。许多和我一样,对学校文化建设理解并不多,或者那些“侃侃而谈”文化建设的人,我们都需要反思,重新还原学校文化的真义,思考一番其对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首先,什么是学校文化建设呢?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其核心是它的教育思想体系、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风尚体系等,或者说是建立在学校哲学思考基础上的学校思想方式和运行体系,这体系是一所学校特有的,又是与社会主文化的本质和方向是一致的。“学校文化”则是一种办学理念的外显,并以通过理念来引领师生改变观念,改善他们的“行走方式”为最终追求的一种具有学校个性特征的文化,它是扎根据学校所在社区的,是要靠学校长期的历史积淀才能形成的,它与校园文化是有所区别的。校园文化更多的指向学校文化的形式载体——建筑、标志、标识、节日、活动等。校园文化只是学校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层面,或者说是一个部分。

    再者,学校文化建设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又如何呢?

    学校的个性是这所学校的文化个性,是这所学校的文化内涵,是这所学校的精神积淀。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生命所在,是一棵生命树。学校中具体的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的状态是生命之树的叶子;学校中大多数人对待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的态度和方式是生命之树的主干;学校所在地区的本土文化以及行政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土壤。

     学校本是传播文化的场所,学校办学实际上就是办文化。校长对学校的领导,主要体现为对学校文化的领导。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映射着一个校长的眼界、心胸、素养和行为,但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校长本身不能等同于学校文化,特别是其调任、换岗或退休时,后继者在此问题上的认知、情怀对学校文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可以形象地将之称为“校长契约”,没有这种“契约”下前赴后继、通力合作的精神,任何学校文化都是肤浅和脆弱的。

     季羡林先生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校长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海纳百川,因为它处于下位。人也一样,当人自觉地处于下位他就不会过高的估计自己,就不会盛气凌人,也就不会看不起别人,当你自觉地将自己处于下位时,你才会有广阔胸怀去容人所不能容。校长不是行政官员,校长是教育专家,专家所以成为专家,就在于他们时刻将自己摆在下位,没有架子,不以善小而不为。

   作为校长,我们必须认识到,校长只是一种职业,而不是什么职位,校长还应该是一个专业,有它专门的学问。如果我们视校长为职位,我们就有可能脱离师生,脱离实际。而当我们将校长视为职也和专业的话,我们就可能以平常人的身份与师生对话,静下心来倾听他们的声音,努力从他们身上汲取“养料”。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善于倾听是校长管理学校的一种策略,多倾听同行、同事、尤其是管理对象的声音,不仅可以及时纠正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利于更好地决策,更可以提升我们的个性修养,因为不同的声音(尤其是对你带有有偏见的声音),不见得没有道理。我们听进去了,思考了,吸纳了,就会在工作中纠正失误,矫正方向,轻松前行。善于倾听,是一种境界,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它需要的是大海一样的宽容的胸怀。校长心胸宽广,和谐学校的氛围就容易形成,慢慢地,学校文化会就能浸濡一批人,点染一批人,成就一批人。它会像陈酒一样,越陈越香,越香越陈。

     除此之外,与“学校文化”相连的另一个概念是“学校特色”,并从今天如火如荼的“创特”(创建特色学校)来看,前者只是后者的铺垫。我理解的学校特色,其实就是给人的一种不同寻常的感觉,是与一所学校的办学历史、学校所在社区密切相关的。学校特色与文化的建立、联结、发展,贵在持之以恒,贵在一以贯之。

     我们若站在学校文化的角度看,“特色”是文化成长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而且这种产物,不是虚空和浮泛的,不是凭空和捏造的,它必有着具体的思路、载体、目的和意义;它还反作用于学校文化,使之向纵深不断发展,使之在形色之外,被赋予了灵魂。如果从时间轴上看,我们所有的“折腾”中都有着一根主线,即是学生的生命健全和成长。以此为基,我们来谈文化,来谈特色,就成了殊途同归的事。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武进横山桥镇芙蓉湖山路37号 电子邮件:wjfr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